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是战国时几乎唯一的理想主义者。而且,屈原真的很死心眼,一根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所善所好,可以“体解”,不惜“九死”,愿付出一切代价,包括宝贵的生命。在《离骚》中,他反复歌唱了这一点。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让我们想起了海明威的名言:“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老人与海》)意味深长的是,这两个远隔千年、相距万里的人,最后都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践履了自己的信念。他们因此都感动了我们。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们都是凡人,凡人都贪生怕死。世上多的是凡人。凡人比较聪明,懂得妥协,退让,珍惜生命,哪怕生命已贱如蝼蚁。屈原他们为了理想可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凡人则往往不惜任何代价抓住生命不放。然而,为生命付出代价的底线又是什么呢?索尔仁尼琴曾质问过这个问题:
生命的最高价格究竟值多少?到底可以为它付出多少代价,再多就不可以?按照现在学校里所教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那就是说,要不惜任何代价抓住生命不放……劳动营帮助我们许多人认识到,出卖、陷害无能为力的好人——这样的代价太高,我们的生命不值那么多。至于奉承、拍马、说谎——营里的意见有分歧。有人说这代价还可以忍受。也许如此。
可是,为了保全生命,付出使生活平添色彩、香味和刺激的那一切——这代价又如何呢?换得的只是包括消化、呼吸、肌肉活动和脑髓活动的生命,变成一具活动标本——这样的代价是不是漫天要价?是不是一种嘲弄,要不要付?(《癌病房》)
对我们凡人来说,这样的问题实在是不容易回答的;但对屈原他们来说,这样的问题却根本不是问题。——人跟人就是不一样呵!
据说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个著名的开场白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闻一多的确是真名士,说到做到,最后拍案而起,死在特务的枪口下。而像我们这样的凡人,越是熟读《离骚》,便越是会自惭形秽,要做也只能做假名士罢了。
原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注释
体解:肢解,古代一种酷刑。惩:戒惧。
今译
如果是我的心之所好啊,虽死九次我也不会后悔……虽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改变,我岂会因戒惧而放弃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