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2400000051

第51章 工业文明意识形态与底层群体的经济危机(1)

圣雄甘地的启示

凡是喜欢甘地并关心过印度独立运动的人,多半对他半裸着上身、摇动着原始纺纱机的那张照片有印象。那时候甘地正号召印度人民只穿印度生产的土布,抵制英国进口的洋布。这项运动是印度独立运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而且意在拯救因英国洋布之进口而被摧毁的印度家庭手工业,让所有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们增加收入。这是一场印度精英群体与底层群体联合起来,进行政治自治和经济自救的浩大运动。甘地因为在运动中成为印度的精神领袖而被尊为“圣雄”。直到1947年,他们的自救自立获得成功,印度摆脱英国殖民者的控制而获得独立。

甘地在领导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运动中,始终关注底层群体的利益,始终跟底层群体站在一起。这一点对中国的精英人物应该有所启示。下面我们对比一下甘地在独立运动中的作为和当时中国精英人物的作为,看看两者有何异同。

1915年,也就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的那一年;甘地从南非回印度游历全国,以了解印度的实际情况,并在阿赫梅达巴创立非暴力抵抗学院。1916年,甘地继续旅行全国各地,在贝奈勒斯和马德拉斯大声疾呼,反对不可接触者制度,主张经济自主。1917年,也就是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并发起白话文运动的那一年;甘地赴三巴朗调查靛青工人受剥削与折磨的情况,促使政府成立委员会进行调查。1918年,也就是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那一年;甘地赴阿赫梅达巴组织纺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甘地并以绝食迫使资方让步。阿赫梅达巴罢工结束之后,甘地又赴凯达县组织农民进行抗税运动,迫使政府同意免征歉收农民的田赋。1919年,也就是中国学生举行五四大游行,主张抵制巴黎和会对中国利益之侵犯的那一年;甘地在德里主持基拉法会议,第一次提出抵制英国的“不合作”主张。1920年,也就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等中国精英主张打倒孔家店和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认同西方文化体系、形成“全盘西化”发展思路的那个时代;甘地发动了一次不合作运动,号召抵制英国的学校、法院等,提倡纺织土布,不买英国布。甘地还在阿赫梅达巴创办古遮拉特国民学院,宗旨是保存印度固有文化,谋求印度统一和独立。1921年,也就是中国市场日益被西方工业产品所占领,从而导致中国家庭手工业体系崩溃、民不聊生,中国精英依然义无反顾地主张向西方工业文明看齐、模仿西方产业体系的那个时代;印度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按照甘地的思想主张,在孟买通过决议,提倡纺织和服用土布,抵制英国布。甘地削发,上身裸露,并旅行全国各地宣传服用土布。甘地的此一装束和造型从此保持终生,成为印度民族精神和利益的象征性符号,甘地因此被英国政客丘吉尔讥为“半裸体的游方僧”。

在民族英雄甘地看来,民族利益和底层群体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民族领袖的利益,也就体现在民族利益和底层群体利益之中。假如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五四精英群体看作中国的民族英雄,似乎他们主要属意于民族整体利益,而对底层群体的利益顾及甚少。或者说,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民族整体利益中与精英群体利益重合的那一部分。所以他们只谈论文化问题,主要兴趣一直停留在作为学术概念和书本知识的“民主”、“科学”、“个性自由”、“工业文明”等等。至于民族整体利益中与底层群体利益重合的那一部分,很可能不在他们的视野之中。就在他们提出“全盘西化”的过程中,中国日用品市场越来越多地被西方军舰所送来的工业产品所占领,中国的手工业遭遇全面的产业崩溃,中国农民和手工人因此民不聊生,大量的劳动者因为没有起码的经济条件抵挡各种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而成群死去。

“全球化意识形态”是当代“卖矛诱导”体系

在五四精英意识形态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后,这些继承五四衣钵的后来者,不断强化和完善五四精英群体所建构的意识形态。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极为主潮的意识形态,就是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全盘西化”的主张虽然是针对文化领域而言,可是在中国精英的理解之中,有一种表述角度比较典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就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我们学习西方,就是要学习他们的工业生产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五四之子毛泽东掌握政权之后,工业化不只是作为经济目标,而且是作为一个国家最主要的政治目标看待。就像改革本来只是手段后来却被错误地看作价值一样,工业化也欣逢同样的际遇。本来工业化是用来富民强国的手段,一旦升格为价值目标,它在国家生活中就拥有了至高的地位。为了快速地实现工业化,国家的资源和民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精英群体将“工业化意识形态”升级为“现代化意识形态”、“全球化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意识形态”。我们将那些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被西方世界淘汰的低端产业大量引进中国,而将中国高端产品的市场尽数向西方产品开放。我们满怀激情地一头扎进西方经济体系之中,以为从此就是他们一伙的,我们可以跟他们一起“全球化”。实际上他们只对我们的资源、劳力、市场和金钱感兴趣。

