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红酒是我生拉硬扯推进小小说队伍的。一起品咖啡,谈文学,当然谈的最多的是小小说。每次百花园杂志的老师来洛阳,我们都拉上红酒,把她融入到小小说的气氛中。红酒开始买《小小说选刊》《百花园》看了,开始喜欢上了小小说。她的第一篇小小说《头牌张天辈》发表后,《小小说选刊》《大河文摘报》都转载了。开会,也是我和庄学把她带出来的。红酒落落大方,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晚会,我邀请红酒跳舞。红酒一米七几的个头,舞姿优雅。红酒不专门写小小说,写字只是她记忆心情的乐趣。写小小说也只是客串,我们称她是玩票。而就是她并不刻意的心态和环境,使得她数量不多的小小说篇篇精致。《头牌张天辈》《二功子》《唱坠子的云儿》《花媳妇改改》等作品韵味十足,功力显见,风格独特。红酒的花戏楼系列小小说在刊物上陆续发表。在洛阳,我和红酒、庄学常在一起小聚,品咖啡喝俄罗斯红茶,谈戏谈小小说。喜欢京剧程派艺术的红酒,在自己的作品里也揉进了程派婉转低回含蓄沉韵的风格,读来韵味十足。
何晓。从联谊会开始到结束,我几乎没有跟何晓说过话。联谊会结束的前一天中午,一些人坐在休息室闲聊,我的脑后就有了一个委婉动听的声音在讲学校的故事版。这个声音很有感染力,周围不时的发出舒心的笑声。当我听到她大谈特谈自己如何对待学校学生谈恋爱的搞笑版,我才注意到这个小女子。我问她教几年级,她笑者说高四。我没弄明白,她朗朗的笑了:高中复习班,高四啊。我立即想起了《沙家帮》里刁得一的一句戏词:这个女人不寻常。看她娇小玲珑的,很难想象怎么能够和一群翻天覆地的复习班的高中生联系起来。何晓说她做的很好,校领导满意,学生也认可她。她连说带笑一口气讲了好几个她学生的故事,讲到动人之处她自己就先咯咯笑了起来,那神态真像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她还是学生的心理咨询老师,每天要给一些学生解除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聂兰锋。来自山东临沂聂兰锋的也是第3次到龙湖了,还是叫我老师。这点我很受用。因为兰锋是我从《牡丹》上推出,又推荐给《百花园》的。兰锋的《秋红》给我的印象太强烈了。她在《天池》杂志开专栏,后来,她的小说集出版,书名就叫《秋红》,她说要记住一段师生情。来自红嫂故乡的兰锋还保持着家乡的淳朴,发表的文章也有着浓厚的沂蒙风情。记得第一次见面大家在一起神聊,半夜饿得眼发绿,兰锋贡献了她带的一小包饼干。这次兰锋是有备而来的,带来了家乡的特产煎饼,前提条件是夜里12点才能“用膳”。这就是邀请我们再次神聊。有意思的是,兰锋带来的山东苹果就剩下一个,我两怎么也掰不开那只苹果。兰锋急了,干脆就“咔嚓”了一口,说:你啃一半,我啃一半得了。山东人的爽快了得!
朱雅娟。朱雅娟来自西北。我对大西北特别的向往。如果让我选择想去的地方,那无疑是西藏、内蒙、甘肃、新疆。朱雅娟的《最后一只豆沙包》,故事里那个最不爱吃豆沙包,为了讨女朋友的欢欣,一口气吃掉8个豆沙包却因此吃掉了爱情的男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给她寄样刊,因为地址有变,通了一次电话。千里之外的那端,传来柔柔细软的声音,似乎与我想象中的西北姑娘的声音相差太大。再后来,我从小小说作家网上经常看到她发的帖子,读她的帖子和听她的声音又是大相径庭。她的帖子带“刺”。龙湖笔会全副武装的朱雅娟,挎着数码摄像机,手里拿个照相机,哈,好像是前来采访的记者。面前的朱雅娟没了网上的“刺”,低着头说话,像个羞涩的大孩子。我说她网上发的帖,如同大头针,轻轻的扎人一下,还不露声色。她说不是大头针,是按钉。
石鸣。石鸣在《小小说选刊》主持了一年之久的“域外撷英”栏目。从他选取的域外作品看,多是反映现实较为厚重的题材。他的评点和介绍也很传统,中规中距且十分老道。我的感觉是这个人是50多岁的老家伙。当秦俑介绍说,眼前这位就是石鸣时,我吃惊的都有些愤怒了,细长高条的个头,一身休闲随意的装束,留着很有个性的“美国大兵”头(石鸣后来纠正我,说那是泰国头。管他是什么头,反正是崇洋迷外的头)。走起路来还左摇右晃连蹦带跳的,一个地地道道的时尚青年。我就不明白,他那“美国大兵”的脑瓜里怎么能流溢出睿智厚实蕴籍倜傥的漂亮文章。会议开幕式后,大家聚集在花园前互相结识、交流。石鸣拿着个数码相机熟练的给这个照相帮那个合影,不管熟悉不熟悉,他是有求必应包你满意。晚会上,他的“蹦迪”更是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编辑开了眼界,赢得满场喝彩和掌声,出尽了风头。
