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以牙齿推断,暴龙可能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主要捕食鸭嘴龙类与角龙类恐龙。后来,科学家又认为它可能以死尸为食。还有科学家指出,当时供暴龙食用的肉食不足,通常以吃植物为食。由于缺少有力的证据,到现在科学家还没有统一认识。
暴龙的主要成员
暴龙成员中最有名的就是霸王龙。它是最大型、最强悍的暴龙类恐龙,身长12米,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霸王龙生活于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最末期,它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肉食动物,也是最后的恐龙之一。
在暴龙这个大家族中,霸王龙是成员中的佼佼者。由于体型巨大,霸王龙连走路都会发出沉闷的响声,这足以表明它的重量级别。霸王龙走路时,头部往前伸,似乎随时准备向猎物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它的背部和尾部则呈水平状态,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在暴龙成员中,特暴龙也是比较有名的一个。特暴龙是在亚洲发现的最大的肉食恐龙,它与霸王龙十分相近,但身体要略瘦一些。
特暴龙是十分强悍的肉食动物,它虽然不是当时体型最大的恐龙,但与它同时代同地区的恐龙都要惧它三分。
特暴龙像其他的暴龙科恐龙一样,嗅觉十分灵敏,这对于它发现猎物或已死去的恐龙有极大的帮助。有些科学家认为,暴龙科恐龙均以腐食为主。但有的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霸王龙具有很强的猎食能力,它们的食物主要是角龙类和鸭嘴龙类,因为这两类恐龙不能快速奔跑,只能成为霸王龙的美食。研究表明,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其硕大的颚骨赋予了它惊人的咬力。根据科学家按照力学模型的推测,一头6000千克重的霸王龙,其一颗牙齿的随意咬合力就可以达到1万牛顿,若是它上下牙夹击产生的咬合力则最大可超过10万牛顿。
试想,普通动物和当时的恐龙有多么坚固的肉体能够承受得起如此巨大的咬合力呢!
暴龙的出土
暴龙最早的发现者是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朗。1902年,当时还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巴纳姆·布朗在蒙大拿州的黑尔溪发现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动物骨骼。
此后的两年,他相继从坚硬的砂岩中挖掘出了完整的骨架。骨架出土后,由于骨头很沉重,他只好制造了一种专用雪橇,这才把骨头运到附近的公路。这些骨骸后来被他拼装成世界上第一具暴龙的标本。
暴龙之谜
求偶之谜
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动物,平时过着流浪的独居生活。但是,雄暴龙到了一定的年龄,也要求偶繁衍。研究证实,雄暴龙是用食物来追求雌暴龙的。
在暴龙的求偶过程中,这些当作食物的礼物,是很重要的。因为当雌暴龙将要筑巢孵蛋的情形之下,需要吃得很饱,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产卵。所以雄暴龙在求偶之前,都会捕捉大量猎物,并把这些猎物献给雌暴龙,以获得雌暴龙的欢心。
据在蒙大拿州洛基山博物馆的葛瑞格·艾里克森博士研究,雄暴龙供应的食物全是三角龙的尸体。三角龙是当时常见的食草性恐龙,艾里克森博士发现,在有些三角龙的髋骨上,有大量的暴龙齿痕。最为奇怪的是,雌暴龙的体型比雄暴龙大,所以雄暴龙就必须寻找更多的食物来喂饱雌暴龙,不然它就会被雌暴龙吃掉。
埃德蒙顿龙
埃德蒙顿龙档案
埃德蒙顿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平坦,也很宽广。从侧面看,略呈三角形,但是没有骨质的头冠。其眼眶具有巩膜环,能够自由调节光线强度,并且能够观察到四周的危险情况。
埃德蒙顿龙的口鼻部类似鸭子,鼻孔比较大,鼻孔周围的骨头凹陷,并且长有膨胀的气囊。
埃德蒙顿龙的身躯
体型庞大,身长13米,重达4000千克,是最大的鸭嘴龙科之一。其前肢较短,但仍有着足够的长度,表明前肢也可以用来行走。而且它的前肢还长有蹄状的爪子,以及厚厚的肉垫,能够承担一部分重量;后肢强壮有力,能够支撑起全身的重量。埃德蒙顿龙的尾巴粗壮并且厚实,非常灵活。
埃德蒙顿龙研究
埃德蒙顿龙的生活环境
埃德蒙顿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距今7100万年至6500万年,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等国。
