6. 保持沉默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
在和人相处时,有时候保持沉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起到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
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总是低着头,不知在画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厚地笑笑。
但是,从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画过画,各门功课也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保持沉默可以使事情还原为本来的面目,尤其是面对他人的指责时,保持沉默,可以使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使爱攻击他人的人的阴谋无法得逞。
伊里亚·爱伦堡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某报主编不知从哪里了解了斯大林对《暴风雨》有看法,评价是“水杯里的暴风雨”。
于是乎这位主编认为该书应该批判。他为了讨好领导,就组织编辑部讨论这部小说,以表示该报的政治敏感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该报鲜明的立场。
讨论进行数小时,发言人提出不少批评意见。由于主编的诱导,每篇发言言辞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都足以让作家坐几年牢。可是在场的爱伦堡极为平静,他听着大家的发言,一直保持沉默,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无动于衷,这使与会者无法忍受,纷纷要求爱伦堡发言,从思想深处批判自己的错误。
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爱伦堡只好发言。他说:“我很感谢各位对鄙人小说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感谢大家的批评意见。这部小说出版后,我收到不少来信,这些来信中的评价与诸位的评价不完全一致。这里有封电报,内容如下:
“我怀着极大兴趣读了您的《暴风雨》,祝贺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约.斯大林。”
主编的脸色很难堪,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会场,那些批判很尖刻的评委们,都抱头鼠窜溜之乎也了。爱伦堡轻轻地摇摇头:“都怨我,这么过早的发言,害得大家不能再发言了。”
爱伦堡的聪明之初就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可能会激起那些编辑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羞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避免发火动怒。如果你不是沉着从事,而是失去理智,那就会给挑衅者提供机会,让其占据优势,结果使自己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尽管羞辱人的言语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无聊的,但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而气愤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应付他的基本对策是保持冷静镇定,这样你才能稳操胜券。
美国钢铁大王摩根有这样一则轶事。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办公桌,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的叫道:“摩根,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
这位客人恣意谩骂他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摩根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摩根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愈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找不到对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吞了一口唾液。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摩根作决斗的,并想好了摩根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摩根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未了,他又在摩根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响,只好索然无味地离去。摩根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保持沉默,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人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沉默者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方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
摩根用贬低来施激将法,挑衅者以激怒作为手段,可目的过于明显,忍功又不及对手,便只有败走的份了。
由此可见,保持冷静,保持沉默是最好的“盾牌”,即使“长矛”再锋利也无法刺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会保持沉默,用沉默为武器来,是最好的选择。
在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分清问题的实质。
问题有原则性和非原则性之分,在非分则性问题上,我们可以保持沉默。但是,在原则性问题上还要保持沉默就是对那些错误者的鼓励和纵容。所以一定不能够保持沉默,要大胆的予以反击。
第二、 要分清敌友。
有些玩笑是善意的玩笑,或者他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保持沉默,等待事情真相自然揭晓。但是有一些人就是纯粹出于一种恶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对于这种人,我们要坚决地予以反击,否则就会使他们得寸进尺,以后还会变本加厉的攻击他人。
7. 借力打力,无懈可击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交谈中。
在一场大学生辩论赛中,有一场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其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反方首先对正方发力:“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
正方平静应对,借力打力,把对方的球给抛了回去:“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
当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借助对方的论据,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其实,“借力打力”这种方法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广为应用的谈话技巧。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7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纯属郑国内部事务,本来用不着别的国家说三道四。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颁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钩。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借住对方的话语,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由此可见,借力打力实属一种巧辩,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而改变对方的观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时,许琯劝说魏王时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招。
魏王一时心血来潮,要建造一座很高很高的台阁。在魏王的设想中,这座高台的高度恰好是天与地之间距离的一半。魏王给这座高台起名叫“中天台”。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个决定是一个很荒缪的决定,纷纷前来劝阻魏王。魏王感到非常生气,他传下命令说:“谁要再来反对我的决定,一律杀头!”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这一天,许绾背着筐,拿着铁锹到王宫来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听说大王要建一座‘中天台’,我愿前来助大王一臂之力。”
好不容易见到有人愿意帮助建造高台,魏王感到很高兴。魏王问他:“你怎样来帮助我呢?”
