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与克格勃合作“间谍之旅”
实际的间谍活动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惊险离奇,它可能就发生在你家后院。近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街头巷尾不时出现一队队“间谍之旅”的游客,他们来到一些并不起眼、看似平常的“景点”,聆听导游讲述其历史上曾发生的一些惊心动魄的间谍故事,而更有意思的是,创办这一旅游项目的是“冷战”时期的一对老对手,57岁的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谍报专家戴维·梅杰和66岁的前苏联克格勃超级间谍奥列格·卡卢金。这一绝妙的组合给“间谍之旅”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普通人眼里,“间谍”是一种充满神秘、刺激和危险性的职业,因此对其抱有浓重的好奇心。“间谍之旅”的创办人梅杰和卡卢金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好奇心,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做起了“间谍”的生意。作为前美国反情报专家的梅杰,在他24年FBI的工作生涯中,办的最大的一起案子就是在1985年破获的为前苏联工作的美国海军准尉约翰·沃克的间谍案,而当时负责沃克策反和联系工作的正是前苏联边防军勋章(反面)驻美国大使馆克格勃站高级谍报官员卡卢金。
1994年,梅杰从FBI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与朋友合伙创办了一家反间谍训练公司。由于长期从事间谍工作的缘故,使他总是以一种不同于普通人的眼光看待华盛顿这座城市,认为“它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他曾私下为他的客户们提供过类似“间谍之旅”的旅游服务,带他们去一些他自己过去经常出没的地方,讲解一些发生在那里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但他后来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这一服务公开化呢?”
因此,他吸收了现已成为他公司一名高级讲师的卡卢金入伙,共同开办了每月两次、历时3个小时、每人55美元的“间谍之旅”。谈到他们之间的合作,卡卢金说:“的确,我们过去是对手,各为其主工作。但我们现在却在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奔忙。”
他们目前在华盛顿开发了40多个“景点”,如前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苏联间谍奥尔德里奇·埃姆斯用于传递情报的邮箱;俄罗斯驻美大使馆附近的栅栏,那是前苏联间谍、美国人埃德温·穆尔抛弃绝密文件的地方等等。对此,梅杰解释道:“实际的间谍活动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惊险离奇,它可能就发生在你家后院。”
目前,他们两人对这一旅游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因为他们对开发新“旅游景点”以补充旅游线路一事从不担心。正像梅杰所说:“当前,间谍战仍很活跃,如前不久发生的‘汉森间谍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就在我们谈话的时候,也许就在某个地方、某个人正在传递着情报。”
新式“间谍”趣谈
间谍,古来有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军事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技术间谍和智斗高技术间谍的故事。
高技术间谍主要有三种:“网间”。通过电脑网络系统进行间谍活动,有的用网络获取情报又发出假情报,有的袭击敌国的电脑系统破坏其网络服务器,更有高手能通过网络“劫持”敌军事卫星系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黑客”参战发生在科索沃战争中;“星间”。
PN-IA无源夜视装置
侦察卫星作间谍,又称“太空间谍”。美国和北约的50多颗卫星,在南斯拉夫上空盘旋,拍摄照片,窃听电话,搜集各种电子信号,几分钟后,就能把情报资料送到白宫;“机间”。多种新型侦察机作间谍。战略侦察机、无人侦察机和微型侦察机等,利用高精度电子侦察与照相侦察设备,不断截获敌方政府、军队的通信,搜集敌雷达的数据情报,直接为战机提供目标网络坐标。
智斗高技术间谍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科索沃战争中,南斯拉夫军民运用高科技知识,创新反侦测战法,与敌人的“星间”和“机间”开展反情报战,譬如针对北约情报技术中的热成像系统,把坦克等大量重型武器藏进常绿树林中。美国的侦察卫星、侦察飞机使用的热成像仪就不能测到坦克发出的热成像信号。更令人叫绝的是,在离坦克不太远的地方点上一盏小油灯,严重干扰热成像仪的侦测,误导美军根据假情报打歪了目标,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既然有了高科技间谍,为什么还不断发生美、俄的间谍战呢?因为要搞到藏在对方“头脑”或保险柜里的绝密情报,还得靠“人间”。
