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利华。宗利华的小说创作进步是比较迅猛的,小小说发展势头不错,长篇小说也杀青。此次在小小说节上获得了金麻雀奖,他和邓洪卫是两届中最年轻的获奖者。见到宗利华觉得他的体重也在发扬壮大,是个“重量级”的小小说作家。在开幕式会场,大家都在等电梯。电梯到了,大家都往上走,看着还宽余的电梯响起了超重信号,大家互相看看,宗利华知趣的退出了,电梯开始上行。有人打趣地说:这只金麻雀太重了。宗利华为了出席发奖仪式,十分郑重地换上了崭新的警服,他说参加了多次会议,这是第一次。上台领奖时,他在后面谦让,我已经从吴泰昌先生手中接过获奖证书了,还找不到他,吉狄马加书记拿着奖状在等人,我赶忙从吉狄马加书记手中又接过一张获奖证书,宗利华也走了过来,哈哈,他是从我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的。穿了警服就不认识你了,级别再重还不是我给你颁的奖。
邓洪卫。看邓洪卫的小说和看他本人是两个印象。他的“三国”系列和颇受好评的《谢冬玉的生活》《大鱼过江》等作品,都是很蓬勃张扬的。看文章觉得他应该是个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人,见了面才发现,邓洪卫是个很腼腆的人,要说我们还是同行。邓洪卫说话慢声细气,我听着都着急。他要代表第二届金麻雀获奖者发言,我说你这嗓音可不行,要有底气,起码要超过秦俑。结果那天邓洪卫的发言果然精彩,他下来见到我就问:怎么样,还可以吧?邓洪卫这年轻人果然聪明,当晚我们在一起喝酒闲聊,到了后半夜他才说明天开幕式上要代表发言,赶紧回屋去写个发言稿。他的发言写得到位,该说该点的全顾及到了。讨论发言时,他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说,我发言的题目是“公性化写作”,大家听不明白,啥叫公性化写作,难道还有母性化写作不成?解释了半天,才明白,是“个性化写作”。大家帮他矫正了半天,他还是“公性化”,自己也只好说,知道这个意思就行,大家凑合着听吧。
蔡楠。蔡楠来自白洋。蔡楠的小说是很新潮的而且还显怪异,作品数量不多但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行走在岸上的鱼》应该是他的代表作。我和蔡楠在龙湖、白洋淀、大连多次相遇,见的大家彼此都没有了新鲜感,相互问候的语言几乎都一样:怎么又见你了,烦不烦啊。分别时,握手拥抱又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逢。我喜欢读蔡楠的作品,有嚼头。在白洋淀参加蔡楠作品研讨会时,我用蔡楠的作品名串连的一篇小文,蔡楠十分高兴,称我够哥们。我觉得蔡楠是很能讨女孩子喜欢的家伙,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手段。一群人走着走着,自然分成几块,蔡楠一准在女同胞的堆里。一起去洛阳看花,在龙门石窟观光他总是不离陈毓黄灵香珠晶左右,出门照个合影,他也在女同胞的包围之中,把我这东道主都挤到最后,只露出个脑袋。分别时,我和蔡楠紧紧拥抱了,我们俩都眼含热泪,望着远去的车子,我忽然想,他不会和女同胞分别时也这样热烈的拥抱吧?
于德北。于德北是典型的东北汉子,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于德北是快乐的,快乐的于德北会把快乐带给他身边的每位朋友,一点都不吝啬。和德北在一起交谈,你可要随时提防,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把你也涮进去了。新一届的郑州小小说理事会,对副会长的排序,大家还是要商榷商榷的。按姓氏笔划排序,于德北排在第一。侯德云说,咱怎么能按姓氏笔划排序呢,我强烈要求按照工作能力排序。问问会长,我的工作能力要比于德北强的多吧,你说是不是?。德北有点懵。滕刚也不温不火地说:按姓氏笔划排序我没意见,也应该打破常规,把笔划多的排在前边。我以第十八副会长的名义要求更正。德北有点火。蔡楠火上浇油:德北能服众吗?德高望众也应该是奎山大哥排第一啊。德北有点急。邓洪卫是最年轻的副会长了,要求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序。德北有点气。秦俑说,副会长的排序,可以让理事投票决定。德北坐不住了:现在,我以第一副会长的名义宣布,会议解散。
魏永贵。我一直认为魏永贵是个爱盯梢的警察,今年来又带来个数码摄像机。魏永贵说他是个候鸟,总要回家(郑州)来看看,还下了个小蛋(出了小小说集《空地的鲜花》),还要唱个歌,小小说的歌。魏永贵的摄像机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捣乱,你还没跟女同胞说上两句悄悄话,他就把镜头对准了你,一副“焦点访谈”的架势。在龙湖魏永贵和我住隔壁,我和珠晶、聂兰锋住对门。有时候想和MM们聊聊,还没唠上几句呢,他就悄不声的溜到了门口,你说这样的警察让你闹心不闹心。去洛阳看花,顺便到我家里小坐,他的摄像机也不闲着,这叫侵犯隐私权,懂不懂啊。小小说节结束后,我收到了他的新书,里面还有一张碟子,放出来看看是小小说节上的剪辑。好家伙,我在里面还有许多“少儿不宜”的镜头啊,这要叫我媳妇看到了,肯定和我没完。老魏,你啥意思嘛?!
