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此诗共四章,这是第二章。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全面描写美女外貌的诗篇之一,对于中国式美女标准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诗里的这位美人叫庄姜,是齐国君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说起来,也算是卫国的“第一夫人”。论其美貌,足可以当选“齐国小姐”,或评为“卫国佳丽”。
中国式美女标准有哪些条款呢?手要柔软,十指青葱。皮肤要白嫩,滋润,水灵,就像化妆品广告里的那些模特。头颈要细,像某些星星就好。牙齿要雪白,整齐,没有蛀牙或牙周炎什么的。额角要方正,饱满,这才显得智慧洋溢,抢答常常正确,不是白痴或弱智一个。眉毛要细长而弯。笑起来两个小酒窝,盛什么酒倒无所谓。眼睛的具体形状没说,但传统的中国美人,一般都是细眼或眯眼。所谓“美目”,比起形状来,更重黑白分明。那样的话,所谓“心灵的窗户”,才透得出心灵的健康。
直到现在,美国好莱坞拍华人题材影片,如谭恩美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之类,选起女角来,还常常挑细眼眯眼的,以为那是中国美女的标志,甚至是东方美女的象征。可是在中国美女的本土,却不知从何时起(也许从“铁姑娘”时代起),美女都变成了浓眉大眼,一个个乍看上去,大眼睛比小脸蛋还大;可惜有时却如钱钟书《围城》里说的,像政治家讲的大而无当的大话。不用说,这都是受了西洋美女观的坏影响。其实不仅中国是如此,日本、韩国卡通或动漫里的美女,一个个也都浓眉大眼的;而看看浮世绘里的江户美女,原本却以细眼眯眼的居多。
不过比什么都重要的,却还不是长相,而是蔡琴唱的“明亮又美丽”的眼神。归有光《寒花葬志》里说寒花小时候,“即饭,目眶冉冉动”,其情其景,令人难忘。这或许也是袁宏道所谓的“女中之态”之一?而又称“秋波”的眼神,流转起来更是威力无穷,杀人不见血。“回眸一笑百媚生”,是甚至能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如果“暗送秋波”,不难想象,接下去有事情要发生。“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莺莺随便惊鸿一瞥,张生自然就完蛋了;一如萨克雷的《名利场》里,蓓基·夏泼小姐一个眼风丢过去,一下子就把那位牧师先生给“结果”了。牧师先生可能还会一脸幸福地说:“我宁愿消受眼皮上的供养,把美人的妙目恣情鉴赏,那脉脉含情的夺人光艳,可以扫去我眼中的雾障。”(莎士比亚《爱的徒劳》)
卫国美人从手写起,然后是皮肤,是头颈,是脸蛋。现代人于此也许觉得不过瘾,因为几个今人以为相当重要的部位,比如“三围”,却全然未曾涉及。此无他,古代美人必着华服,凡露在华服之外的,已经统统品鉴到了;其他的,要你自己举一反三。不能说诗人不敬业。
而且,以上还只是局部,整体形象却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标题里——“硕人”。“硕人”也者,健康丰满之美人也,而非所谓的“病西施”或“骨感美人”。可见当时的审美标准还很正常。《陈风·泽陂》里也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美人身材健壮而品貌端庄。说明这种审美标准是当时通行的——甚至还男女通用。
梁启超的意见也一样,认为美人的健康最要紧:“近代文学家写女性,大半以‘多愁多病’为美人模范,古代却不然……以病态为美,起于南朝,适足以证明女学界的病态。唐、宋以后的作家,都汲其流,说到美人便离不了病,真是文学界一件耻辱。我盼望往后文学家描写女性,最要紧先把美人的健康恢复才好。”(《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卫国美人如此健壮靓丽,龚自珍所谓“绝色呼他心未安”(《己亥杂诗》)者也,然而,这样的美人卫庄公却不爱,他实在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原文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第二章)
注释
柔荑(tí):嫩茅草。凝脂:凝结的膏脂。蝤蛴(qiúqí):天牛的幼虫,身体长圆而白。瓠犀(hùxī):葫芦的籽,洁白而整齐。螓(qín):似蝉而小之虫,其额方正而饱满。蛾眉:像蚕蛾的触须一样细长而弯的眉毛。倩:酒窝荡漾貌。盼:黑白分明貌。
今译
手如初生茅草的嫩芽,皮肤如凝结的膏脂,头颈如天牛的幼虫长圆而白,牙齿如葫芦的籽洁白而整齐,额角如螓虫的额方正而饱满,眉毛如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笑起来两个小酒窝很好看,美丽细眼睛丢眼风迷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