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心情都格外舒畅,一路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无拘无束,悠然自得,不一会就走过竹林,逼近杜鹃花林。谁也没有想到,走得最快的竟然是他们的最高长官,害得我们一个劲儿地在后面叫暂停。只是时隔一个星期,上次盛开的杜鹃花已开始凋谢,青石板路上洒着无数的粉色花瓣,连着走了几公里,都是这种情形。终于有人沉不住气了,大声地问我,是不是所有的花都谢了呢?那不是白走一趟啊!我只好信誓旦旦地保证:“不急不急,此花谢了别处开,最美的当然在最高处,瞧,你们领导走得多快!”果然,翻过又一个山头,到了高处,目光所及,遍野全是盛开的杜鹃,全没有凋零的迹象。我也松了一口气,于是,大家开始惊叹,开始欢呼,兴致高涨。
花开堪折(看)直须折(看),莫待无花空折(看)枝。三入花海,不同的景象,不同的感触,却都是美好!如此人间美景,难道您不动心吗?
作于2010年6月
有一个地方叫密花
有一个地方,叫密花。
密花是神农谷的双生花。她是十都东南部的一个村子,与石洲、策源、大院农场相邻,距神农谷仅五公里。桃花溪流出神农谷后,鬼使神差般将这一对双生花隔开,只是神农谷在左,因人烟稀少,植被保存完好,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已成为热门的旅游胜地;密花在右,海拔高度、经纬度与神农谷核心区均差不多,植被、气候亦相宜,因有千余人口靠山而居,自是不能成为保护区,却多了些烟火气息,别有一番风韵。
密花的竹海竹林是早有耳闻。到十都上班的第二天,我就慕名去了密花。从镇政府经桃源大道往神农谷方向,约摸12公里,车子往右驶进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路面不宽,显然是这两年通畅工程的成果。刚拐弯,路两旁修长的翠竹在半空中梢连着梢,枝搭着枝,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大拱门,欢迎着我们。穿过这个巨大的拱门,豁然开朗起来,触目所见皆是绿色,两侧是繁茂的竹海,连我这在有着“美丽竹乡”之称的石洲工作多年的人也为之惊叹。愈是前行,这竹海的气势愈发的让人震撼。原来,越往前行,山越陡峭,而这里的竹子不似别处只长在山脚、山腰,而是一直绵延到山脊、山头,微风一吹,绿浪翻滚,沙沙作响,让人心潮澎湃,激情满怀起来。
这里的绿与神农谷的绿细之一比,有着本质而决然的不同:神农谷的绿是无数的古树树冠雕刻而积淀,而密花的绿则是万千修竹率性随意而铺染。前者凝重而沧桑,后者柔软而平和。在我看来,原始森林是用来考究而欣赏的,是不可以随意进出,更不可以任意攀折的,因为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自然遗产;而眼前的笋竹林,是可以让人尽情把玩而采撷的,是咱老百姓触手可及的财富。因此,一路走着,比神农谷更加让人亲切,更加让人爽心惬意!