陈永林。我和陈永林结识是在2001年5月,百花园杂志社和星火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井冈山小小说作家笔会。永林爱唱歌,井冈山笔会几天时间,天天都能听到他的歌声。虽然他的发音不太标准,唱得却很投入。他那句“美丽的姑娘一朵发(花)”被我们引用多次,也笑了多次。那次分别,永林买了几提兜子的水果食品让我们带在路上吃。因为他参加郑州会议次数少,所以龙湖笔会有许多人盯不清他的面容,我不得不把他一次一次的隆重推出,又一次一次的把朋友介绍给他。永林现在可是春风得意,创作势头不减,还刚刚买了新居,近三百多平方米。我说到你家开个笔会都够住了。永林创作是很刻苦的,大家知道他发的作品多,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爬格子上了。年纪轻轻的就患上了颈椎和腰椎病,晚上失眠,经常整夜的睡不着觉。因为急着回南昌,永林是买的站票走的,一路肯定很辛苦。永林,悠着点,别累着。
相裕亭。相裕亭的盐东系列小小说是红火了一阵子,现在又搞了个盐河人家系列。把一个人物用小小说的手段,写成长篇小说的效果,相裕亭应该是开了先河。当然,最让他得意的还是那篇《威风》,威风八面啊。相裕亭是个挺细心的人,在笔会他都很注意一些新人,主动和他们招呼接近,消除他们的紧张顾虑,像个领导干部的样子啊。小小说节开幕式上,相裕亭准备好了要上台领奖的(双年奖)。宣读完获奖名单,大家都上台了,他还站在下面鼓掌,以为要分批上台呢,结果证书是让别人给带下来了,呵呵,他那个恼啊。青春笔会,大家都不叫他老师,把他称为“偷盐的”,全因为他的那篇获奖作品《偷盐》。他毫不保留地向新生代传授写作真经,并积极地向百花园推荐新作者。游玩的路上,相公子讲述了自己的家史,了解了他的盐河人家素材的渊源。真羡慕他有丰厚的独家资料。新入笔会的张玉玲悄悄问我,相老师真是边卖盐边写作吗?
秦德龙。德龙兄曾写过一篇文章《一条河与刘建超的小小说》在《小小说选刊》上发表,让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也让更多的朋友认识了我。每次参加笔会,我们都是同居一室,有说不完的话题。德龙发表的作品数量多,出版的小小说集也不少,德龙对怎样写小小说有个十分贴切的比喻: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写小小说,谁能说清楚到底该怎么写?就像打草鞋,谁知道能打成什么样?打就是了。写多了,练多了,自然就摸到门路。德龙的草鞋理论,我偷来在几个大学讲小小说时用过。德龙有个外号“水龙头”,是说他创作就像打开水龙头,作品哗哗的来。我曾为两家杂志社组稿,每次向德龙约稿,他都是那么几句话:几篇?啥题材?几号要?作品总是如约而至。其实,德龙的才涌来自他的勤奋和多学。几乎每个双休日,他都会推辞许多应酬,静静的躲在办公室看书写小说。德龙也是小小说队伍中为数不多的既能写小说又可以玩理论的双抢手,他在会议上的发言《小小说的艺术表达》很受大家关注。
金光。金光小我几岁,而为人处事却成熟,有时就觉得他像个兄长。报社繁忙的事务却不耽误他写小说,还是高产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乡村情感》获得小小说优秀文集奖,《山乡五月》小小说佳作奖。两代人对土地的敬畏和厚爱,两代人收麦时的场景转换,让人感觉到农民的可亲厚道伟大。金光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都是写乡村的。看出他对乡村对土地的眷恋。金光已经出版了3部小说集,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收获了几百篇小小说,他为人做事依然是谦虚低调。金光在笔会上几乎成了大家的专职摄影师,谁叫都答应。听他说,他拿的那种数码机是报社记者专门暗访偷拍用的。几年前年前,金光倡议,洛阳与三门峡联合成立了豫西小小说沙龙,并在《牡丹》《三门峡日报》刊发了豫西小小说沙龙成员作品专号,培养了一批新人。来开会的路上,金光亲自驾车,加油,问路。再累再苦也是乐呵呵地,像个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佛。