西方人在殖民时代就着力垄断全球市场并建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所有殖民地成为由他们随意提取原材料、廉价劳力的库房和倾销产品的市场,他们只要多派军舰加强管理、多派税务官加紧收钱即可。在军舰和铁蹄维持的显性殖民时代结束以后,他们以“全球化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完成了对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卖矛诱导”,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穷国纷纷加入到他们的经济体系之中,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隐性殖民体系。跟显性殖民时代相比,他们节省了大量的军舰开支,因为他们只要派出收银员,全世界的财富就会乖乖集中到他们的腰包里了。

中国的发展之路注定是一条流血之路

在中国精英群体建构工业文明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底层群体是如何付出代价的?在今天我们已经充分实现“工业化”目标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于事无补,然而未必是多余的。

在西方势力介入中国社会之前,中国人一直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相互补充的经济模式,从秦汉延续到清末,长达两千多年没有大的变化。

这种生活模式不但给中国人带来了大致的温饱,同时给全世界人民送去了无数日用品和手工奢侈品。据美国学者罗伯特·B·马克斯研究,直到1775年,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生产着世界上80%(也就是五分之四)的产品,其中仅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就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而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欧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美洲人,加起来仅仅生产了五分之一的产品。亚洲文明的发达是任何其他文明望尘莫及的。

那时候的“全球化”由印度和中国所主导,印度的棉织品、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茶叶远销世界各地。那时候欧洲各国所能做的不是学习和模仿亚洲的先进产业,而是彼此争夺与亚洲的贸易优先权。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等国家经常为此刀枪相向,直杀得尸横遍野。那时候英国市场上,中国丝织品的价格,只有英国本地丝织品价格的八分之一,以至于英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最后禁止进口中国丝织品。由此可见中国手工业的繁荣程度和工艺水平。出口业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传播的优势,那时候墨西哥妇女的“民族服装”既不是印第安服装也不是西班牙服装,而是“中国袍”。很显然,中国制造业引领着那个时代的世界时尚。

西方殖民势力凭借军舰和枪炮侵入中国之后,这种世界格局逐步产生变化。殖民者无休无止的掠夺,榨干了中国的经济机体。特别是西方的工业文明诞生以后,所有东方国家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并且日益沦落到国贫民穷之中。

五四时贤无暇追索中国沦落过程中的细节。后起之秀费孝通在这方面有所补充。

1938年盛夏,即将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的费孝通先生,利用行前养伤的机会,到太湖地区一个村庄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后来在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将这些考察材料写成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出身于绅士家庭的费孝通无疑也是精英群体的一员,但是他的学科背景引导他把眼光投向底层社会。他不是坐在书斋里空洞地提倡“工业文明意识形态”,而是悉心研究在工业文明引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工业和其他产业究竟会受到何种影响,中国的底层群体究竟会受到何种冲击,以及付出何种代价。

中国人是如何创造如此丰富的财富的?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提供了某种解释。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乡村居民一直是农业与蚕桑业并重。也只有两种产业并重,乡村居民才能维持温饱生活。

(江村)平均一户拥有土地约10亩。在正常年景每亩每年可生产6蒲式耳的稻米。对拥有平均土地量的农户来说,总生产量是60.36蒲式耳。

平均一家四口,直接消费需米33蒲式耳,所以有27.36蒲式耳余粮。新米上市后,每蒲式耳米价约2.5元,如把余粮出卖约可得68.4元。但一个家庭目前的开支需要至少200元。显然,单靠农业,不能维持生活。每年家庭亏空约为131.6元。佃农情况更为悲惨,而村民中大多数是佃农。佃农按平均土地拥有量,必须向地主交付相当于总生产量的40%,即24蒲式耳米作为地租。剩余36蒲式耳仅仅够一户食用。

因此,很明显,为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包括日常必需品、礼节性费用、税和地租以及再生产所需资金等,辅助企业是必不可少的。缫丝工业兴旺时,生产生丝,可使一般农户收入约300元,除去生产费用可盈余250元。