刘靖安。刘靖安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谦虚好学,他给我发篇文章附言:请刘老师指教。我回了几点意见,人家就说:多谢刘老师指点。煽得我晕晕忽忽的。笔会上见面,中等身材,精练,很具有小小说的特征。头天晚饭后,在球场旁见到他,眼镜后面的一双小眼眯成了一道缝。他握着我的手虚心的说:刘老师,我要好好的向你学习啊。第二天晚上,在门口又见到他,刘老师,我要好好向你学习噢。露天联欢晚会上,我们又相见了,他还喝了点革命的小酒,一只手拉住我,另一只手拍着我的肩膀:刘老师,我们要好好地向你学习噢。我记得他拍了我三次肩膀。你说说,有拍着别人的肩膀说向你学习的事吗?弄得我一晚上都找不到北。不过有两点我是有点幸灾乐祸的,其一,他到晚上到市里逛街,回来打的迷了路,半夜三更找不到家。其二,他吸烟时,打火机莫名其妙的在上衣口袋里自燃,把衣服烧了一个洞。哈哈,真是一篇小小说好的结尾。
郝志华。郝志华的小说是很有灵气的,他的小说写的很好玩,名副其实的“文如其人”。这次笔会他提前到达,在郑州被杨老师灌了个八九不离十后,竟又乘车赶到了洛阳。他给我打电话说:我正流落在洛阳的街头。我和郝志华是在龙湖小小说作家联谊会上认识的。虽然交情还不深,但是他在联欢会上表演的节目让大家记忆犹新,他表演了“狗叫”。郝志华的打扮装束很有出家人的味道,到了洛阳也是去龙门参观卢舍那大佛,并且到天下第一寺庙——白马寺感受了一下。郝志华有许多经典调皮故事,只举其一:在街头,他看到一对青年正搂抱在一起亲吻。他就给了卖冰棍的老太太2元钱,说那一对男女是我哥和我嫂子,请你把这两根冰棍给他们送过去。老太太真相信了,拿了冰棍就送去了,俩青年还真接过冰棍友好的笑了。晚上联欢晚会,郝志华表演诗朗诵,博得大家热烈掌声。他有些得意忘形,说:龙湖笔会大家把我逼成了狗,感谢大家今天把我从狗进化到人。结果大家非要他再次表演拿手节目:学狗叫。郝志华痛苦的说:你们又逼得我退化到狗啊。
雪弟。雪弟个头不高,白白净净,看上去斯斯文文,是很讨好女孩子的那种长相。雪弟、之所以被百花园老师们器重,是因为他们是屈指可数的小小说理论家、评论家。我把他们比作小小说队伍里的“大熊猫”,国宝级的。笔会上雪弟处处出风头。笔会报到的第一天,他就率领“娘子军”依人、柳叶、李冰泪等人外出游览。游览也就游览吧,你也带着眉眉们去个诗情画意的好去处呀,你知道他把眉眉带到哪里去了——乖乖,少林寺!你这不是诱惑我们河南的出家人嘛。结果大雨倾盆,返回郑大校园时,雪弟被淋得披头散发。雪弟那一身典型的牛仔装,大学的老师却像个顽皮的大男孩。到会的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在院子里照相,天气还是有些凉意。雪弟拿着相机给大家留影,细看才发现,雪弟赤脚提拉着一双宾馆配备的塑料拖鞋。我问他你冷不冷啊,他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没关系。到了晚会,聂兰锋告诉我,雪弟昨天晚上带着几个女作者到湖边玩,兴奋过度,踩进了湖水里,哈哈,常在湖边走哪能不湿鞋,该!
庄学。庄学在中越边境磨擦时,耳朵被炮弹声震坏了,耳背。我之所以选择和他同住一室就是我睡觉打呼噜的话,不会影响他。可好,他的呼噜比我有水平。庄学耳背,有时听不清大家得说话,跟他打招呼有时也听不见,不少朋友说他架子大。庄学只好在会上发言,声明自己有耳疾。可是怪了,说老庄的坏话他听不见,只要一表扬他,他就听得真真的。多好啊,老庄耳朵里每天尽听好话了。熟悉庄学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庄学此次参加笔会,身上多了一件武器——照相机。老庄迷上摄影也就是一年的功夫,却颇有心得。老庄说,摄影其实与写小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要讲究布局,讲究角度,讲究细节,讲究后期制作。老庄的小小说也是很讲究细节和角度的,《直立行走的庄庄》《保守一个秘密》《不会大声说话的人》都是有讲究的作品。四川汶川地震中的部分伤员运送到洛阳,他组织园子里的朋友为伤员送去精神食粮——《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很受伤员的欢迎。
青铜。青铜年轻,资历却不浅。2004年就已经在一家杂志社做小小说的编辑工作。青铜的小小说语感极佳,这与他是诗人有关。看过他的《败家子》《李西凉》《刀下留人》等篇什,有很深的印象。《败家子》那麦老爷子龙马精神,娶妻纳妾,一气儿养到三十六房,守得千顷地里一颗苗,没想到却是个败家的玩意儿。摔瓷器、掷金蝴蝶、系金铃儿、射画眉儿、撕锦帛、打水飘儿、焚床取暖,败家的本事可谓登峰造极。《李西凉》把几个人物的爱恨情仇相互交织尽现于尺幅之间的的确是种能耐。只是有一点让我生气,原本我的一篇小小说要叫《刘一刀》的,结果他的一篇小小说也叫《刘一刀》先发表了,没办法我只好改成《滑一刀》了。而他把我们刘家的那个一刀刻画得却是个杀猪的,太打击我们刘家了。青铜是个诗人,有诗人飘逸洒脱的气质。看到他长发飘飘的外形,总是让我联想到动画片中的侠客。青铜的诗也很飘逸,迷住了不少的少男少女,也有不少的“铜丝”啊。青铜对小小说创作也颇有体会,他以为,小小说要注意闲笔的使用,营造空灵的意境和舒缓的阅读氛围。我举双手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