密花溪也美不胜收。一条溪从山上直挂下来,蜿蜒曲折,穿村而过,使小山村显得分外灵动。唯一遗憾的是,这条溪因建有水电站,溪水不大,溪床上裸露着的石头倒是另有一种风景:粗粝的,光滑的,规则的,怪状的,大如小山的,细如鹅卵的,光洁透亮的,缠藤长苔的,神态千秋。而那涓涓细流,小心翼翼地寻找着石缝,柔柔地腾挪着,柔柔地流淌着,没有拍岸的涛声,没有叮咚的泉响,只有悄悄的而默默地穿行,但她们流得苗条飘逸,流得婀娜多姿,流得清澈纯净,遇到凹处,形成的小水潭,真是绿碧得透彻,柔美得心颤,若不是有公务在身,真想赤着脚丫子好好地沿溪而上,感受这份宁静与淡然。抑或来个遗世效古的“贵妃浴”……
溯溪而上,发现好几座古桥,同行的村主任曾庆明给我们介绍,20余里的密花溪上,像这样的古桥就是10余座,并且都有名字,如“永乐桥”、“莲积桥”、“同济桥”等,相传在明代,当地有一个名叫何源隆的富商修建一条古官道,经现在洋岐、南流、皮坑、密花、大院和江西遂川相接,故跨溪修桥。这些古桥建筑工艺精湛,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仍保存完好,可见,当时的密花就已经相当的富庶了。
密花的人可真是生活在蜜罐里。除却这怡人的景致不说,单是那丰富的竹木资源就足令周边各村羡慕了,听闻密花的女娃娃尤其幸福,一出生,父母就把分到她名下的那份竹山的收入存进银行,把折子放进箱底,除了存钱,从来不动折子,待到姑娘长大成人了,就把这本存折作为女儿的陪嫁,那可是笔相当可观的数目,因此,密花姑娘的身价比别处的姑娘要高,也特别抢手,相邻村镇的小伙都以娶到密花姑娘为荣呢!我戏问村里的干部,“密花”这村名是不是弄错了,该是“蜜花”吧!村书记黄小梅告诉我们,密花村原本叫做“蜜花堂”,相传乾隆年间,长沙知府到此地巡察,来到当时的族长黄开旦家中,黄氏家族当时很发达,就在一个大祠堂里迎接知府,知府一路走来,看到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吃着黄家采的蜂蜜,又见当地的姑娘俊俏如花,就信笔提了“蜜花堂”三个字,并以此为村名。后来,改建村时就叫“蜜花村”,不知是当时的文书笔误还是何故,到现在写成了“密花村”。我笑道:“这一字之变,很有深意啊,蜜花的蜜变成秘密的密,是想把你们这里的美山美水和美人都隐藏起来,成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所谓‘不足为外人道也。”
如今的密花,借全县大闹旅游的东风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起生态旅游,村主任带头返乡创业开发了集产业、休闲、娱乐、度假、商务于一体的密花生态园,并且一不小心就独占了“花魁”——当年全县规模最大的农家乐,在他的带动下,沿路新开了好些农家乐,今年夏天天气炎热,来这里避暑的游人如织,给古老的密花又新添了活力。镇里自然是要鼓励加支持的,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因此,我上密花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每次来,都能吃到密花人地道的农家菜,有时是在生态园,有时是在农户家。密花村民都是客家人,特别热情好客,满满一桌子菜介绍得头头是道:稻米、芋头、花生、青菜都是自己种的,水芹、野麻、竹笋、草菇是在山上采的,黑山羊、土鸡是在竹林里放养的,全都是绿色健康食品。不仅原料纯粹,厨艺也绝对传统,煎煮炖炒原汁原味,不添加那些花里胡哨的色素佐料,让人觉得特别清爽可口。看我们吃得狼吞虎咽,主人家会很开心。看来,生活富裕了,密花人纯朴、热情、好客、善良的本质却没有变。记得有一次,县五大家领导十分关心密花的发展,动员所有的县领导都来密花生态园指导。头天,我就特别交待一定要把路面清好,保证畅通。晚上十点多,我在镇里开完会赶往密花,看看第二天活动的筹备工作做得如何,走到半路,见一个老婆婆打着手电筒捡路上的红砖往路下扔,下车一问,原来,这个老婆婆家正在建新房,下午拖来的红砖堆了半条路,没有砌完占了道,因镇里有交待,怕影响明天车辆通行,所以连夜清理。我看红砖虽然占了一点道,但车辆勉强可行,就劝老婆婆回去休息。为了镇里的一句话,害得她老人家深夜劳累,我又于心何忍!除了惭愧,更多的是责任,只有把密花生态旅游这张品牌做大做强,“让外人道也”,才能无愧于这些老百姓的支持!
愿密花人的生活更加甜蜜!愿这朵花越开越艳!
