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建筑
秦始皇政治上统一了天下,在建筑上,秦代的建筑也比较大气,留存下来的最主要的两个建筑: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
其实长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到了战国时代“战国七雄”各自修筑边城界墙,多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及外来敌人所建,这些就是“万里长城”的前身。秦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东胡等)的侵犯,把燕、赵、秦的北方边界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延长成为西起临洮(今甘肃肃岷),东达辽东,长达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附近的骊山。这是一座伟大而神秘的皇陵,它的内部构造,据《史记》记载,墓的底部在很深的水层以下,整个墓室融铜灌铸以加固,墓室内有宫殿及百官位次,各种奇珍异宝充塞其间,墓内点着鲸鱼油脂制成的长明灯,墓中还设有防止盗掘的自动发射的弩弓暗箭。墓顶上绘有日月星辰,下面是九州山河的模型,奇异的机械装置驱使水银在江河湖海的模型中不停地流动。整个陵墓封土高达50丈(1丈为3.33米),周围近五里(1里为0.5公里),俨然一座小山。据考古调查探明,秦始皇陵园原建有内外二城。内城平面呈方形,周长2.6公里,外城南北向长方形,周长达6.3公里。
公元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汉定都长安。
汉长安城外形不甚规则,这也许是受到地形的影响;但有的史书上则说是其形状是按星座而建的。“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长安城内街道宽畅,又植行道树,形态壮观。城内宫殿占去几乎一半面积。未央宫在城西南,长乐宫在城东南,北面还有桂宫、明光宫等。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以前殿、宣德殿、临华殿、温室殿等14座殿宇及鸿台等许多建筑组成。
未央宫位于长乐宫之西,宫内著名的建筑有40余座。未央宫主要的宫门有东门、北门,立东阙、北阙,阙内还有司马门。未央宫前殿为“大朝”,前面设端门。据现代考古工作者实测其遗址,未央宫近方形,周长8560米,面积约4.6平方公里。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改在洛阳。汉光武帝时代(公元25 -27年)在洛阳建造南宫,汉明帝时代(公元58-75年)建造北宫,汉和帝至汉灵帝时代(公元89-189年),又陆续建造了东宫、西宫等。
东汉洛阳南宫正门(即京城南面之正门)位于洛阳城偏东处。北宫在洛阳之东北。南北二宫相距7里。皇宫建筑以“木兰棼撩,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清琐丹墀,左城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东汉宫殿虽比西汉长安的宫殿小,但其精致、富丽,也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隋唐建筑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代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治时间虽短,但开凿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河———南北大运河,兴建了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建造了许多奢华的宫殿和园林,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
唐代以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长安城是在大兴城的基础上建造的,是当时世界上规划最严密的城市。在8000余公顷的土地上布置宫殿、衙署、市场、庙宇、民居、水道、道路等建筑设施,道路方直严整,主次分明,建筑宏伟富丽。在洛阳建造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万象神宫,高294尺,宽300尺。现存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都是优秀的唐代建筑。
唐代建筑不仅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建筑繁荣,而且流行甚广,被全国各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泛采用,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
两宋建筑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的转变时期,许多城市开始商业化。千余年来高墙封闭的城市、民居、市场被打破了,沿街设店,按行业成街,许多茶楼、酒楼、旅舍、戏棚等公共设施不断涌现,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荣景象。
这个时期的建筑由于琉璃瓦、彩画“小木作”装修技巧的提高而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某些重要建筑上使用琉璃瓦和贴面砖,室内外木构件用油漆彩绘,门窗用可以开启的格扇门窗并配有许多古钱纹、菱花纹等格。整个宋代建筑艺术特色,呈现出华丽纤巧的面貌,虽不如隋唐建筑雄浑厚重,但更加平民世俗,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木工技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元明清建筑
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建筑发展的晚期,这时封建社会实现了最后一次大统一的局面,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发展、融合、巩固,封建制度由严密转向解体。
元代统治者按汉族传统布局建造了规模宏阔的大都城,并利用宗教为统治工具,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异常兴盛,并影响到全国。外来文化也渗透进来,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就是尼泊尔工匠设计的精美喇嘛塔,后来成为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
明代建筑规模宏大,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北京城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市规划思想,在此体现的非常完美,并形成了贯穿全城达8公里的中轴线,布局严整,气势雄浑。建筑群体艺术可称臻于高峰,帝王陵墓(北京昌平县内)长达7公里的神道为墓群的脊干,建筑群与地形融为一体,在创造肃穆的陵园气氛上显示了高度成熟的建筑艺术技巧。明代的制砖水平很高,普遍将许多城市的城墙用砖全砌,并以砖拱券结构建筑了不少称为无梁殿的建筑。这时的城防,海卫建筑也很发达,特别是修整了万里长城。
清代建筑在宫殿和城市建筑上沿袭明代,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在北京西郊的风景区先后建造了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等大批园林,在明代西苑的基础上修整了御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还有长城以外的承德地区,建设了规模巨大的避暑山庄。在宫廷的影响下,各地巨宦富商也竞建园林,在江南苏州、杭州、无锡、扬州一带,私家园林继明代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著名的有:寄畅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这些园林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我国山水园林的艺术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清代的少数民族宗教建筑也有很大发展,如:西藏哲蚌寺、青海塔儿寺、拉萨的布达拉宫,都是著名寺院,布达拉宫始建于17世纪,修建在山顶上,峻峭挺拔,与周围山峰浑然一体,创造了独特的建筑形式。承德的外八庙建筑群,广泛吸收了蒙、藏、汉各民族建筑风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形式。
传统园林建筑
我国传统园林同西亚、欧洲的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它与我国传统文学、绘画、音乐形成了一个艺术风格的整体,充满诗情画意。
中华园林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变迁和演化最后形成。它的最大特点是讲究自然天成,古代的园林设计家在建园时,巧妙地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合在人造的园林中,使人能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奇峰、异石、流水、湖面、名花,感觉就像在画中游览。在布局上讲究含蓄、变化、曲折,比如园路要“曲径通幽”,讲究景中有景,一步一景;园中的建筑要与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形状式样变化多样。另外,传统园林艺术性还表现在将诗画艺术和园林融于一体。如园林建筑上的匾额、楹联、画栋、雕梁等,形成了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
我国传统园林可归纳为以下四个类型:
(1)皇家园林,一般规模宏大,风格端庄持重,色彩富丽浓艳,具有宫廷和园林双重功用。一般宫在前,苑在后,宫廷布局严整,园林变化曲折,形成鲜明对比。
(2)私家园林,一般建于城内或城郊,与住宅紧密联系,面积较小,风格含蓄素雅,建筑装饰精巧,布局紧凑,疏密得宜,曲折多变,有山有水,规模虽小而曲折有致。
(3)寺观园林,多建于山川密林之间,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突出自然脱俗,宁静幽雅,富有神秘感。
(4)风景园林,是结合自然风景而修造,有山有水,诗情画意,并常伴有神话传说故事,增添艺术情趣。
园林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影响也非常广,特别对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