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水平要比上述预期最低水平高得多。这样,农民便有了一些钱可以开展各种文娱和礼节性活动。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西方殖民势力及其工业产品介入中国之前,中国乡村比较普遍的生产生活情景。它以个案的形式为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态的述说》一书的描述提供了证明。

在长三角之外的其他中国地区,只要将蚕丝纺织业替换为棉纺织业就可以了,经济结构和手工业规模与费孝通描述的“江村”基本一致。

可是,自从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直到今天,西方的眼光一直紧紧盯着中国的市场,因为中国人口最多,又一直是前工业时代最富庶的社会,市场潜力非常可观。

英国的资本家曾经说过,“我们哪怕给每一个中国人的衬衫增加一英寸,就能让曼彻斯特的工厂永远运转下去。”这就是西方用军舰和刀剑逼迫中国开放市场的目的。

印度由于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当局可以随意支配之。他们甚至千方百计遏制印度手工业的发展,摧毁他们的制造和销售体系,任由英国的洋布涌进印度。印度人被迫消费英国洋布,以至于这里消化了英国纺织品的三分之一。作为前工业时代全球经济领袖之一的印度,其手工制造业因此逐渐崩溃。今天的历史学家将印度的这种悲惨命运命名为“逆工业化”过程。由此可知,甘地亲自架起纺车,带领印度人民纺织土布,抵制英国布,这既是一项旨在摆脱殖民统治,谋求民族独立的政治运动,也是一场真真切切地为印度底层劳动者夺回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的产业运动。

西方殖民者标榜自己给全世界传播文明,造福于各国之民。工业文明及自由贸易意识形态,就是他们所着力传播的文明之重要内容。实际上他们的作为和效果,与此种宣传完全相反。中国的丝织品受到全世界之民的青睐,英国消费者也钟情于此,可是英国政府立法禁止价廉物美的中国丝织品进口,同时还禁止印度的棉织品进入英国市场。这种贸易壁垒跟他们所标榜的自由贸易精神明显对立。他们逼迫印度社会放弃自己的手工业文明,按照他们的意志步入“逆工业化”的地狱之路,事实上是对文明的毁灭。他们在美洲的作为,更是直截了当地对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以及整个印第安文明实施毁灭工程。

由印度文明和印第安文明的悲惨命运,可以稍稍推知中国社会在殖民时代是如何危机重重。为了维持中国社会延续千年的男耕女织产业模式,为了维护中国底层劳动者的收入稳定和生活安定,以及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中国当时所能想到的应对策略,就是防止外来因素破坏中国的产业格局和社会结构。这种外来因素借助军舰和枪炮介入,不可能引导中国手工业产业按照渐进的、内生的方式进行工业化升级,只是疾风暴雨式地予以毁灭性打击。这样一来,受害国家就越是需要坚决抵制这种外来因素的强行进入。清末统治集团对于西方殖民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我封闭,抵制外侵,底层社会也较为普遍地保持抵制姿态,这都是十分简单也十分合理的选择,可以称之为第一选择。这种选择势必导致中西关系的紧张。这种紧张是我们被迫承受的后果。

同类推荐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经历苏联解体、政体更迭与经济震荡的当今俄罗斯文化表现出鲜明而复杂的转型特色,这种特色深刻体现在俄罗斯文学、艺术和传媒的发展进程之中。正因为这样,本书将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此作一描述。内容包括: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学,转型中的俄罗斯艺术,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三方面。
  •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智慧的宝藏,是我们祖先用智慧的双手和头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它如同河蚌中的沙粒经受了痛苦的磨炼和时间的考验,最终升华为闪闪发光的珍珠。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阅读这些历史,没有理由不继承这些智慧精华并把它运用于实际。而今天我们所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这其中忠臣良将的谏议谋略与锐利檄文。
  • 格萨尔王全传

    格萨尔王全传

    本书对古代藏族部联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民的经济生活、生产劳动、意识形态、理想愿望等,都作了生动真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
  •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探源精解

    本书是学习汉语对偶技巧和音韵格律的优秀实用读物,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神话典故、时令文史、人伦世俗、宫室珍宝、山河景物、器用饮食、鸟兽花木等。原著的精美语句多源于古代的诗、词、文、赋,有的是引用原话,有的是化用句意,都蕴含着某种事物或某个典故。本书编者力求准确地找寻到每句话、每个典故的来源与出处,并探究出全句话的含义,以展现其精深广博的文化内涵。阅读此书,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丰富文学、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创作诗词和撰写对联的语言技巧很有帮助。
热门推荐
  • 瓶邪之暖

