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儒道诸家都表达了自然与人文和合,人与天地万物和合的追求。《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周易·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其宽容、平和、兼收并蓄、博大恢宏的品格,正是和谐辩证法的品格。
“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适度。孔子有“叩其两端”之说,《中庸》讲:“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庸”在这里是“用”的意思。这就是所谓“执两用中”的方法论。“执”就是把握。“两”就是统一体中对立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种方法论主张把握事物中相互对立的方面,运用无过无不及的中道原则行事。孟子认为,“执中”还必须与“权变”相结合,认为,如果主张中道没有灵活性,不懂得变通的办法,便是偏执一端。“中”指“中道”,无过无不及。与“和”略有不同。“和”是强调容纳相异的人才、意见,保持一种生态关系,“中”则指处事所掌握的“节”与“度”。“中庸”只是平常的道理,于平常中见“道”。“尚中”、“执中”的管理方略,对“过”与“不及”之两端持守动态统一,使各种力量与利益参和调济、相互补充,在大小、刚柔、强弱、周疏、疾徐、高下、迟速、动静之际保持弹性,具有一种节奏感,实在是一门高超的管理美学。
“中”并不总是固定的,它不是僵死的原则。“中”不是处于与对立两端等距离的中点上,也不总是在某一点上,而是随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变动而变动的。
中国辩证法不承认对立、矛盾双方之间有一条僵硬不变、截然不可逾越的界限。
如果说有一条界限,那么,界限是相对的,动态的。所以,《中庸》引孔子的话讲“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指随时节制,合于中道。儒家讲“趣时”,即根据时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常规,采取适宜的措施。这里的“时中”,其实也包含了“趣时更新”的一部分内容。中庸也是道德最高的标准,在道德领域中含有中正、公正、平正、中和的含义。因为中是正道,所以不偏。
“庸”又是“常”的意思。古人说,用中为常行之道,中和为常行之德。“中庸”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这种方法论亦取之于自然。大自然的阴阳是相辅相成、动态平衡的,不偏向一个极端。中庸的方法吸纳了天地自然对立调和、互动互补的原则,并以之调和人类自身与天地、与万物的关系,达到中和的境地,使天地万物与人正常地发展。中庸之道又是人间之道,可以调节伦常关系、社群关系。中庸辩证法强调矛盾对立的中和,使两端都可以同时存在,都可以保持各自的特性,促进两端彼此互动、兼济、反应、转化。世界上的矛盾不一定都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的地步。在多数情况下,矛盾的统一取中和的状况,既有矛盾、偏反、对立、斗争,同时彼此渗透,共存共荣。中庸辩证法重视对立面的依存和联结,把对立面的同一这个方面把握得很深透。同时,它涵盖了两极或多极对立间的中介关系及其作用。
四、“仁爱忠恕”、“敬业乐群”的价值理念
“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以“爱人”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孔子主张仁智双彰,以爱人为仁,知人为智。他继承周公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不仅反对人殉,甚至对用人形的木陶俑陪葬都表示厌恶。据《论语·乡党》,有一次退朝,孔子闻知马厩被烧了,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及马所代表的财产)。他关心的人,包括饲养马的普通劳动者。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孔子所重在“民、食、丧、祭”(《论语·尧曰》)。他反对暴政,主张像子产那样“惠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希望统治者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使百姓维持生活、生产,有一定的生活保证。他肯定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饭问题是为政之本。孔子主张藏富于民并教化人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庶是人口多起来了,在人口稀少的当时,这是社会繁荣的标志。他主张“富民”、“教民”,庶而后富,富而后教。他注意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
“忠”与“恕”接近于“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什么是“仁”呢?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启悟别人,让别人自己站得住;自己通达了,也要帮助别人,让别人自己去通达。人们都可以从当下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实践仁道的方法。孔子的意思不是外在强加地使别人立或达起来,而是创造一种气氛或环境,让人家自己去挺立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上站得住并通达人间。
这才是仁人的品格。
孔子进而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也是“仁”的原则之一。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终身奉行的“恕道”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别人。例如我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绝不要羞辱别人。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什么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人之生也直,枉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孔子讲内在的“直”德,就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反对巧言令色,虚伪佞媚。“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内心真诚的直德的不容已的发挥。“恕”讲的则是待人接物。“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实际上,“忠”中有“恕”,“恕”中有“忠”,“尽己”与“推己”很难分割开来,这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