陈毓。把陈毓称作“陕西文坛的红狐狸”,不是我的发明,版权归《百姓故事》主编芦芙荭。不过,我觉得芦芙荭这个比喻太恰当了。红狐狸,既稀有又惊艳还不乏狡猾。她和姐姐陈敏是小小说里的姊妹花,只是妹妹比姐姐出道早,也比姐姐经历的世道多。陈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经得住男同胞厚脸糙皮的玩笑,从不恼怒。陈毓在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做编导,采访的大都是文化界精英人物,什么场面没经历过啊,谁比谁傻啊。可陈毓就会在关键的时刻装傻,一幅地球人都知道就我不明白的神态,很巧妙的化解去不适益的尴尬。在去洛阳看牡丹花的路上,相裕亭故意坐在陈毓的身边套近乎,陈毓几乎是一路无语,倒显得相公子话有多余。于德北像个警察般的盯着相公子,接着就朗诵即兴写出的诗“拿开你的手”,可把人笑傻了。在牡丹花丛中,陈毓兴奋的像个孩子,徜徉在花海里,一会陶醉状,一会入睡状,魏永贵几乎成了陈毓的专职摄影记者。花丛中的陈毓更漂亮,俨然一只红狐狸。
非鱼。我的信箱里收到一篇文章《喝茶的女人》,文章清新淡雅,把人的心境体会的相当到位。也记住了作者非鱼。来自三门峡的漂亮才女,机敏而健谈,谈起洛阳和三门峡的小小说作者不多,非鱼建议说,我们两个城市联合组建叫“豫西小小说沙龙”怎样?非鱼的进步的确是突飞猛进,《小小说选刊》第一时间发了非鱼的三题,表明她已阔步步入实力派作家的行列。非鱼的反应快,无论什么时候,辩论和抬杠几乎没有人能占到便宜。她在笔会上把自己的处境比做:前有强敌——老作者再坚守自己的阵地,我要攻上去很困难,后有追兵——新秀咄咄逼人,我要防备新秀攻上来。非鱼在去观光台的路上,看到一些野花,非鱼不知道是什么花,红酒说是野蔷薇吧。非鱼兴奋地说,我想起来外国的一首写野蔷薇的着名诗歌,诗是这样写得:野蔷薇啊野蔷薇,——后面的忘了。一车人笑翻。分手时,大家都挺伤感。我对非鱼说,咱们离的近,咱们不说再见。非鱼笑着说,对咱们不说再见。可是我分明看到了她眼里晃动的泪花。
珠晶是笔会女作者中的“元老”级人物了。在小小说领域里,珠晶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女作家。我至今还记得初识的情景。那是在郑州嵩山饭店开两年一度的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颁奖会,我还在会务组填表就听到门外有人喊:哪位是刘建超。一位秀发披肩的靓女出现在我的面前。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像是熟识多年的老朋友。会后珠晶还写了个“故人刘建超”发在一家报上。其实我们联系的并不多,过年时寄一张贺卡,在明媚的春天里,收到从她曾描绘过多次的俏丽的固始小城寄来的茶叶。一年,便在品着清香润神的毛尖茶,读着珠晶大段大段欧式风格的作品中度过,感觉真好。珠晶是个很低调的人,即便是有些事情对她不公,她也保持自己处世的原则,从不介入纷争。龙湖笔会,珠晶还是那样的超然,话也不多。谈到当前的小小说,珠晶说,我忽然觉得有了种责任感,写小小说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创作了,而是要为小小说的事业担起一份责任。
陈敏。陈敏是大学里的英语教师,为人师表,端庄大方,善解人意。去年,我和朋友去西安玩,陈敏、陈毓、芦芙荭、黄建国等陪同游大雁塔,品老孙泡馍。大家兴高采烈之际,陈敏悄声说,我看你好像不开心,有什么心事噢。真是个心细的人啊,我确实是家中母亲身体状况不好,我有些焦虑。离开西安时,我顺嘴说了一句,媳妇说西安的辣子好吃。回到洛阳没多久,我忽然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红火香溢的辣椒面,细的粗的两种。陈敏的小小说获了双年奖,以前她翻译的作品多,自己创作的作品不多。没想到一出手就显示了功底,几年的功夫就大器晚成了,作品接二连三的获奖。陈敏是比较内向的,她说来小小说节是聆听老师们教诲的,我要珍惜与大家相处的每一分钟。虽然我的年纪很大了(朋友爆笑不止),但在百花园里我还是棵幼苗。我是从荒芜走出来的人,从荒芜走出来的人也能两手不空,我感到庆幸。听听,人家教师说话就是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