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
以毒药进行暗杀,古已有之。《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隋时,大将长孙晟与突厥作战,长孙晟说:“突厥饮泉,易可行毒。”便派间谍“取诸药毒水上流”。清代朱逢甲《间书》记载了宋代名将刘皔在顺昌之战中,采用多种用间手段,迷惑诱骗金兀术上当受骗,并“遣人毒颍上流及草中,戒军士虽渴死,毋得饮于河者。饮,夷三族……时天大暑,敌远来疲……人马饥渴,食水草者辄病”。
宋真宗时,大将曹克明任边远地区巡检。“蛮酋来献药一器,曰:‘此药凡中箭者傅之,创立愈!’克明曰:‘何以验之?’曰:‘请试鸡犬。’克明曰:‘当以试人。’即取箭刺酋股,而傅以药,酋立死。”精明的曹克明由此而躲过了一次毒药暗杀。
明代兵书《城守筹略》及《兵机类纂》均有“毒水毒酒”、“毒酒毙贼”的记载。《武经总要》卷六专门设有“防毒”论述,规定“军行近敌地,则大将先出号令,使军士防毒”……凡敌人遣饮馔者,受之不得辄食。民间沽买酒、肉脯、醢、麸、豆之类,亦须审试,方可食之“。明代何守法《投笔肤谈·物略第十一》也有防毒方法:“金杯注酒,遇鸩(毒酒)则焰生。银箸尝食,遇毒则色变。”
密写
为了不使情报显露丝毫痕迹,又能够顺利地传递到目的地,于是古代间谍史上又出现了“密写”技术。即用明矾水或米汤书写情报,待明矾水干后,纸上不留任何痕迹。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来可保密,二来可保护传递情报的间谍不暴露身份。
南宋时,秘书省正字曹辅受枢密院之命,身带用明矾书写的情报,秘密前往兴仁,将情报交给宋将曹楙。曹楙将此空白纸浸入水中,即显出情报字迹。
1216年,强悍的蒙古兵围攻太原城,太原宣抚使乌古论礼也用明矾水写紧急求援情报,派间谍急送京师告急。
清代著名的“矾书案”,更是运用这一手段的典型间谍案件。1675年,康熙立第二子胤礽为皇太子。但是胤礽却大肆扩张势力,甚至与康熙分庭抗礼。康熙深恐被大搞间谍暗探活动的皇太子“今日被鸩,明日遇害”的阴谋手段杀害,以胤礽“鸠聚党羽,窥伺朕躬起居动作”之罪名,废掉了胤礽皇太子位,并将其禁锢起来。
1715年春,准噶尔策旺阿拉布坦侵扰哈密。康熙发兵前往征讨。胤礽得知这一情报后,想利用这一机会摆脱软禁。胤礽将常为胤礽福晋治病的一名叫贺孟的医生用重金买通,使之成为其向外传递情报的间谍。胤礽用明矾水书写一封密信,派贺孟潜出宫去交给正红旗满州都统公普奇,密令其到康熙处为自己求情,并保举他为讨伐阿拉布坦的大将军,这样便可以借机恢复皇太子的地位。但是,这一秘密被辅国公阿布兰侦知,立即向康熙告发,致使胤礽恢复皇储地位的阴谋彻底破灭。
化装
唐代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战具类》记载:“选一人勇捷,语言服饰与敌同者,窃号逐便,怀火偷入营中,焚其积聚。火发,乘乱而出。”南宋时,二十岁的岳飞应募为“勇敢士”,曾“易金兵服”,潜入金营,撞上巡逻兵,便以娴熟的女真话答腔应付。凭借化装,岳飞在壁垒森严的金营中如入无人之境,搜集了大量军事情报,受到了上司的褒奖。
南宋陈规《守城录》卷三说:“贼至黄州,皆剃头辫发,作金人装束。是夜……攻围黄州城及肆掠黄陂县。”这是贼兵利用人们恐慌金兵的心理,化装成金兵以震慑南宋军民。
唐代《李靖兵法·将务兵谋》记载了另一种形式的间谍化装:“潜历山原,密其声,晦其迹,或刻为兽足而印履于中途,或上托微禽而幽伏于丛林,然后倾耳以遥听,竦目而深视。”这是在鞋底刻上野兽的足形,或把头部伪装成禽鸟,将自己隐匿起来的化装。将不得已暴露的部分(如足迹、头部)化装成兽足迹和禽鸟首,以此迷惑敌人,借以靠近敌人窃取情报。
