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①、壮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②后森发③,望④后隐跃⑤”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青⑥、昼满⑦、晚停⑧、暮静⑨”是也。
①长:指青年时期。明,指气色光而洁。
②朔:朔日,指农历每月初一日。
③森发:如树木枝叶之盛发。
④望: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⑤隐跃:若隐若现。
⑥早青:这里的意思是气色初发。清晨起床之后,人开始活动,气色便随之复苏,所以说“早青”。
⑦昼满:白天气色充盈。
⑧晚停:停晚气色将伏。
⑨暮静:夜间气色安宁。
气是一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之神,在人体内部表现为人的精神,在人体表面表现为人的气色。气色有多种形态:其中有贯穿人的一生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的“淡”,就是气稚色薄:“青年时期气色为明”,所谓的“明”,就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的“艳”,就是气丰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的“素”,就是气实色朴,有贯穿一年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春季气色为青色——木色,夏季气色为红色——火色,秋季气色为黄色——土色,冬季气色为白色——金色,有贯穿一月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每月初一日之后如枝叶盛发,十五日之后则若隐若现”,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天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早晨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渐趋隐伏,夜间安宁平静”,就是这种气色。
“智慧解读”
“人以气为主”,是说“气”对人非常重要,处在主宰的地位;“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是说“气”有一内一外两种存在形式,内在存在形式是“精神”,外在存在形式为“气色”;换句话说,观察“气”,既要观察内在的“精神”,又要观察外在的“气色”。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观察“气”的门径,也指明了“精神”与“气色”的实质。
人的生理状态和情绪,常常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内在变化就会引起气色的变化,所以季节不同、气候变化,人的气色也不同。所谓“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取其与四时气候相应所作的比拟。应该说,这种比拟颇为准确:
春季,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绿色遍野,春情萌发,人类的生存欲望,此时最为强烈。按照五行之说,春属木,木色青,于人则为肝,春季肝旺,所以形之于色者为青,青色,生气勃勃之色也。
夏季,赤阳高照,天地为炉,人类的情绪,此时最为激动。五行上夏属火,火色红,于人则为心,心动则气发,气发于皮肤呈红色。
秋季,风清气爽,天高云轻,万木黄凋,人类受此种肃杀之气的感染,情绪多凄惶悲凉。秋属金,金色白,“金”为兵器,“白”为凶色,虽然得正,却非所宜。宜黄者,以土生金,不失其正,而脾属土,养脾以移气,所以说“秋黄”。
冬季,朔风凛冽,砭入肌骨,秋收冬藏,人类生活,此时趋于安逸,冬属水,水色黑,于人则为肾,肾亏则色黑,不过其色虽得正,却非所宜。宜白者,以金生水,不失其正,而固肾以养元。
“一月之气色”,随月亮的隐现而发,初一之日后,气色如枝叶之生发,清盛可见,十五之后,气色就若隐若现,如月圆之后,渐渐被侵蚀而消失。
“一日之气色”,则因早、中、晚气候的变化而有小范围的变化,大致上是早晨气色复苏,如春天之草绿;中午气色饱满充盈,如树木之夏茂;傍晚气色渐隐渐伏;夜间气色平静安宁,即秋收冬藏之义。
故《洞微玉鉴》中云:
“气者,一而已矣。别而论之,则有三焉:曰自然之气;曰所养之气;曰所袭之气。自然之气者,五行之秀气也,吾秉受之,其请常存。所养之气者,是袭义而生之气也,吾能自安,物不能挠。所袭之气者,乃邪气也,若所存不厚,所养不充,则为邪气所袭也。”
“智慧应用”
王戎:见虎咆哮,面无惧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恐惧,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产生恐惧。王戎观虎不惧,是他看穿了老虎的本质,那些跑开的人只是缺乏忍受恐惧袭击的心理准备。
三国时曹魏后期,有7个趣味相投的朋友,经常宴饮于洛阳郊外的竹林之中,吟风弄月,诗酒唱酬,清谈娓娓,优哉游哉,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七贤之一的王戎在历史上以精于理财著称于世。他从小爱动脑筋,反应特别快,既聪敏,又精明。有一次,魏明帝得到一只地方上进贡来的东北虎。这只老虎威风凛凛、凶猛异常。魏明帝自己观赏够了,就让人把装虎的木笼放到皇宫前的广场上,供大家参观,让京城的士民百姓开开眼界。果然,京城沸沸扬扬,人们都想亲眼看一看这只活生生的大老虎,纷纷来到广场,把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七岁的王戎也夹在人丛中看热闹,他人小个子矮,在人缝中钻来钻去,竟钻到了栅栏前。
人们平常谈虎色变,而此时却兴致勃勃地观看困在笼中的百兽之王,且不时用手指指点点的,丝毫没有畏惧之色。突然,大老虎兽性发作,前肢攀着栅栏,张开血盆大口咆哮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吼叫声,震动屋宇,响彻广场,围观者毫无思想准备,被吓得胆战心惊。身强力壮的,转身拔腿就跑;年老体弱来不及跑的,都扑倒在地;一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见这阵势,都惊叫着跟随大人跑开了。
这时,空旷的广场上,只有一个小孩仍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盯着栅栏里的老虎看,没有一点恐惧的神色。他就是王戎。
魏明帝远远地从楼上看得很真切,感到十分惊奇,便派随从官员去问这个小孩,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
“老虎这么凶猛,吼声这么吓人,连大人们都吓跑了,你怎么不怕呀?”这个官员来到王戎身边,很和气地问道。
王戎从容地答道:“老虎是很凶猛,但它已被关在笼子里,有什么可怕的?”
这个官员又说:“为什么大人吓得跑开了?”
王戎回答说:“老虎是兽中之王,人们听老虎吃人的故事听多了,因此,老虎一吼叫,也来不及多考虑,只顾落荒而逃了。”
王戎的分析在情在理。他小小年纪就这么冷静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而且头脑清晰,不畏惧表面强大的事物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