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配得上君子之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即使在最紧迫的情况下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
“边读边悟”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也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因此,当人面对眼前的诱惑时,一定要坚持,否则只能陷入无法挣脱的圈套。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匹华阴)人。弘农杨氏是汉代的名门世家。杨震少时即勤奋好学,拜名儒太常桓郁为师,攻读《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当时的经学儒土们对杨震推崇备至,称他为“关西孔子”。
杨震客居异乡二十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能之名,举为茂才(秀才),先后担任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等职务,为官以廉能著称。
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调到朝廷任太仆(九卿之一),转任太常。他因举荐杨伦等一批贤能之士为博士官,扭转了选举不实的局面,因而受到朝野的赞扬。永宁元年(120年),他晋升为三公之一司徒。
杨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长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借种别人的一块土地,亲自耕耘,维持生计。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从荆州调到山东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特来参见。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举荐的茂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怀揣十斤黄金呈献杨震。
杨震批评他说:“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会不了解我呢?”
王密以为他假意推辞,便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种事,请大人放心收下吧。”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快给我收起来!”杨震严肃地训斥了他。王密只得连连向他道歉,收起金子拜辞而回。
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故事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