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闲有家,悔亡。
——《周易家人卦》
译文
认真管理好自己的家,这样后悔的事就会少很多。
阐释
家人卦
“家人卦”,上卦“巽”为风,下卦“离”为火,风在火上,风从火生,有居家炊食之象,故卦名为“家人”。事实上,从提倡父子夫妇之道及亲情伦理关系、坚信只有“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的儒家主张,到现代人对家人亲情与幸福感的高度重视,都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典《周易》。
《周易家人卦》云:“家人,利女贞。”意思是说,家人和睦,得益于女人的贞正品行。
《周易》虽只说了短短的“利女贞”三个字,却最简明不过地表现了古人对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在家庭道德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对于提倡男女平等,反对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家庭格局的女权主义者来说,要她认可“家人”这一古老的卦辞,似乎是难堪的。其实,承认主妇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与妇女平等并不矛盾。
《周易象传》对“家人卦”的“利女贞”作了解释:“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即,家人的家德是女人在家中正确地主持家政,男人在外面社会上积极工作。男女的位置摆正了,按这样的社会角色分好工,这是天地间正家定国的大义。一家人必须有尊严正直的长者,这就是家里的父母。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尊重父母,兄长关照弟弟,夫尽夫责,妇尽妇责,那么家道家风自然也就正了。端正了家风,治好了家政,那天下也就安定了。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写“家人卦”,并不是要求男女的不平等,而是竭力寻求使家庭和睦的方法。
《周易》云:“闲有家,悔亡。”认真管理好自己的家,这样后悔的事就会少很多。
《周易》又云:“福家,大吉。”发家致福,大吉大利。
《周易》的“家人卦”对于健康养生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毫无疑问,一个稳定、美满、和睦、安详、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之道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很少有人能把二者的关系联系起来。然而,家庭与健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幸福美满的家庭,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欢乐,而且,也带给人们健康。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家庭矛盾所造成的有害健康的悲剧。
从本质上说,一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她)的健康就直接受到其家庭的影响,母亲的哺育、家庭的居住环境、夫妻相处是否和谐、生活的水平、家庭教育以及生活模式等等,都会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对生长发育和健康素质发挥出相当大的作用。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对学校女生的外貌、婚姻、健康所进行的一项回顾性调查发现:25 年前一些漂亮的女生,如今均已是四五十岁的家庭主妇,他们的婚姻并不美满,健康状况普遍比那些较丑的女生差些。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生活不幸福,整天生活在一个心情很不愉快的环境中,体内就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损害人体健康。而漂亮女士婚姻不幸福的原因主要是丈夫对妻子不放心,或者漂亮女士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平衡。
一个感情已经破裂的家庭,不仅仅是夫妻的生活不幸福,而且波及子女,使家庭成员的内心发生强烈的冲突和矛盾,全家人的心灵都笼罩上一层灰暗的阴影,于是,这不良的心身反应就是摧残健康的因子,使人的体质大大下降。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所以,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时代,家庭生活简陋,为了维持生计和操持繁重的家务活儿,不少家庭主妇累坏了身体,得了一种“家庭主妇综合征”,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家电进入家庭,家务劳动大为减少,许多妇女更多地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因此,夫妻和睦恩爱、子女孝顺体贴,再加上科学营养的饮食、合理适度的运动,都会使人们更加健康长寿。
美国作家特鲁赫伯指出:“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有温柔的感触,不断激荡的热情,也需要有充沛的情感之力。这种情感之力表现你的灵巧、有趣、富有生气,它是生活得到平稳的发展。”这位作家提倡要让幽默的愉快始终充满家庭,而这一点正是比吃任何补药都有利于健康的良方。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体谅和帮助,同心同德,共同建立一个令人感到温暖、欢乐和美满的环境。一旦有人生病,其他成员要帮助他(她)及时就医,在生活上多加照顾,嘘寒问暖,表现出关爱之心,使他(她)在精神上感到满足,促使病体早日康复。
家庭中最有损于个人健康的因素为夫妻间无休止的日夜争吵、互不信任、猜忌,以至于发展到殴打、虐待。精神上的相互折磨无异于慢性自杀。这种情况下,离婚是合理的手段,也是一种不得不采用的保健措施。如果出于某种考虑,非要维护一个从本质上已经破裂的家庭,对夫妻双方及孩子的成长都没有任何好处。弗兰克林说过:“婚前要睁大眼睛,婚后半闭眼睛就可以了。”这就是说,婚后夫妻之间绝不要为一些非原则的琐事斤斤计较,认真应放在婚前。
养生典范
据《西安晚报》载,西安长安区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太太,坐在炕上能剥玉米,甚至还能穿针引线补衣服。
《西安晚报》记者前去采访,在山脚下的长安区抱石村见到了老人。当时,老人坐在炕上正剥着新玉米。老人满脸红润,剥起玉米来手不抖,劲还蛮大。老人的儿子肖文华说,他母亲王恩平 1902 年 8月 4 日出生。老人一辈子没上过学,也没出过远门,一直在农村干农活,老人性格开朗,跟乡邻关系特别好,从没有跟别人拌过嘴。现在老人虽然下不了炕,但老人仍不闲着,时不时地还剥剥玉米,补个衣服。正说着,邻居把针线筐搬到老人炕前,老人一手拿起一寸多长的针,一手拿着线,竟然穿起来,连穿 3 下,线头穿过针孔,引得几位乡亲直拍起手来。老人不仅眼不花,而且耳也不聋,就是牙都掉完了,可老人最喜欢吃儿媳妇烙的锅盔馍,只是老人在吃之前,先把外面馍皮撕掉,吃馍心。
“老太太长寿跟这个和睦大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乡亲们说。老人的子女个个都孝顺,大女子也已经 80 多岁了,时常来到母亲处,跟母亲聊天。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妇更是对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是儿媳妇高雪娥,自从七八年前老人跌了一跤下不了炕后,高雪娥每天给老人把饭菜端到炕前,给老人洗脸,梳头,老人过去缠过脚,洗起来比较麻烦,高雪娥给老人洗脚时都是非常小心仔细。高雪娥说:“老人长寿身体健康,就是我们做儿女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