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的一天下午,突然接到县委宣传部电话,要我和林端华老师,次日随宣传部的领导,去采访全国劳动模范、中村乡梅岗村支部书记兰才干,为“兰才干先进事迹报告团”写点材料。之前,对兰才干书记的感人事迹,我已经有所耳闻,并在《株洲日报》等报刊上,读到了有关他的大量文章。但是,生活中的他,到底怎样呢?这也是我想解开的一个谜团。
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在曾传国副部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从县城出发。由于106国道改造,车子一路颠簸,开得很慢,到达兰书记家时,已经快10点钟了。那时,兰书记并不在家,而是和村主任钟日祥,在村小学查看危房。接到电话,大约十几分钟后,他俩才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兰书记,中等身材,瘦小单薄,仿佛一阵风就会把他吹倒。握手的刹那,那温凉乏力的手,让人感受到他身体的虚弱。他眼眶深陷,但目光矍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有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
几句寒暄之后,我们便聊开了。面对衣着朴实,话语同样朴实的兰书记,还有他的儿子兰才亮、村主任钟日祥,我感到,这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闲话家常。我们面对的,也似乎并不是着名“村官”,不是全国劳模,而是一位朴实的本色农民。“兰书记,当初您不回家当书记的话,也许就是城里的大老板了,现在想来,后悔吗?”不知怎的,我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话题。话刚一出口,我就后悔不迭,只好抱歉地笑笑。只见兰书记淡然一笑,“说实话,当初回的时候,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回吧,刚刚起步的企业就夭折了。不回吧,又觉得对不起父老乡亲,对不起老书记的信任,感觉到自己是个逃兵。村里人没有富,光自己富了,内心很不安呐。”随着交谈的深入,兰书记顶着压力兴建农贸市场,动员儿子回乡办茶叶基地,为修环村公路卖掉自家的猪付工程款,与死神赛跑制定兴村三年计划,这些在报纸上读到的事迹,渐渐地在我心中鲜活、厚实、立体起来了。离开兰书记家时,望着高远的天空,望着眼前的层层梯田、座座村庄,我想到了村民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才以济,开创梅岗大事业。干为民,谱写村官新篇章。”
返回县城,车快到水口时,曾传国副部长说,要到水口镇政府去,布置落实接待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我心里不由一阵窃喜,“到水口镇政府去,我可以看到叶家祠了。到时,一定叫镇里负责人,把叶家祠的门打开,让我进去看看。”到了水口镇政府院内,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朝叶家祠望去,只见大门洞开,我大喜过望,便邀了林端华老师一同前去拜谒。
穿过鹅卵石铺就的前坪,叶家祠便矗立在眼前。红色的墙根,红色的门楣,红色的檐梁,在灰墙青瓦的映衬下,给人以凝重的威严。素淡典雅的屋宇,朴素中透着肃穆庄重,赖毅将军亲笔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持连队建党旧址”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走进大厅,赫然入目的,是一幅当年毛委员发展六名党员的油画,画的左边是新党员入党誓词,右边是一面鲜红的党旗。两面墙上,张贴的是一些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宣传画和老照片。我驻足在“毛委员行军途中与战士讲革命理想”宣传画和“1976年,赖毅将军重返叶家祠,回忆当年入党宣誓时的情景”老照片前,任岁月的梳篦梳理凌乱的记忆,心情格外地宁静淡定,灵魂在静默中接受一次庄严的洗礼。
踏上木楼梯,登上小阁楼。当年,毛委员就在这里,发展了赖毅等六名士兵党员。简陋的八仙桌上,一盏马灯在无言地叙述着岁月的荣光。我的目光,定格在桌子正前方的一张红纸上,红纸的左边,用毛笔写着“C.C.P”——“中国共产党”的英文字母缩写,右边是誓词:“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看着誓词,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不,六个声音,七个声音,无数个声音,汇成一股钢铁般的洪流,穿越历史的天空而来。我似乎看到,面向党旗,一个拳头,不,六个拳头,七个拳头,无数个拳头在庄严地举起,革命的烈火毁灭了一个旧的世界,擎天的巨手托起一个民族崛起的梦想。我们沉浸在历史的风云之中,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因为,此刻,沉默是对历史最好的缅怀与祭奠。离开阁楼下楼梯的时候,我们的脚步也是轻轻的,轻轻的,我们唯恐惊动这里沉睡的英魂。我知道,此刻,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静默是最好的缅怀。
离开水口镇政府,告别叶家祠,车子继续行驶在106国道上。车上,我们谈起了叶家祠,谈起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牺牲的3万多优秀的炎陵儿女,谈起了水口“同意就吃碗粉”的掌故,谈起了炎陵近几十年的沧桑巨变,谈起了全国劳模、着名“村官”兰才干……我又想起了叶家祠阁楼上的马灯,还有那面永不褪色的党旗,想起了焦裕禄,想起了孔繁森,想起了沈浩,想起了邓平寿……他们无不把信念和誓言铭记在心里,把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把人民的利益高高地举过头顶,俯下身子心甘情愿给人民做牛马。
走进叶家祠,我不仅圆了多年的一个梦想,而且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庄严洗礼。我知道,炎陵县的水口叶家祠,不仅是自己的宗氏祠堂,更是千万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历史的地标系上,炎陵县的水口叶家祠,不仅是一段红色历史的记忆,而且一座时代前进的灯塔。叶家祠,无论是作为叶氏的子孙,还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人,我以后都会常回家看看的,因为你是一座矗立在我灵魂深处的不朽丰碑,你的名字和灵魂,已经流进了我的脉管,融入了我的血液,令我魂牵梦萦终身不忘!
