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颈部细长,并且能够灵活运动。口鼻部呈狭长状,嘴类似于鸟嘴,长有角质的喙,但是嘴里没有牙齿。
似鸡龙的身躯
似鸡龙其实是一种最大型的似鸟龙,它的体长4米至6米,臀部高2米,体重能达到400千克。
它的模样类似空彩龙。它身上被绒毛状的羽毛覆盖着。似鸡龙跨步比较大,并且非常擅长奔跑。在一般情况下,它能逃脱大多数恐龙的追捕。它的尾巴细长僵直,这种长长的尾巴的主要作用是在奔跑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衡。
似鸡龙的四肢
似鸡龙的前肢较短,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并且向内弯曲,其长而弯的指爪可能用来钩住树枝,或是抓住小型动物。
它的后肢强健有力。后肢脚掌长有3趾,并且每个脚趾上都长有锐利的爪子。似鸡龙的腿部肌肉发达并且有弹性,非常有利于长途奔跑。
似鸡龙的生活方式
似鸡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蒙古等国家。
似鸡龙和最大型的似鸟龙相似,它身材短小、轻盈,是奔跑迅速的一种恐龙。
似鸡龙看起来犹如一只巨大的鸵鸟,长着长长的脖子和没有牙齿的嘴。
似鸡龙的前肢较短,长着3个爪。爪非常锋利,但它们并不能使似鸡龙很好地抓取东西。似鸡龙也不吃肉,因为它撕不开肉。
尽管如此,似鸡龙的爪还是很有用处的,因为它可以用爪拨开泥土,挖出蛋来作为食物。多数情况下,它以植物为食,但也吃小昆虫,它是用喙抓来的,它甚至还能捕食蜥蜴。
也就是说,似鸡龙可能是杂食性的动物,它利用自己的嘴来吃植物或是捕捉小型动物。
似鸡龙的化石
似鸡龙的化石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蒙古被发现,并且由瑞钦·巴恩等古生物学家命名。
唯一已知的物种是风力似鸡龙,第二个被提出的物种称为蒙古似鸡龙却从未正式编入此属中。
古生物学家的一项针对接近完整的蒙古似鸡龙骨骼的研究显示,它并非属于似鸡龙,而是另一类未命名的似鸟龙科。
似鸡龙的食性
研究发现,在其中一个似鸡龙头颅骨上,有化石的喙,而喙上生长的棱脊,令人认为它像鸭子一样是滤食性摄食的动物。
但是,相似的隆起物也在其他草食性海龟及似鸟龙科中可见,而在相对干旱的季节,滤食性摄食似乎不太可行。似鸡龙似乎是杂食性的恐龙,它利用自己的喙来获取植物及捕捉小型动物为食。
似鸡龙的近亲
鸟面龙,又名苏娃蒙古古鸟,是一属很像鸟类的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的蒙古。鸟面龙属于阿瓦拉慈龙科,这是一类小型的虚骨龙类,特征是其强壮而专门用来挖掘的前臂。
鸟面龙是小型及轻巧的动物,约有0.6米长,是已知最小型的恐龙之一。头颅骨亦很轻巧,有修长的颌部及小型的牙齿。鸟面龙在非鸟类的兽脚亚目中颇为独特,它的上颌可以做出脱离脑壳的独立动作。鸟面龙的后肢很修长,而脚趾很短,可见它有奔跑的能力。前肢很短且很强壮。虽然鸟面龙原先被认为其前肢只有一指,但新的标本显示有退化的第二指及第三指。
鸟面龙可能利用前肢来挖开昆虫的巢穴,如白蚁的巢,而细长的嘴部则用来吸食昆虫、蚂蚁及一些白蚁类食物。鸟面龙的这些特性与似鸡龙非常相似。鸟面龙的化石是于1998年在内蒙古的乌哈托喀发现的,这个地方的地层被认为是属于8000万年前的。
似鸡龙之谜
自卫之谜
似鸡龙栖居在沙漠的干旱地区,是一种杂食性恐龙。它们身材高大,相当于现代人类的3倍。但它们的这种身材,在白垩纪时期,却属于弱小一族,也就是说,在大型掠食者暴龙、棘龙面前,它们永远只是一盘可口、诱人的饭菜。
好在似鸡龙的后肢强健有力,其后肢骨骼包括股骨、胫骨、蹁骨和趾骨,脚掌的3个趾上都长着利爪,踝关节位置相当高,胫骨的长度相当于股骨的4/5,这种优势的形体使其能够在一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弹跳力,跑出最快的速度。
似鸡龙的身体有很多适应性的特征显示它是跑得非常快的,例如长四肢、长胫骨、长跖骨及短趾,胫骨比股骨长,适合冲刺。
也就是说,当周围有危险逼近似鸡龙时,它能够依靠腿部发达的骨肉和极好的弹跳力,迅速逃离危险区,没有任何自卫武器的似鸡龙就是这样逃脱掠食者追逐的。可以说,这种生理结构是它自保和活命的需要,也是它生存繁衍的需要。因为没有这种本领,它们是难以在白垩纪生存的。