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宗教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之普遍和谐之道。“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中庸》
曰:“忠恕违道不远。”这里,道指人道,即仁。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违道不远。
“敬”是严肃、谨慎,有所敬畏。老百姓讲:“头上三尺有神明。”孔子尚且“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儒家强调“敬业乐群”,即是以诚敬之心对待工作、事业,一丝不苟,认真严肃,同时感化自己的周围,团结周遭的人一道去关爱百姓,去努力工作。
现代企业的经营之道,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规约下,一种健康而有效率的竞争,绝不是假冒伪劣的横决天下,根本上应是在延揽、使用、对待人才方面,内部员工的敬业精神方面,产品质量信誉方面,即是对内对外的诚信无欺的态度。忠于职守、团队精神、勤奋严谨、真正的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作为企业伦理或工作伦理的建设,无疑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首要前提。有人认为,儒家伦理强调维持系统整合的价值而不重视目标达成的价值,因而不利于竞争和效率。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的。
今天,世界各地的商家都发现了一条新的经营之道——以创意超越顾客的期待。让产品超越顾客的期待,是赢得顾客、建立忠诚度最有用的办法。惊喜的客户往往会再度上门,而且为企业作免费宣传。为顾客服务是继产品质量之后,成为企业下一个全力以赴的目标。改善对顾客服务的品质,从顾客利益出发,让顾客满意,其实是企业管理的首要原则。此外,市场营销中,又有了坦诚相见的商规。使自己的产品深入人心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承认自己的不足,因为潜在用户会在你承认自己的短处时发现你的长处。这可以说都是“仁”、“诚”、“敬”、“群”原则的活用。
“群”这里指群体本位、群体协作精神。当前我们需要重新厘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与整体的整合与互动原则。传统礼治重视群体价值,有一整套协调个体与群体之利益、意志、关系的办法。在以个体为圆点或细胞的市场经济生活秩序中,现代社会较之传统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个体性得以确立。也就是说,个体的生存权利、私有财产、经济权益、政治权利、教育权利、人格独立与尊严及道德价值实现权利的不可剥夺、不可让渡,及其法律保证和舆情保证,是有序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支点。在此基础上重建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社会整体秩序、公共利益,保证公平竞争,承认与肯定他人及社会整体权益的实现,重建社会公正、正义等道德原则,调节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调节义与利的关系,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东亚现代化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凭藉传统文化资源,调整劳与资、民与官、私与公、个体或家族企业权益与政府的行政工程、个人主义动力与团队精神祈向和效忠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显然具有现实意义,以克服西方的某些“现代病”。
就管理而言,我们必须从全局出发,既抓硬件,又抓软件,并统合起来。据巴斯克与艾索思多年对美国公司与日本公司所作的比较研究表明,美日公司在硬性因素方面,即结构、制度、策略方面都很类似,主要差别在于日本公司特别重视软性因素,即技巧、作风、人员与最高目标。那些看起来并无实际效用、虚无抽象的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风格、企业凝聚力等,却渗透到企业管理有形有用的各个方面,在管理中,科学的、工具性的,例如财务、成本或计量的管理是有限之用,而公司文化精神、人的素养、一代代人风的培育却是无限之用。管理不仅仅提供结构、计划、规章、控制、分工的原则,更重要的是概念、价值、信仰、氛围、文化。因此,成功的企业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信念,形成一种凝聚力,使员工自觉地为企业目标奋斗,并使这种文化精神在员工中代代相传。这才是决定企业成败、兴衰的根本。
总之,儒家提供给现代管理学的智慧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把人作为企业最大的资产或真正的资源。人才是决定事业、企业成败的关键,事业、企业竞争就是人的竞争,而管理就是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充分开发人的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东方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不同,即在于东方文化精神积淀在其工作伦理之中,在注重不同人的利益的同时,更加肯定勤奋和睦、敬业乐群、相互协调及对团体的忠诚、奉献、责任。人文学的或人性的管理比纯科学的管理具有更深长的价值,两者当互济互补。
儒、释、道的哲学,根本上是养育心性、陶冶情操、调节心理、培植情商、升华意境的人生哲理与人生智慧,有深长久远的价值。我们的事业要做大做强,要长久发展,一定要靠一代代高品位的人、有教养的人、有境界的人,靠事业或企业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