赴平乐赏桃花记
岁次辛卯,序属仲春,二月廿九日,一行三十余人,车行百四十余里,赴平乐洞子赏桃花。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九时许,自县城出发,沿106国道南行,途经霞阳、垄溪、水口、中村、龙渣,十一时许,至平乐洞子。沿途,国道拓建,车甚颠簸,若舟行惊涛骇浪中,然众人毫无倦意,皆欣欣然,自得其乐,或畅叙私谊幽情,或乐道逸闻趣事,或纵谈国计民生,虽人声嘈杂,话题亦殊,然人自清净,互不相扰,其乐融融,其趣一也。峰回路转,新境迭出,美不胜收。纵目车窗之外,满目春色,令人心驰神骛、思绪翩跹。远眺,雾横峰峦,如梦如幻,恍若蓬莱仙境;近观,阡陌交通,田畴村舍,宛若武陵桃源。沃野田畴,可见壮牛新犊舔绿。青草池塘,时有老羽雏凫戏水。若夫白鹭飞于山前,春燕巢乎梁檐,此乃农家旧时景致。至若楼房鳞次栉比,圩场商贾云集,是为乡村今日新韵。盛世春色,繁华似锦,万象更新,不一而足,又岂余辈之能胜道哉?
过龙渣,有“白米下锅”飞瀑,楚石诗云:“洣水溯源到此回,数峰对峙画图开。野风乍起惊飞鸟,晓日初升响巨雷。练泻千寻飞旧嶂,珠垂万古缀新苔。我研微墨涂山色,云气过溪拂面来”,旁有“洣水之源”石碑焉,未及一观,憾也。
穿行幽谷,约三四里,至青广坪,遂左行,取道盘旋而上。山高坡陡,道路崎岖,若雕龙缠柱,野藤绕树。余因是念之,当年谪仙若到此一游,亦复叹:楚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下视深谷,其水墨一线,斗折蛇行,迤逦于两山之间者,乃贯穿南北之106国道也。青瓦白墙,坐落于山腰,掩映于绿树丛中,若山之眉眼者,乃山里人家也。上视峰峦,目与天接,浮云飞鸟嬉戏于前。复前行,沿途,可见杜鹃、紫荆绽放,而桃花亦渐多矣,一树树,一丛丛,一坡坡,一垄垄,灿如云霞,如诗如画。行五六里,有一小山,突兀于前,如壮汉当道,岿然矗立,有识者曰炮仙坳。山有一隧洞,仿佛若有光,可见另端洞口。县交通志云,隧洞建于1976年,长427米。余因是思之,此山有洞,洞外亦有桃花,岂不多一桃花源矣?
未几,车泊于山前一桃林,桃花灼灼,云蒸霞蔚。余等下车,沿羊肠小道,曲折而行,往桃林观花。途见一树,树干半朽,然枝叶繁茂,立于道旁,作迎客状。萧君学菊,见而喜之,令靓女立于旁,巧笑倩兮,与树合影留念。俄而,行数十步,见二三人家,青瓦白墙,与桃花相得益彰。至半山坡上,有一人家,门前户后,桃红李白,清泉自山巅而来,汩汩入池中,犬卧柰李阴下,鸡鸣桃花树巅,黄发门前沐春晖,垂髫檐下戏流水,真乃桃花源中人家也。主人殷勤备至,具茶点香茗,延众人至家中小憩。堂前有一晒坪,丈许见方,积薪厝焉,三张几案骈列,“文房四宝”置其上,以备赏花题咏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