    瓶邪之暖

    吾乃新人,兼学生党,如有不好之处望望多多指教,不喜勿喷哦~~十年之后,小哥会从青铜门后回来么,吴邪是否平安无事的如期等候小哥呢?解语花和黑瞎子又会怎么样呢?胖子是否还沉浸在云彩的死亡中?自由想象的盗笔故事,一切尽在想像中进行。一眨眼过去,十年了,不,还有十天,是呀小哥终于要出来了,我倒是要问问他他给我怎么解释,明明已经30多岁的男人还是当初天真无邪的样子,难道老天也想让我继续天真无邪么?可惜为了他,已经回不去了。在最青涩的年华遇见他,他不再纠缠于宿命,而我依旧天真无邪,我不再执着于迷局,而你还未看淡生死,这样的我们虽不再传奇,但至少我不用再害怕会错过你。
  • 强汉之末民所思

    强汉之末民所思

    关于三国的一些小段子,故事主线是对的,某些细节么?由作者YY。当然,你也可以YY历史么?本来就是一群人在YY那么你准备好了么,进入一个从初读者到研究家的一本小说。轻松幽默了解三国。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凤倪苍穹

    凤倪苍穹

    她琉弥月是万众瞩目的宠儿,一次穿越,她遇见她命中的劫。他风华绝代却独独对她情有独钟,他一笑天地失色却甘愿因她为奴,他中有傲骨却为她放下身价,他单纯无知却宁死护她周全。
  • 追羽记

    追羽记

    故事构架于一个虚构的时代背景,区别于普通人之外的修习法术者,在尔虞我诈中,互相玩弄权利与生存的游戏。在这个世界里,修炼高超的法术诚然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需拥有韬光养晦的隐忍,和一叶知秋的智慧。故事格局以主角方采林为寻求救活羽澈的艰险过程为主线,上演着一系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悬疑故事。所有的人物都敌友难辨,不到最后一刻看不清真正脸孔,在主角方采林的追羽过程中,勾勒出一个爱恨交织的奇幻世界。这是一部并不烧脑的悬疑推理小说,读者可以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体验峰回路转、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面具之下的面具,阴谋背后的阴谋,“我”带着你游戏般地揭秘,却并不迫使你痛苦地烧脑,一起来踏上一种别样震撼的奇幻之旅。
  • 冷尊

    冷尊

    人活一世,洒脱二字,前世种种与我何干,今生我要这天遮不住我,我要这地束不住我!我便是我!
  • 天罚刀

    天罚刀

    因笔者对《诛仙》太过沉迷,本书中会穿插一些诛仙人物与法宝以及经典词句。他一生坎坷,末了,静静回忆起来,只因年深日久,就连记忆也在消失,许多故人往事常常模糊不清,仿佛一片清冷的月光,每每午夜梦回,便从指缝间悄悄的溜去,爱恨情仇...一切的一切...罢了,至少,生命的尽头,那抹宛如仙子的白色身影,自己触手可及...
  • 逆天炼药师:妖王的倾狂妃

    逆天炼药师:妖王的倾狂妃

    全大陆的修者都道他狠绝残酷,该人人得而诛之。安然只知道如果不是他,她一条小命早已经玩完。她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的一生搭上,却被他霸道的堵在墙角,要求救命之恩肉偿。安然面容崩裂:“呵呵,求别闹!”他却笑的淡然:“一次救命之恩抵一辈子,”安然默:那她大概三辈子内都还不完。
  • 说出日本人的每一天:日语会话4000句

    说出日本人的每一天:日语会话4000句

    本书共分13个单元,涵盖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根据不同主题中的关键词衍生出4000句日语会话,内容丰富实用且新颖,语言生动形象且地道。因为每句会话都有其关键词,所以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方便地检索到所需要的词句,并通过关键词进行记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同时提升词汇量和会话能力,日语能力也得以短时间内突飞猛进。
  • 闻香识玉人

    闻香识玉人

    爱人,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可是我能感觉到你的气息,让你走是我能为你做的,找到你是为我们做的。无论你去了哪里,只要你的气息还在,我就一定能找到你。知道薰衣草的花语吗?那就是我对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