明代时,曾破广西大藤峡乡兵的韩雍,在用间与反间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在提督两广军务时,探知有人欲遣间谍暗杀他。于是他“防患甚严,心腹一二人外,绝不许登阶”。但是韩雍知道,光靠消极防备是很难阻止暗杀行动的。于是他对心怀可疑的人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化装心理战”:他“内藏磁石,以铁屑涂毛发间,每出坐盖下,须鬓翕张不已。貌既魁岸,复睹兹异,惊为神明焉。”韩雍利用磁石和铁屑的化装,使其成为一个“魁岸”的可怕人物,有效地震慑住敌方,瓦解了暗杀间谍的行刺意志。
伪造
唐时,湖州佐史江琛对刺史裴光书阴怀私怨,为了陷害除掉裴光书,江琛派间谍暗中窃取了裴光书的一些私人信件。江琛“割取其书,合成文理,诈为与徐敬业反书”。这是采取割书拼凑成文的技术手段,诬陷裴光书与徐敬业暗中串通,阴谋叛乱。武则天得知后命令御史予以调查,御史“往推之”,认为“书是光(裴光书)书,语非光语”。但是,“前后三使并不能决”。武则天又“令张楚金劾之”。张楚金也与御史的看法一致,但是却无法说明为什么字是裴光书的字,但是话却不是裴光书的话。一天,张楚金见限命破案期限日近,又难以交差,满腹忧患,“仰卧西窗”。他望着日光穿透了西窗上窗纸的余影,突然受到了启发,“因取反书向日视之,其书乃是补葺而成。因唤州官俱集,索一瓮水,令琛取书投水中,字字解散。琛叩头伏罪”。
江琛“割取其字”的伪造技术极为高明,居然毫无破绽,天衣无缝。但文献记载疏于详述,不得知其具体制作过程了。
清代朱逢甲《间书》记述了明代李充嗣伪造朝廷间谍火牌一事:“十五年(1520),贼兵(朱宸濠)陷九江。公(李充嗣)自将屯采石以塞上游之路。九檄皖城,锐(杨锐,皖城指挥使)相机应敌,发无不捷。节发间谍火牌云:‘为紧急军情事,该钦差太监总兵等官统领边官军十万余……克期进攻江西叛贼。今将火牌飞报前路官司,一体同心防守,预备粮草,听候应用’。宸濠舟至李阳河,遇火牌,览之惊骇。”
朱逢甲评论此事说:“以火牌反问,犹之以书者,此正善于变化者。”
南北朝时有伪造“符信”的间谍案例。高欢“计图尔朱兆,阴收众心。乃诈为兆(尔朱兆)书,将以六镇人配契胡为部曲,众遂愁怨。又伪并州符,征兵讨步落稽。”高欢利用伪造书信惑众,又伪造符信夺兵权,终于使其阴谋得逞。南宋时,充当金人大间谍的秦桧,为了搞乱南宋经济和谋取暴利,曾伪造“铸钱”。让假钱在市场上流通,使京都市场“物价大昂”,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混乱,从而加速了南宋政权的灭亡。
拆封
古代情报的传递方式主要是信件,但是,信件又很容易被人拆封,从而使情报泄密。因此早在战国时,就有了“封泥”。“封泥”是在简书用绳捆扎好的绳结处贴上封泥,并盖上玺印,以防被人暗中私拆。出现纸张后,又有了“钤印”。伊朗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一书中记载了元代的情报信件保密法:“若军情极其紧急,便书信,然后密封起来再传递……在信封上注明从某处至某处,君主给予每个边将以黑色钤印,以便边将将其盖在信封上以防泄密。”