作于2010年7月
这里的鬼节静悄悄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传说地藏菩萨在七月十五这天不忍看到去世的母亲在暗无天日的地牢中挨饿受罪,偷偷打开牢门,叫母亲享受一下人间的美食和自由,不曾想此门一开,无数小鬼趁乱逃了出来回家向亲人索要食物衣服之类。所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就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晚上野地里到处都是香火蜡烛,烟雾缭绕,各方有主的、无主的和游魂野鬼都在那里吃吃喝喝,所以又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鬼节”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事实上,这样的传承不过是寓意了生者对逝去的亲人所表达的一种思念。
小时候,每年到了这一天,就非常的害怕——母亲常会提前警告我们:在这一天不要出门玩耍,如果要出门,也务必在天黑之前回家,因为天黑之后所有的鬼都会出来;不可去下水游泳,因为有水鬼会把人拖了去做替身;不可去爬山(农村流行土葬,山上到处可见黄白的坟茔),死鬼会把人捉了去做伴……总而言之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实际上,按我们这的习俗,清明和“七月半”是两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只不过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则大多是一家之祭。家家户户要烧冥衣、冥被、冥钱,给阴间的已故亲人使用,还要杀鸭子祭祀,因为鸭子会游泳,能从水路把祖先接回家过节,然后再送回去。奇怪的是,印象中每年的这一天,天色总是阴阴的,即使上午是艳阳高照,到了下午就会变得阴霾,甚至下雨。阴郁的天气、香火的熏味、缭绕的烟雾,让鬼节充满了诡异的气氛,也着实让当年我们这些顽童闻节变色,规矩不少,安安静静地呆在家中。
长大了,自然不信有鬼魂之说,然而在这个节日祭祀自己的祖先,也是一件积德的事。清早,母亲就打来电话,让我一定回家吃晚饭。待我下了班匆匆赶到家时,家人已聚齐了,看来大家对于祖先还是挺崇敬的,的确,做人不能忘本啊。晚饭前,父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炉和写有先人名字、蘸了新鲜鸭血的冥包恭恭敬敬地摆好,叫全家人围香炉而立,鞠了三个躬,然后点上香烛,放了鞭炮,又烧了冥包,母亲则在一旁念念有词,无非是请祖宗保佑全家平安之类,虔诚之心溢于言表。祭祀完毕,才进屋吃饭,主打菜自然是鸭子了。因又想起前年的鬼节,我正好从北京出差刚回,到家吃过中饭,晚上,朋友们非说要聚聚,一行人驱车赶到郊区去吃农家宴。饭前,大家伙坐在一块儿聊天,自然离不开这特殊的节日,胆大的小伙子纷纷搜肠刮肚把自己所听过的鬼故事搬出来,我自信胆大,也讲了几个,吓得蜜友娅娅赶紧求饶,一看她,手上竟然都起了鸡皮疙瘩。吃完饭,天色已经暗下来,加上下了点雨,途经一处常出交通事故的弯道时,坐在后座的娅娅突然把手伸出来,在我后脑勺抓了一下,吓得我也出了一身冷汗,看来真是人吓人、吓死人啊!回到县城,街上行人渐稀,大街小巷,桥边路头,都能看到火烛、鞭炮和烧纸的痕迹,加上阵阵凉风,平添了几分萧飒的神秘,尽管如此,大家仍坚持在茶馆坐坐才肯回家。如今,大家因为忙碌,渐渐疏远,在一起玩耍的时间很少,更不用说在这样的日子出去溜达了。母亲吃完晚饭就叮嘱我平常工作太忙,今天没什么事就要早早休息,连平时每日一次的饭后散步也被取消,说是怕撞见什么不吉利的东西,一片苦心,我也只有服从安排了。
静谧中带着点诡异的鬼节,因为有了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而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善心的人们对于先人的祭奠和追思,怀念中带着点祈愿,会让这个节日更好地延续下去。
作于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