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主要出现在20世纪40到50年代的好莱坞,以大量的街道背景,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侦探、犯罪一类的题材和阴暗、悲观、恐惧情绪为特征的影片。这一词语是法国影评家尼诺·法兰克在1946年因受黑色小说一词的启发而创造出来。它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主要归属在侦探片类型中或犯罪题材下的一种影片风格。
黑色电影常用的手法有:(1)低调子、低角度照明、大光比的布光、非常硬朗的摄影调子。(2)不稳定的构图、形状奇特的光区和线条、物体(门、窗、楼梯、金属架)常形成对人的分离和挤压。(3)演员经常处在阴影中。(4)经常使用摄影上的构图、角度、运动来控制场面。(5)经常使用复杂的叙事时空来加强人对过去的宿命感和对未来的绝望。(6)黑色电影的主人公往往是挤在警察与罪犯之间的侦探,他们不想与罪恶的世界同流合污但又处于虽愤世嫉俗但无可奈何的境地。一般认为1942年约翰·休斯顿改编并导演的侦探片《马尔他之鹰》奠定了黑色电影从视觉风格到叙事手法和主人公形象等一系列的基本特征。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黑色影片便逐渐消失。黑色影片还指法国战后一批导演以强盗生活和其他犯罪行为作为题材而拍摄的一系列影片。
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中出现、延续至今的以意识流为理解世界的主旨、以意识流为人思维的经常形式、并以意识流的方法创作的电影。“意识流”一词来自20世纪初的哲学和文学。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有:伯格曼的《野草霉》、雷乃的《广岛之恋》等。可以在两个层次上理解意识流在电影制作中的作用,一是把它作为一个结构影片的方法。或是说,利用它为展现不在影片正常时间进程中出现的事件提供契机,比如人们所说的回忆场面。其次,意识流可以是一种思想方法、世界观。第二类的意识流电影当然可以被看作是“纯粹”的、正统的。这种类型很难进一步具体界定,但起码有如下几个特征:(1)意识流已不仅是结构手段,而是上升为整个影片的主旨。(2)影片中有时故事的现实时空与意识流中的几个时空已无法明确分辨,事件的主观色彩浓于客观色彩。(3)任何风格的场面都有资格出现在意识流的段落中:荒诞的、梦幻的、错觉的、抽象的等等。(4)意识流段中的几个时空在影片的前后顺序中经常错位。(5)回忆、联想等都非常个人化,是细腻的个人的感觉,别人难以捕捉或预测的东西。这一类作品中比较典型的,有瑞典的伯格曼、法国的雷乃、意大利的费里尼等人的部分作品。
主流电影
一般指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观念、具有稳定的票房保证,因而投资者肯投入大量资金的一类影片。其典范形式就是20世纪30到5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好莱坞一直保持着以巨额投资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电影工业,它是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支持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持久和稳固。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一直是以它娴熟的技巧、流畅的叙事模式以及非凡的商业成功占据着美国甚至世界的电影霸主地位,但是,无论它的风格、样式如何丰富多彩,它始终把自己局限于一种反映主导意识形态观念的规范之中,成为美国社会甚至是世界性的主流电影。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认为,在主流电影中,毫无例外地通过把奇观和叙事结合起来,为观众提供一种广义上的视觉色情快感,从而将他们更深地纳入男性社会秩序。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电影观念的革命,一方面,电影生产的经济条件和环境得以改变,它现在既可以是手工方式的,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唤醒了一大批电影工作者作为电影艺术家的主体创作意识,他们再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电影工作局限在一种商业的运行轨道之中,而是拍摄了一大批反社会性和极具个人风格化的非主流电影,试图动摇主流电影的霸主地位。
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也称360度圆周电影,厅内呈圆形周边,由多块银幕组成一个环形银幕。由多台放映机同时放映。观众观摩时,站在圆周中心位置,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画面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加上多声道立体声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强烈震撼。
立体电影
立体电影是利用光学原理与人眼的视差相配合产生的一种奇特的空间影像和立体效果,当观众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就会感到银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样,存在着远近前后不同的距离,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唾手可得。当某一物体朝观众快速推进时,人们会感觉到物体扑面袭来而大吃一惊。
全息电影
全息电影的基础是全息摄影,用激光照射,技术复杂。“全息”的意思是摄影时除记录波长和强度以外,还记录物光的相位、物光的全部信息。全息摄影能使物体产生极其逼真的立体感觉,比如一张树木的照片,就可以看到树木的纵、横、深三度,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有惊人的立体形象。
全息电影不用戴特制的眼睛也能看到立体影像。
宽银幕电影
电影的一种呈现形态,是比较普通标准银幕更宽的电影的统称。电影银幕的规格是根据人眼的视觉习惯来确定的,普通银幕电影基本上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而宽银幕电影的出现是为了更充分地尊重人眼在观赏方面的生理机能,更充分的增强艺术的表现力的结果。尤其适用于表现大自然景观、群众性和战争场面的广阔。20世纪50年代,人们采用35毫米胶片,通过技术手段,将画面的宽度横向扩展两倍,得到的放映画面宽高比为2.55∶1,实现了变形画面的宽银幕电影,也被称作“西尼玛斯柯普型电影”。此外还有一种“假宽电影”,通过遮挡使画面宽高比变成1.66∶1或1.85∶1的比例,被称为遮幅电影。此后又出现了用70毫米的电影胶片直接摄制完成的宽银幕电影,画幅宽高比为2∶1.
数字电影
完整的数字电影概念,是指电影摄影、编辑和放映等过程全部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与传统电影方式相比,整个过程将完全摒弃电影胶片。最后放映采用DLP方式的投影机。
数字电影可以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方式传输,从而省去了传统胶片拷贝发行的成本,今后电影公司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向影院和个人发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