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在东亚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中国的管理哲学,儒家、道家、佛教的管理理念,确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珍视,值得我们再发挥、再创造。其中,儒家的管理智慧或元方法有:“万物一体”、“三才之道”的整体系统观念;“变动不居”、“生生不已”的变通、创生之道;“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动态平衡方略;“仁爱忠恕”、“敬业乐群”的价值理念。儒家强调整体、系统、创造、变通、和谐、中道、诚敬、乐群等。《周易》的三才之道、变通原理,儒家的中庸、中和之道,都是极有深意的管理艺术。它重视经(原则性)权(灵活性)统一,通权达变,强调全系统管理与动态统合。
一、“万物一体”、“三才之道”的整体系统观念
“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万物一体”,“三才之道”,这作为中国经营管理的元方法是有其深刻底蕴的。当然,我们尚需结合现代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融会贯通,去实践和发展。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管理智慧及经营谋略之道是世界级的瑰宝,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小的技巧而是大的智慧,颇值得珍视、发掘与发展。
我想从元方法的角度强调一下中国管理智慧的整体观、有机系统观、动态平衡观等。中国哲学把世界看成是开放的、交融互摄、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国管理学不把管理对象看成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天、地、人、物、我,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中国哲人观察宇宙人生,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即着眼于天地人物、人身人心都处在不同的系统或“场”之中,肯定各系统、要素之内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人体小宇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世界大宇宙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古代哲学以“统体”、“一体”,或者以“道”、“一”、“太极”、“大全”、“太和”等表明这个整体。
《周易》这部书是广大而包罗一切的,有天象的规律,有人事的条理,有地理的法则,总括天地人三才而重复起来,所以每卦有六爻。六爻不是别的,就是三才的规律。“天地人三才之道”把各种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归纳成多层次互相制约的天道、地道、人道三大方面或系统。
“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认为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天道(乾道、乾元)是宇宙间最刚健的、富有创造性的东西,地道(坤道、坤元)是宇宙间最柔顺、富有承接性的东西。《易传》与《中庸》认为,人居于天地之中,兼有天的创生性与地的顺成性,参与、赞助、配合、协调天地的变化与生长,进而与天地鼎足为三。人是天地之间的枢纽。广博深厚的天地之道生育万物,不可测度。人学习、效法、光大天地精神,可以尽量地发挥人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使他人他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
二、“变动不居”、“生生不已”的变通、创生之道
“生”的原则即创造性的原则。《周易·系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中国哲学崇尚“生生之德”,即以人的创造性精神匹配天地、乾坤、父母之大生广生之德,尽人能以弘大天性。中国“尊生”的传统,即尊重、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强调全面发挥人的潜能,参与、赞助天地之化育,理性地适应并进而主宰天地。在管理学上,《周易》的管理智慧,即把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元、亨、利、贞”的流衍创化的客观历程和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结合起来。这样,它就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开拓创新、穷通变易,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涵盖了顺应自然之意。因此,开与合、守常与应变、原则性与灵活性、创造性与继承性(创业与守成)的辩证统合,即是企业管理的一种高级的智慧和艺术。
“变”也是一种“生”。但“生”的意涵主要是“创生”、“生化”;“变”的意涵主要是“变通”、“制宜”。《周易》被人称为“变经”,总结了自然、人事正反诸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凶吉、祸福、穷达、存亡、生死、利害诸关系的把握,提供了最佳趋避的模型和最佳应变的方法。在阴与阳、否与泰、剥与复、损与益、革与鼎、既济与未济之间,寻找因条件变化而不断求变的契机。由是而提出了因时、因地、因物、因位制宜的要求。所谓“制宜”,是主观价值与客观实际配合得宜,关键在管理主体的感通化裁之功。中国哲学提供了一种高级的变通智慧,这种智慧和西方科学管理方法不同,是具有根源性的智慧,或者说是一种人文的睿智,把管理看作是以人的价值主体为依归的。有的学者称之为“道智”或“道术”,以区别于西方知性的科学的管理。另一方面,关于刚柔、予取、进退、攻防、正奇、明晦等等权变谋略的思想,在市场营销、价格战等方面,提供了灵活的战术计谋、市场权术等辩证智慧。
在中国哲学中,变化、发展的观点是最为普遍的观点。孔子曾用昼夜不停的江河来形容整个世界的迁流不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一切事物都是暂住的、易逝的,宇宙是无穷往复的过程。
《周易》的“易”字,本身即有变易一义。
精研宇宙运动变化最详密的是《易传》。《易传》认为,一切事物均在大化流行之中,整个宇宙便是一个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大过程。《易传》认为,变化是一个根本的事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些形象中可知变化的永恒。