它们主要生活在岸边的树林里,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嫩叶为食,埃德蒙顿龙也经常会迁徙,可能是找寻食物,也有可能是为了过冬。
埃德蒙顿龙的齿系
埃德蒙顿龙只有上颚骨与齿骨具有牙齿。牙齿被磨损坏了,新的牙齿又会不断地长出来;它的牙齿排列成数十列齿系,每列齿系有至少50颗牙齿;而齿系的数量,依该物种而变动。
埃德蒙顿龙之谜
肿瘤之谜
埃德蒙顿龙是大型的鸭嘴龙类恐龙,也是白垩纪末期非常繁盛的一类草食性恐龙。200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在对上万个恐龙化石研究发现,埃德蒙顿龙的化石中有肿瘤存在。古生物学家推测肿瘤可能是由遗传造成的,当然也不排除后天生长的可能性,但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三角龙
三角龙档案
三角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大,脸部狭长并且扁,眉角比较长些。头后面长着骨质的头盾,上面覆盖着皮肤。
口鼻部较长,嘴部逐渐形成狭窄的角质的喙,非常易于抓取、拉扯食物,但是不具有咬合功能。鼻子上长有鼻角,类似于犀牛的角。
三角龙的身躯
三角龙是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恐龙,身躯很庞大,光头部长度就等于一个人的高度,体重则与一头亚洲象相当。
全长有7.9米至9米,臀部高度为2.9米至3米,重达61000千克至120000千克。其身体比较强壮结实。四肢粗壮有力,前肢掌部长有5指,指端有蹄状的爪子,但其后肢只有4个短蹄状脚趾。
三角龙通常以四足行走,不过有时也会用后肢直立行走,此时,前肢会弯曲并且缩起来。
三角龙研究
三角龙的近亲
尖角龙是三角龙的近亲,尖角龙头后的头盾,主要由一块较大的骨头组成,骨质盾中有许多的孔洞,这些孔洞能够减轻重量,并且上面由皮肤覆盖着,边缘部位排列着尖刺。另外,还有两只尖角从头盾的顶端弯垂下来。
三角龙的发现
三角龙是已知最大型的角龙类,而且它在角龙类中出现时间最晚,数量也最多。三角龙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美的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1887年,第一个三角龙化石发现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附近。当时发现的头颅骨化石,头上有一对额角。这个化石后来交给了古生物学家马什,他为此命名为长角北美野牛。
1888年,马什根据发现的零碎化石,以及3个比较完整的角龙类头颅骨,经过深思熟虑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重新命名为三角龙。
三角龙之谜
头盾之谜
三角龙的头盾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重点,头盾具有何种功能,目前还无定论。
有的科学家认为,三角龙的头盾可能是作为颚部肌肉附着点,以增加肌肉的大小与力量,并且用来帮助咀嚼。
也有科学家认为,三角龙也有可能使用角与头盾,与掠食者进行搏斗。当敌害接近时,使用它们的角来戳刺敌害。
更有科学家认为,三角龙的大型头盾可能用来增加身体的表面积,以协助调节体温。最有趣的一种说法是,它的头盾具有求偶功能,是用来寻求爱侣的。
众说纷纭,但因无确凿的证据,谁也不能说服谁。
尖角龙
尖角龙档案
尖角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大,上方长有两根小眉角。脸部高并且宽,鼻部洞孔向后延伸,鼻端有一大型尖硬的鼻角向上弯曲。额角不太明显,主要由头盾及短鳞骨覆盖。头盾比较长,上面有许多孔洞,边缘有许多小型尖角。
尖角龙的颈部
颈部和肩部头承受着来自头部和头盾的巨大压力,因此,颈椎只有紧锁在一起,才能具有很强的承受力。因此它的脑袋不能够灵活运动,即使动一下都非常吃力。
尖角龙的身躯
尖角龙是一种中型恐龙,身长约6米,体重27000千克。它的四肢可以支撑全身的重量。
四肢粗壮,如同柱子。通常情况下,四足行走。前肢比较短,后肢稍长,掌部的肌肉结实,非常适合行走。尾部粗短,斜向下方,能够保持身体平衡,但尾巴并非与地面保持水平。
尖角龙研究
尖角龙的食物
尖角龙也是种植食性恐龙,生活方式与现在的牛和羊的生活方式类似,整天趴食和咀嚼食物。会用角质的喙来咬断植物,将其送到嘴里,再用牙齿嚼烂、磨碎,最后把这些食物送进胃中。
尖角龙的生活环境
尖角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距今7500万年前,主要分布在北美的加拿大地区。通常生活在河流、湖泊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尖角龙有着强大的颌部,咀嚼能力很强,能够咬断植物的枝,并通过胃石帮助消化。
尖角龙之谜
头盾之谜
角龙类的大型鼻角与头盾,是恐龙之中最特殊的面部特征之一。古生物界自从发现有角恐龙之后,就对这类恐龙的角与头盾功能进行了长久的争论。一般认为,这种头盾是它们抵抗掠食动物的武器、物种内打斗的工具或视觉上的辨识物。