由于“封泥”和“钤印”,给企图私拆情报信件的间谍带来了困难,于是他们也相应发明了“秘密拆封术”,即采用火烘烤、蒸气熏等方法。譬如明代阁臣岳正“以草诏得罪”,降“广东钦州同知”。但是尚书陈汝言对岳正怨恨极深,便派遣私人间谍将岳正“逮系诏狱,拷掠备至……手梏急,气奔欲死”。由于岳正犯的是“诏狱案”,便在致人死地的紧手梏上贴上了封印纸,任何人不得揭开。有一个叫杨四的人见岳正奄奄一息,如果不解松手梏,岳正必死无疑。于是他用酒灌醉了陈汝言的间谍,想解松岳正的手梏。但是他一见手梏上有封印纸,便无奈地说:“梏有封印,奈何?”岳正说:“可烧鏊(烙饼器,铁制、平圆,也叫”鏊盘“)令热,以酒喷封纸,就炙之,纸得燥,自然昂起。”这是用一定温度的平铁器,去烘喷有细微水珠的封纸,待封纸干了,就拆封了。杨四用此法果然揭开了封印,“挎其中”(即把手梏的洞挖大)后,“复钉而封之”。陈汝言的间谍酒醒后“觉有异”,但不敢擅自揭开封印,另外换上紧手梏,只得作罢。
密藏
宋代赵升《朝野类要》四“蜡弹”章说:“以帛写机密事,外用蜡固,陷于股肱皮膜之间,所以防在路之浮沈漏泄也。”史书最早记载以蜡丸密藏情报是在756年,《新唐书·颜真卿传》:“肃宗已即位灵武,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
蜡丸也称为“蜡书”或“蜡弹”。唐代宗大历元年,华州节度使周智光谋叛,局势岌岌可危。唐代宗欲密令河东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回京平叛,但是京师四周均被周智光的密探势力所控制。为了防止诏书泄密,唐代宗“召于仪女婿,工部侍郎赵纵受口诏往河中”,赵纵“请为蜡书”,撕下帛片,在上面书写诏令,然后揉紧帛片为一小团,外面以蜡封裹。再秘遣家僮绕水道将诏书送至郭子仪的军营中。
用以传递诏令的蜡丸密书也称为“蜡诏”。《资治通鉴·后唐》:“梁主登建国楼,面择亲信厚赐之,使衣野服,赍蜡诏,促段凝军。”胡三省注:“蜡诏,犹蜡书也。命出于上,故谓之蜡诏。”
蜡丸密书作为密藏手段,在五代及宋时运用得较为广泛。《旧五代史·尹晖传》:“时范延光据邺谋叛,以晖失意,密使人赍蜡弹,以荣利啖之。”《宋史·李显忠传》:“显忠至东京,刘麟喜之,授南路钤辖,乃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在密藏蜡书的方式中,主要有“密缝”、“封股”(即割开腿肚子)和“吞腹”。北宋用间大师种世衡对西夏猛将野利旺荣进行反间时,“乃草遗野利书,膏蜡致衲衣间,密缝之”。北宋末年,“金人再犯京师,内外不相闻。朝廷募忠勇士赍蜡书往南京总管司调兵赴援,绶(姜绶)以忠翊郎应募,乃以到股藏书,缒下南壁”。南宋时,岳飞“得兀术谍者”,佯为酒后错认为是自己派出去的间谍,“谍冀缓死,即诡服。(岳飞)乃作蜡书言与刘豫,同谋诛兀术事……刲股纳书,戒勿泄。谍归以书示兀术,兀术大惊,驰白其主,遂废豫”。
《十一家注孙子》宋代张预对《用间篇》“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一句注释说:“欲使敌人杀其贤能,乃令死士持虚伪以赴之;吾间至敌,为彼所得,彼以诳事为实,必俱杀之。我朝曹太尉尝贷(赦免)人死,使伪为僧,吞蜡弹入西夏。至,则为其所囚。僧以弹(蜡弹)告,即下之。开读,乃所遗彼谋臣书也。戎主怒,诛其臣,并杀其僧。”
此外,还有一些木、竹制的情报密藏器。宋真宗时,设立情报传信牌,漆木为牌,长六寸,宽三寸,腹背刻字而中间分开,置凿枘可开可合。传递情报时,将情报小纸条插入牌中槽内,系于脖颈上。据《金玉新书》记载,宋代还有一种小竹筒用于密藏情报,两边洞口用蜡封固,沿途情报传递站铺都要严格检查石蜡封印是否动过,从而保证情报不被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