而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即是阴与阳的相互对立和统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传》)“道”在这里指阴阳二气的动态统一,也就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过程或轨迹。“继”是接续不息的意思,这里指人道继承天道而有自然之善。人的本性正是依天道而成就事业。《易传》以阴阳二气的对立、交感作为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和规则。《易传》说,天地阴阳之道生育了万物,这是伟大的品格!《周易·系辞上传》:“富有之谓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创造出万物并促进万物生、长、壮、老,这是巨大的业绩。天天有新的进步就叫做崇高的品德,不断地化生就叫做“易”。
这里歌颂了自然化育万物、新陈代谢不已的状态。
中国哲学家认为,自然万物无不在变化迁流之中,无一刻停息;变易本身没有什么刻板的公式可循,变化的本质是创新;宇宙是一生生不已、日新无疆的历程,一切都在创造发展着。《易传》说,《周易》这部书所讲的道理,是常常变化迁移的,不是静止的,而是普遍流动的,不可拘泥、执定于常态、纲要、公式或教条,只有适应它的变化。《易传》又说,乾阳坤阴之气一闭一开,叫做变化;变化往来没有终止,叫做通达。阴阳势力互相制约,在于变化,顺着变化之理加以推行,在于通达。“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的道理是遇到困境就加以改革,改革之后就行得通,行得通就可以长远。变化通达是适应时代、时势、现实的需要。这就是说,仿效天地自然的流行不息,人事之道也要从实际出发,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
中国哲学往往以“动与静”和“变与常”来表达具体事物的运动与规律。
一般说来,动与静指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变与常指的是运动与规律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动静首先是指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即变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荀子认为,动与静是同时并存的。《易传》有“动静有常”的说法,即认为事物的变动与静止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之间互相包含,不可分割。这就是变化的根据,也是运动的弹性之所在,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中国哲学家大多肯定变化是实在的,宇宙是一如川的大流,一切物都是变动不居的。同时,很多思想家又认为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是有条理的。变化之中有不变不易的东西,恒长持久的东西,那就叫做“常”。“常”即变中的不变之义,不易之则,而变化自身也是一“常”。中国哲学家不仅肯定了变中之常,而且讨论了变与常的辩证关系。王夫之指出,常为一,变为万,“常一而变万,常万而未改其一”;“变而不失其常”;“常亦在变之中”(《周易外传》)。可见“常”
与“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王夫之强调“以常治变”,“执常以迎变”。
事物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是永恒的;变化之中有不变的常则;把握住变化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规律就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离开运动变化的常则;常则也会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发生变化,不能以教条的方式拘执常则;变化与常则的关系是辩证的。
三、“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方略
“和”主要指“和谐”及“多样统一”。孔子讲“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和”不是“同”,也不是“不同”。史墨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礼记》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中国哲学关于天、地、人、物、我之间的“和谐”思想、“宽容”思想,不仅为人类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睿智,而且是现代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资源。现代管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内在自我的协调关系,强调一种宇宙一体、普遍和谐的整体观念。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王阳明说: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儒家观念中的宇宙家族思想及推己及人、仁民爱物的意识,在未来世界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对于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乃至企业效益的显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据,对此,中国哲学家有很多说法。如《礼记·乐记》的“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乐论》的“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淮南子·泛论》的“阴阳和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等。
除此之外,强调适度、合宜的“和”、“中”与“中和”的内涵,也在儒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发作的时候,叫做“中”;发作出来而能合乎礼节叫做“和”。“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
将“中和”的原理发挥到极处,天地就清宁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这里的“和”或“中和”,是人生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通过实践追求以使现实与理想统一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