公主不是好间谍
提起间谍,人们总会以为他们个个都是像007那样身怀绝技、机智无比的神秘人物。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在浩瀚的谍海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令人哭笑不得的外行间谍,努尔·艾娜雅特·汗就是其中的一位。
不具备间谍素质的她竟成了一名间谍
努尔1915年出生于印度南部一个王公家庭,幼年移居法国,因而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1940年法国战败,努尔随家人逃到了英国。英国皇家空军特别行动署看中了她良好的语言素质,便把她招募为特工。从此,努尔·艾娜雅特·汗便开始了她短暂而又可悲的谍报生涯。努尔容易激动,性情暴躁,不谙世故。特别行动署给她下的评语是:“老好人,爱幻想,情绪不稳定,脑筋不太好,不善于保护自己。”各种迹象表明,努尔并不适合从事谍报工作。
考虑到努尔的培训成绩较差,特别行动署起初不同意把她派往法国。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英国在法国的秘密电台陆续被破坏,特别行动署急需向前方补充新的无线电发报员,于是他们也就顾不上精挑细选了。1943年6月,努尔被派往巴黎的一个情报小组充当无线电发报员,代号麦德琳。
屡屡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努尔来到巴黎后,由于缺乏情报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工作中屡屡犯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在头一次执行秘密传递情报的任务中,努尔将在英国培训时教官所教授的技能全都抛在了脑后。她竟然把获取的德军驻防图拿在手中,未采取任何反跟踪措施便径直来到指定的接头地点。更可笑的是,在接头时,由于过度紧张,她怎么也想不起接头的暗号。情急之下,她竟然把地图展开,向每一个行人试探。努尔的举动招来了行人奇怪的目光,身旁很快便围了一群看热闹的人。多亏前来接头的两位地下抵抗组织成员及时装做当地精神病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以寻找走失病人为名,才使她摆脱了困境。
然而,努尔并没有从这次行动中吸取教训。不久,她奉命携带发报机到一处郊区旅馆向伦敦拍发一份长篇电文。在完成任务离开时,她将密码本和记有巴黎全体地下抵抗组织人员名单的工作手册遗在了房间里。幸运隐藏于棒球帽内的摄录机之神再一次降临到努尔头上:旅馆的老板是一个法兰西民族主义者,他没有向盖世太保告发努尔,而是从工作手册上找到她的电话号码,及时通知她领走名册。当努尔的法国同事知道这件事后,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他们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伦敦派来的“专业人员”!
这一次,她不像以前那么走运了两个多月以后,努尔决定将发报地点转移到市区靠近福奇街的一套公寓。她自以为地处闹市,正符合“大隐隐于市”的古训,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经过“周密思考”才选中的新发报地点竟然与盖世太保的秘密总部只有一街之隔!
努尔每次发报的时间都固定在深夜11时至凌晨2时。由于她选择的房间隔音性极差,而她敲击发报机按键的手法又极重,因而经常吵得周围邻居难以入睡。没过几天,她就成为这条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这一次,努尔就没有以前那么走运了:邻居中有一个叫蕾妮的女人,是个法奸。她为了几千法郎的奖赏,把努尔出卖给了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搜查努尔的房间时,从壁橱里搜出了一个笔记本。令盖世太保吃惊的是,笔记本上居然整整齐齐地记录着努尔每一次收发的电文。对此惟一的解释是:这个可怜的女人误解了上级的指示---特别行动署让她谨慎处理电文,原意是要求她及时销毁文稿,而她却理解为将电文存档。
尽管从业务上讲,努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却展现了一名“职业”地下工作者应有的风采:这位从小娇生惯养的印度公主面对死亡,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她虽然饱受各种严刑拷打的折磨,但直到生命终止,也没向敌人吐露半点真情。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为了表彰努尔这位外行间谍的坚贞不屈,特追授她乔治勋章和帝国勋章。
皮鞋里的秘密