许绾说:“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我只是能帮助大王您谋划谋划建台的计划。”
魏王连忙高兴地问他:“你有什么好主意?快说来听听。”
许绾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我看咱们首先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魏王感到很不理解,他疑惑地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建造楼台和发动战争有什么关系?”
许绾说:“大王您好好想一想。我听说天地间相距一万五千里,中天台的高度是它的一半,那就是七千五百里,要建七千五百里高的台,那么台基就得方圆八千里。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也远远不够做台基的。古时尧、舜建立的诸侯国,土地一共才方圆五千里。大王要建中天台,首先就得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将各诸侯国的土地全部占领。这还不够,还得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得到方圆八千里的土地之后,才算凑齐了做台基的土地。另外,造台所需的材料、人力,造台的人需要吃的粮食,这些都要以亿万为单位才能计算;同时,在方圆八千里以外的土地上,才能种庄稼,要供应数目庞大的建台人吃饭,不知道还得要多大的土地才够用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先准备好了,才能动工造高台。所以,您应该先大规模地打仗。”
许绾说到这里,魏王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魏王当然是放弃了造“中天台”的想法。
许琯通过魏王的要求,给他设想了一下建造一座大到天地之间距离一半的高台,通过这个要求,各位王描绘了一幅基本不可能实现的景象,用魏王自己的话堵住了自己的嘴,可以说是借力打力的典范。
使用借力打力技巧时,要注意这几点:
第一、 首先要吃透对方的观点。
借力打力的技巧借得就是对方的观点,所以要吃透对方的观点,找到对方观点中漏洞,这样才能够“不击则已,一击必中。”
第二、 找到对方的漏洞。
有句话叫做“蛇打七寸”,就是要抓住要害,在利用借力打力的时候,也要注意抓住对方的要害,一言中的,使之没有反驳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自己的根本目的。
第三、 顺着对方的话语来个扩大发挥。
借力的关键是能够借上力,这就要要对方的话里便要有一定的漏洞。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漏洞,顺着他的意思,给他无限放大,使他自己发现自己的谬误之处,这样就会顺利的说服对方,达到自己目的。
8. 有时不妨说点糊涂话
相传包拯初任定远县县官的时候,曾经断过一件悔婚案。主告人李侃从小与王氏小姐订婚,正当李家筹办婚事即将迎娶新人之际,一场大火将李侃家产烧得精光。于是,嫌贫爱富的王小姐赖了婚,与财主翟员外之子翟秀才订了婚。李侃到县衙状告王氏。了解实情之后,包公心生一计,他让翟、王、李三人依次跪下,前头是翟秀才,中间是王小姐,最后是李侃。这时,包公开言道:“今日由王小姐自择夫婿。公堂之上不得戏言!王小姐是愿与前夫结婚,还是与后夫结婚?择谁是谁,不得改口,落墨为凭。”王小姐抬头一看,翟秀才正站在自己前头,于是脱口而出:“大人,小女子愿与前夫结婚。”包拯让三人落了手印,便哈哈一笑:“好!好!王小姐到底慧眼识人,不嫌贫爱富,可敬可嘉!李侃,你把她带回去成亲吧!”等王小姐醒悟过来,已是无法挽回了。
原来,包拯巧妙利用了糊涂话,将“前边的夫君”理解作“前任的夫君”,使王小姐有口难辨。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糊涂语言有着广泛的使用。经常碰到一些很尴尬的场景,这时候,糊涂语言就派上了大用场。
有一次一家旅馆招侍者,前来应聘的人很多。老板想考考他们:有一天当你走进客人的房间,发现一女客正在裸浴。你应该怎么办。
众人都抢着回答,有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
有的说“小姐,我什么都没有看见。”老板听后不停的摇头,这时一个小伙子走上前说:“对不起,先生!“结果他被录用了。
这个小伙子就是巧妙地利用胡涂语言,得到了老板的信任。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进行答对。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1986年的世界杯上和英格兰球队相遇时,打入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手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球”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