21世纪的一个研究探讨了三角龙的颅骨损伤,提出这些损伤应该是物种内打斗行为留下的,由抵抗掠食动物造成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尖角龙的头盾太薄,也无法有效抵抗掠食动物。由尖角龙的颅骨较少损伤的情况分析,其头盾与角充当视觉辨识功能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尖角龙头盾上有一些开口,能够减轻头部的重量,并可使头部对颈部的压力降至最小。
研究者认为,头盾还有可能是地位的象征,当然,也有可能是用来吸引异性的重要标志。
原角龙
原角龙档案
原角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大,头上长着褶边一样的装饰,雄性的比雌性的大些。脑袋中等大小,所以非常聪明。头颅骨具有4对洞孔。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孔,可能比较小。有大型眼眶,直径约0.05米。眼睛后方是个稍小的洞孔,下颞孔。嘴部肌肉强壮,咬合力非常强大。嘴部两侧有多列牙齿,适合咀嚼坚硬的植物。
原角龙的身躯
原角龙是一种小型恐龙,体长1.5米至2米,肩膀高0.6米,体重达180千克。身躯肥胖,四肢粗短,很像一只绵羊。前肢比较短,后肢略长,四肢上都长有5趾,趾端有锐利的爪子。它是从两脚步行的鸟臀类进化而来的,以四肢行走,所以走得比较缓慢。
原角龙研究
原角龙的生活环境
原角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8350万年至7060万年,主要分布在我国。主要以生命力强、耐干旱的植物为食,由此可知,它生活在比较干旱、环境恶劣的地区。喜欢集体生活。有时为了地位之争,雄性之间就会以头盾相撞,胜利者也就成了领导者。
原角龙的产卵孵化
原角龙会把蛋产在自己的窝里,这些蛋排一个圆形,然后在上面盖一层沙土,依靠太阳的热量孵化,这种产蛋方式与现在的龟类非常相似。
原角龙之谜
无角之谜
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角龙类,头上没有角,只是在鼻骨上有个小小的突起。既然没有角,那为什么又会有一个“角龙”的名字呢?
原来,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角龙类。它们不像晚期的角龙类恐龙都长有角,原角龙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但拥有一些原始特征,加上原角龙在希腊文中意为“第一个有角的脸”,因而就起名为“原角龙”。后来在我国内蒙古的巴音满达呼组发现的巨鼻原角龙,就已拥有了稍微不同的头盾,以及更结实的颧骨角状物。
包头龙
包头龙档案
包头龙的头部
头部较小,头上由硬如岩石的盔甲覆盖着,以保护头部不受伤害。其头颅骨扁平,呈三角形状。颈部比较短。
口部是角质的喙,牙齿比较细长,但是不具有咀嚼用的齿冠。其鼻子结构复杂,可能它的嗅觉很灵敏。
包头龙的身躯
包头龙是甲龙科最大的恐龙之一,其体型与现在一头小象相当。体长约6米,重达2000千克,身体宽2.4米。身体比较低,四肢粗短。它的前肢比较短小,后肢非常粗壮,四肢的趾端都长有蹄状的利爪。
包头龙研究
包头龙的食性
包头龙是种植食性恐龙,它的小牙和角质的喙,非常适合啃咬植物的枝叶。但是,在进食时并不把食物嚼碎,而是直接吞下去,它的巨大的胃能够装很多的食物,待吃饱以后,就坐卧在地上慢慢消化。
包头龙的生活形态
包头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地区。它经常独自行走,可它并不担心被肉食性恐龙吃掉,因为它身上长着坚硬的骨刺,以及尾槌。既可以驱赶敌害,又可对敌害攻击。四肢非常灵活,可能用来挖掘。
它的牙齿非常小,所以只能吃低矮的植物,不过也可吃埋于地下的块茎。
包头龙是从来不挑食的,因为它有着强大的消化系统,这种独特的系统可以帮助它消化比较粗糙的食物。
包头龙的近亲
篮尾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9000万年前。它的化石是在蒙古发现的。研究表明,篮尾龙的身体构造有许多与包头龙相似的地方。篮尾龙体长4.5米至6米,重达2000千克。它的体型比较小,又显得非常细长。另外,篮尾龙的身上长满骨棘,尾巴末端也有骨槌,其防御能力甚至比包头龙强很多。
包头龙之谜
自卫之谜
作为食素动物,包头龙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呢?原来包头龙是一种身披重甲的恐龙。另外,它的尾巴非常强健,尾端又长有骨质的尾槌,能够灵活运动,这是它的最好的防御武器。
如果它挥舞尾巴的话,能够轻易地打死体型庞大的猎食者。为此,一般的肉食恐龙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轻易惹它的。
似鸡龙
似鸡龙档案
似鸡龙的头部
脑袋较小,就像现在的鸟类,骨头是空心的。一双大眼睛长在头部两侧,并且位置较高,便于发觉四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