1969年3月的一天早晨。美国驻罗马尼亚武官莫尔和往常一样,在用特制的收讯机调试波段,进行侦听工作。他慢慢地旋转着调节波段的旋钮,一阵刺耳的杂音过后,突然,一个很熟悉的声音从收讯机里徐徐传出,他清晰地听到大使馆里的高级外交官正和同事讨论工作,内容涉及本国的军事外交机密。莫尔大惊失色,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是窃听器!”他的脑海里立即闪过这一念头。外交官的声音怎么会出现在收讯机里呢?莫尔不敢怠慢,迅速拿起一张公文纸,在上面“沙沙沙”地写了一句话,来到外交官的隐蔽的叶片刀办公室,连门也顾不上敲就闯了进去。外交官对他的莽撞表示不满,皱了皱眉头正欲训斥,却见莫尔飞快地递给他一张纸条。外交官强压火气,迅速扫了一眼,只见上面潦草地写着:“请你说着话走出办公室,但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因为你的声音正在被窃听。”
外交官换成了一副疑惑、吃惊和纳闷的神态。他按照莫尔的话一面往屋外走,一面不动声色地话锋一转说:“莫尔,你来得正好,今天的天气不错,咱们出去走走,在屋子里都快闷死了。”
莫尔也一边仔细观察,一边随口应付:“是啊,到外面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多浪漫呀。”
两人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交谈着,莫尔拉着外交官到了设置收讯机的房间。他们目瞪口呆地发现两人的对话依然响在收讯机里。由此可见,窃听器不在外交官的办公室里,而在外交官的身上。
两人依然不动声色地聊些天南地北、轻松愉快的琐事。莫尔却像一只猎狗一样围着外交官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细瞧慢瞅,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莫尔便示意外交官脱衣服。外交官言听计从,最后不得不把内裤都脱了下来,光着屁股在原地转圈,可连他的咳嗽声都依然清晰地出现在收讯机里。那该死的神秘玩意儿到底藏在哪里呢?难道被放进了我的某个器官?外交官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莫尔眼睛一亮:外交官的皮鞋放在一旁给忘了检查。莫尔赶紧抓起皮鞋左看右看,啥也没找着。不知所措中,莫尔一只手提一只皮鞋,掂了掂,感觉出左鞋比右鞋稍稍重了一点点。他用力撕开鞋后跟,两人惊讶地发现,在鞋后跟的夹层里藏着一个微型窃听器。
窃听器怎么会钻进外交官的皮鞋跟里呢?外交官细细回忆,顿时恍然大悟。原来,3天前,外交官的皮鞋破了一条小口子,他吩咐大使馆的女佣人拿去修理一下。他哪里知道,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老老实实的女佣原来是克格勃训练有素的间谍!
女佣把皮鞋拿到同伙那里,进行了“技术修理”。专业情报人员在里面放了一个重量不到两盎司的大功率窃听器;在鞋后跟上还挖了个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小眼,让麦克风的一端露出发丝一般细小的一点。
美国高级外交官的皮鞋成了无偿为克格勃输送情报的秘密通道。莫尔的一个意外所获,不仅清除了潜藏在美国大使馆里的女间谍,还挖出了外交官皮鞋里的一颗后患无穷的“秘密炸弹”。
军史上的泄密事件
宴会泄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美国商人途经华沙时应邀赴宴,同桌有一位德军高级参谋傲慢地说,美国支持英国和法国也挽救不了他们失败的命运,我们将在凡尔登发动一次决定性进攻。美国商人迅速将此信息报告了美驻英大使馆,美又向法通报。从而使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遭到惨败。
明码泄密
1914年8月20日夜,德国无线电台报务员听到萨松诺夫指挥的两路俄军在无线电里用明码联系作战计划。德军将领兴登堡率军沿铁路线急行军3天,包围了一路俄军,使俄10万人马全军覆没。另一路也遭同样命运。
邮票泄密
二战期间,法国炮兵排长腓力每天给妻子去一封信,并叮嘱妻子不可将他的驻地告诉任何人。妻子一女友是德国间谍,以集邮为名,揭去他每次来信的邮票。后来,腓力写信说:“半月中我们换了5次阵地,而敌人大炮总能跟踪射击,部队伤亡很大,我也身负重伤……”
报纸泄密
二战期间,一个叫雅各布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小册子,详尽地公布了德军的编制结构、160多名部队指挥官的简历,甚至对德军新成立的装甲师的步兵小分队也作了介绍。
希特勒为此勃然大怒,下令追查。原来,雅各布是个有心人,长期搜集德国报纸上发表的涉及军事情况的报道,积累了大量资料和卡片,经过综合研究,整理出了大量的军事秘密。
照片泄密
二战前,美国《纽约时报》在柏林设立世界新闻图片机构。葛兹先生数年来每天都光临选购,此人系德国情报机关少校。他从一新照片上认出上面的军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的,“林法”号,他仔细研究其炮径、炮塔、舰形,于是这些军事机密被德国情报机关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