似鸵龙
似鸵龙档案
似鸵龙的头部
头部小而修长,与现在的鸵鸟头部非常像。它的眼睛比较大,颌部也非常厚实,但是颌部没有牙齿,下颌有两对低矮的洞孔。似鸵龙的口鼻部前端为喙状嘴。颈部细长,颈部长度约占身体长的一半,并且非常灵活。
似鸵龙的身躯
身长为4.3米,臀部高1.4米,体重150千克。它的后肢细长,胫骨比股骨长,脚趾上的爪子能够防止滑倒,这使似鸵龙行动更加迅速,适合奔跑。
似鸵龙在奔跑过程中,尾部细长挺直的尾巴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但是不够灵活。
似鸵龙有10节颈椎、16节背椎、6节荐椎,尾椎数目尚不清楚。
似鸵龙的四肢
似鸵龙前肢粗壮有力,但是前臂的骨头不太灵活,只能在很小范围内活动。它的前肢是似鸟龙科中最长的,并且长有3指,每个指上长有弯曲状的锐利的指爪。
似鸵龙后肢上的胫骨比较长,并且肌肉强健有弹力,这表明它们善于奔跑,也有可能用来逃跑。在似鸟龙科中,似鸵龙的腿部可能是中等修长,脚部也是修长的。
似鸵龙研究
似鸵龙的生活方式
似鸵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加拿大。似鸵龙居住在岸边,可能是滤食性动物。主要以岸边的昆虫为食,甚至还会下到水里捕食虾、螃蟹进食,因而有古生物学家认为它可能是肉食性恐龙。
白垩纪末期的气候与环境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似鸵龙生存的地区是海岸平原,有大河流经,处于亚热带气候,生存着许多陆生与水生动物。
当地有宽广的草原,可供角龙类,如开角龙、戟龙和鸭嘴龙类,如副栉龙、赖氏龙等草食性恐龙生存、迁徙。
似鸵龙的生存环境有沙滩、海洋与河流,这里还生存着其他主龙类,例如翼龙类、蛇颈龙类、沧龙类,以及众多的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昆虫以及甲壳类。
似鸵龙的叙述者奥斯本却认为,它们是以灌木、树以及其他植物上的树芽与幼枝为食,似鸵龙用它们的前肢抓住树枝,然后用长颈部来吃上面的食物。
似鸵龙的手部构造也支持草食性的假设。似鸵龙的第二指与第三指长度一样,可能无法独自运作,两者之间可能由皮肤连接,形成单一的器官。
这显示似鸵龙的手部可能作为钩爪使用,可用来抓取蕨类植物的叶部或植物的种子、嫩芽和幼枝,并使用前肢抓住树枝,送到嘴边慢慢享用。
似鸵龙的分类
似鸵龙具有典型似鸟龙科的体型与骨骼架构,与似鸟龙、似鸸鹋龙的差别则在于身体比例与细部生理特征。现在已发现多个骨骼与颅骨。
似鸵龙早期曾被归类于似鸟龙的一个种类,但似鸟龙科也有复杂的分类,似鸵龙与似鸟龙同属这一科,容易产生混乱。
美国着名的古生物学家马什最初建立似鸟龙科时,将似鸟龙科归类于鸟脚亚目,但在几年后又归类于角鼻龙下目。
19世纪末,有人又将其归类于禽龙下目,之后的许多研究者则将似鸟龙科归类于虚骨龙类之内。
在1976年,蒙古古生物学家瑞钦·巴思钵认为,似鸟龙科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比较独特,因此,就将此科分类于似鸟龙下目。
似鸵龙之谜
高速奔跑之谜
似鸵龙生活在白垩纪末期的今北美地区,它牙齿退化,身体纤细,是一种小型恐龙。但是它的奔跑速度非常快。
它的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它的警觉性非常高,时刻观察着周围的情况。若发现敌害,就会用健壮的后肢猛力一踹赶跑敌害;如果遇到强大的对手,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离。
据古生物学家推测,它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50千米至80千米,这也是它们逃离掠食者的唯一武器。研究显示,似鸵龙在受惊的情况下,速度最快,两步的跨距可达6米。但由于它们有长手臂与尾巴,因此,它们无法像现代鸵鸟般以最高速奔跑。
似鸵龙被认为可用高速逃离大型掠食动物。但蜥鸟盗龙与驰龙等小型掠食动物,其速度接近于似鸵龙,也可以比较轻易地猎杀它们。
拟鸟龙
拟鸟龙档案
拟鸟龙的头部
头部比较小,与现代鸟类相似,科学家推测拟鸟龙的脑部比较大。它有一双大眼睛,能够敏锐地观察到四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