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书中想要透露给大家的信息极为简单:如果你在长胖,或者已经很胖,并且你也想在不损害健康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肥——那你就必须限制糖类的摄入,这样才能确保血糖和胰岛素处于低水平。需要记住,你失去脂肪并不是因为削减了卡路里摄入,而是因为减少了使你发胖的糖类摄入。一旦你的体重降到令你满意的地步,你就恢复原来的饮食习惯,那么很快你还是会发胖。也许有些人要反驳说,仅有部分人因为摄入糖类而发胖。这种话类似于“只有一小撮人是因为吸烟才患上肺癌的”。你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如果你恰巧是此类人,只要减少食用这些食物,你就能减肥成功,并且保持不反弹。
放弃美食,才能减肥成功,这没什么不公平的;付出不小的努力,才能换来健康,这没什么不公平的。我从来不说,减轻体重且保持不反弹无需付出任何代价。虽然看起来很不幸,意大利面、面包、糕点、炸薯条、各种甜食及啤酒——这些都是会让我们发胖的主食,我们不得不学会和它们说再见。
没错,为了减肥,你可能需要大幅度减少摄入你平时最爱吃的食物了。这不是巧合。动物研究表明,实验小白鼠最喜欢吃过头的食物恰恰是最容易消化的糖类。
还有一个要素:两餐之间相隔的时间越长,消耗的能量越多,我们就会感到更饿。然后,我们越饿,就会感到食物越美味——哇,好棒啊!我正饿着哪!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一个多世纪前就这样写道:“这就是饥不择食。”
即便在我们开吃之前,胰岛素就已经使我们的饥饿感增强了。记住,只要一想到吃东西(特别是想到吃富含糖类的美味甜食),我们就开始分泌胰岛素了。在我们吃了第一口美食的几秒钟内,胰岛素分泌就会快速增加。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我们开始消化其他饭菜之前,在任何一丁点儿葡萄糖出现在血液循环中之前。胰岛素的积极分泌让身体对汹涌而至的葡萄糖做好了准备。然后,吃了最初的几口后,饥饿感还会进一步加强。对此,法国有句谚语:“只要张口,胃口就有。”
随着吃完一顿饭,食欲得到了满足,我们对食物风味的感觉也随之减弱。现在,胰岛素在大脑中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因为这个特性,我们吃的第一口饭菜总是味道特别好,永远比最后几口感觉好。只要一想到吃这些美味的高糖类食物,我们就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将血液循环中的养分暂时储存起来,于是我们感到更加饥饿,所以我们转而尽情享受第一口美味——远好于其他时间吃的东西。血糖及胰岛素对某种食物的反应程度越大,我们就越爱吃这种食物——我们认为这种食物的味道就越好。
这种由胰岛素产生的感观反应,在肥胖或有肥胖倾向的人群中尤其明显。他们越胖,就会越渴望富含糖类的食物,因为胰岛素储存不能马上用作燃料的脂肪和蛋白质的机能越来越强。
一旦我们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这最终总会发生),那么,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就会有更多的胰岛素沿着血管快速流动。因此,我们每天只能燃烧来自糖类的葡萄糖的时间也变长了。请记住,胰岛素的作用是确保蛋白质、脂肪及糖原(糖类的储存形式)能被安全地储存起来。它告诉我们的细胞有多余的血糖来燃烧。然而,实际却没有。于是我们就渴望葡萄糖。
对任何一个喜好甜食的人来说,吃糖果一点也不陌生吧。首先,糖果中的果糖在肝脏内进行独特的新陈代谢,糖果中的葡萄糖则刺激胰岛素分泌,足够使吃的人垂涎欲滴。
其次,还有大脑激励的作用。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巴特利·霍伊贝尔(Bartley Hoebel)的研究,当你吃糖时,会引发大脑中“奖赏中枢”的响应。奖赏中枢也是造成可卡因、酒精、尼古丁及其他类似物质成瘾的原因。所有的进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引起奖赏中枢的反应,因为这很明显是进化的必然结果:物种应当强化进食的愉悦,以保证自己的生命力。但是,糖果(可卡因和尼古丁也一样)劫持奖赏中枢信号的能耐似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果动物研究的报告值得相信,那么就可以认定,糖果、果葡糖浆等与毒品一样容易上瘾。
使我们发胖的食物会使我们对它产生更大的渴望。但这种恶性循环是可以打破的,不过需要有与这些渴望战斗的决心——如同酒鬼可以戒酒,烟枪可以戒烟一样。想要减肥成功,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