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乡党》
译文
孔子说:“肉虽然多,但不吃过量。”
阐释
对于饮食,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而且讲究科学饮食。
《孔子家语》中有:“孔子曰:‘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在孔子看来,“饮食不节”是造成人早衰夭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对于自己的饮食要求非常严格。
《论语乡党》中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也就是说,孔子喜欢吃肉,但从不吃过量;孔子喜欢喝酒,但从不喝醉。
“知足不贪,食勿过饱”,是孔子一生自我约束的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
可惜,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懂得“饮食有节”的道理,经不起诱惑,一旦遇到美味可口的美食,就不顾一切拼命地贪吃,结果把肠胃吃坏。
孔子的话提醒我们,营养不良不好,吃得太多也绝非好事,只有“知足不贪,食勿过饱”才符合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
《内经》云:“饮食有节……度百岁乃去。”
《管子》中有:“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亦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饮食有节”的重要性。
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饮食要定时
定时进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律地进行活动。每当接近吃饭的时候,胃肠便开始分泌消化液,饮食之物则可在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将营养输布全身。如果随意进食,不分时间,就会使肠胃长时间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食欲减退,影响健康。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定时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正如古人所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饮食要定量
人体每天均需摄入一定量的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如果摄入量不足,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影响健康,甚至会滋生各种疾病。因此,《内经》云:“故谷不放,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又云:“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反之,如果摄入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亦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疾病。因此,《内经》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要定量,过饥不利于健康,过饱亦有损健康,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平时饮食的量来决定每餐吃多少。一般而言,每餐以七八分饱为宜。
陈云,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原名廖陈云。1925 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在饮食上,陈云同志十分注重日常饮食要符合营养学的膳食结构。陈云同志的饮食既简朴又很有规律,荤素兼顾,以素为主,从不大吃大喝,更不用说暴饮暴食了。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经济比较困难,陈老一日三餐的伙食标准是:早餐一豌豆浆、一个面包、果酱、咸菜;午餐一素一荤、二两米饭;晚餐一份豆制品(豆腐、豆腐干等)、一份素菜、一两米饭。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渐渐好起来,陈云同志的伙食也有所改善,但依然很简单:早饭面包、牛奶、奶油、果酱;午饭一荤一素;晚饭一份炒素菜(主要是烧豆腐);主食则为大米饭。陈云同志是青浦人,爱吃大米饭,但每餐主食都定量,要称重:午饭100 克,晚饭 75 克。每顿饭菜都吃光,从不浪费一点饭菜。
陈云同志很善于自律和节制,比如吃菜,常以青菜豆腐为主,每餐豆腐的块数都要定量,任何情况下也不多吃或少吃一块,几十年如一日。每餐一小碟花生米,永远是 13 粒;休息散步,每次准时 13 分钟。
陈云同志也很喜欢一些口味好、有特色、烹调精致的菜肴,但都是清爽的菜,如蟹粉狮子头、镜箱豆腐、腰果酥等;至于荤菜,陈云同志最喜欢的是鱼,如红烧鲤鱼,清蒸鲫鱼。但陈云同志一向作风朴素,注重节约,所以只把这些作为“改善”,一个月也不过两三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