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匡张孔马传赞》)西汉宣帝曾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石渠阁主持会议,讨论五经异同,制定了《石渠阁议奏》以期统一经学。东汉光武帝于“建武五年冬十月,还幸鲁,使大司空祠孔子”(《后汉书·光武帝纪》)。汉明帝于永平十五年(72年)“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亲御讲堂,命皇太子诸王说经”(《后汉书·明帝纪》)。汉章帝于建初四年(79年)在白虎观主持经术大会,制定了《白虎议奏》。章帝于元和二年(85年)亲到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孔子庙原为春秋鲁哀公初立于阙里。北魏时,因汉时尝封孔子为宣尼公,故改称宣尼庙。北齐时,各地郡学皆于坊内立孔颜庙,于是孔子庙遍及于北齐之外郡。唐贞观时,诏停周公为先圣,以仲尼为先圣,颁行《五经定本》与《五经正义》,诏各州县皆立孔子庙,于是孔子地位升格,孔子庙乃遍及于全国。其后有所反复,但玄宗上台后“依贞观故事”,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孔子庙改为文宣王庙。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孔子为元圣文宣王,五年,改谥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永乐以来,孔庙又称文庙。
明嘉靖九年(1530年)厘正祀典,始为木主,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清顺治二年(1645年)定谥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民国三年(1914年)礼制馆规定,文庙恢复称孔子庙。庙中正殿中为孔子像,左右列四配十哲先贤像。四配指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祭祀。其弟子及历代大儒之祔祀者,均分列于东西两庑,岁时致祭,典礼隆重。自古以来,诸侯、卿相及地方长官,至必先行谒庙,然后从政。路过孔庙,百官深怀尊重与敬畏之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孔庙与州县学或书院一般建在一起,古代规制,左庙右学,左边是孔庙建筑,右边是州(府)县学或书院的建筑。各位读者有暇到长沙岳麓书院去参观,还可以看到庙学并立的规模。
以上所说历代官方的尊孔祭孔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总体来说是稳定社会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儒学只属于官方或精英,以下我会讲到,儒学具有草根性。历史上真正的儒学与儒家一方面是建设性的、建构式的,另一方面是批判性的,在体制内外批判执政当局的。官方视儒学为统治思想,并不意味着全面认同和接受儒学,故朱元璋当了皇帝一定要修改《孟子》。汉代以后统治阶级对儒学的需要和利用,使儒学具有了两重性。儒学中确有与传统政治粘连的弊病,这是需要批判的,但儒学更多的作用与价值并不在此。
第二节孔子与门人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孔子三岁丧父,少时“贫且贱”。长大后,曾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牛羊的“乘田”等小官,颇有实际才能。他学无常师,努力掌握三代文化,特别是周代的礼乐。三十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五十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中都是鲁国的公邑,邑宰的职位并不高。孔子在此任职一年,政绩颇佳,“四方皆则之”。第二年,孔子升任鲁国的“小司空”,是掌管土木的副官。后升任“大司寇”,这是负责国家司法、刑狱和治安的最高长官,爵位为大夫。孔子以司寇之职摄行相事,即代理鲁国最高行政事务。齐鲁夹谷之会,孔子以智谋使鲁国取得外交与军事胜利。不久因政局动荡、齐人离间,孔子不得已率弟子离开鲁国,奔走于卫、宋、陈、蔡、齐、楚等国,渡过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陈蔡竟陷于绝粮的窘境。但他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持守道义,席不暇暖,不畏辛劳,乐以忘忧,在困厄中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重返鲁国时,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典籍,删修六经。“孔子以《诗》、《书》、《礼》、《乐》
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儒林列传》)。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对《诗》、《书》
的内容加以取舍和编排,又对《礼》、《乐》作加工整理使之重新恢复。孔子晚年喜读《周易》,乃至“韦编三绝”,并亲自为《周易》作《传》,后人称之为《易传》,史称“春秋笔法”。他又依据鲁国史官所记的《鲁春秋》改写成《春秋》,以褒贬是非善恶。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地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要了解孔子,《论语》是重要的资料,该书搜集了孔子与门人及当时人的一郭店楚简些对话,平易亲切,耐人寻味,反复诵读,加上自己的生命体验,甚有裨益。要研究孔子,光靠《论语》、《左传》、《史记》是不够的,《孔子家语》、大小戴《礼记》及汉代人编撰的一些书、出土简帛文献中都保留了不少七十子后学传述孔子思想的资料,应予以充分关注。孔子是世界着名的思想家,卓越的教育家,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者。他提出的仁学理论集三代思想之大成,开儒家思想之先河。他用极大的精力从事文化古籍的整理工作,对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过去讲先秦儒学,只是孔子-孟子-荀子,这太简单化了。我们最近读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都可以深化关于先秦儒学史的认识。
有这样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六经。六经是先秦儒学之根。六经以下才是孔子,孔子以下,是我们注意的第二个重点,即七十子。七十子的材料可以从文献中勾稽,也有出土文献的支撑,比如定县出土的《儒家者言》与《说苑》、《孔子家语》的内容有关,涉及七十子。七十子以下,各家派发展,最后才有孟、荀两大宗。孟子从心性学说的路子由内圣撑开到外王,荀子从社会学或制度化礼学的路子全面撑开了儒学。
六经的材料,最近出土简帛有不少,如帛书简书的《周易》、《诗经》(逸诗与孔子论诗)、《尚书》的材料等等。解释六经的材料,与七十子有关。简帛资料中有一些是解经的传、解、说等。儒家多派,绝不只有八派。
关于七十子,李零先生在《读书》2002年第4期发表了《重见七十子》一文。过去李启谦先生有《孔门弟子研究》,有孔子、孔子弟子资料汇编等。《论语》、《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仍然是基本材料。李学勤先生《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等几部近着都说到七十子问题。李耀仙先生《先秦儒学新论》也说到这些问题。大家可以参读这四位李先生的论着,我在本讲借鉴了他们的论着。
《论语·先进》说到孔门四科十哲:“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颜回(子渊)、闵损、冉耕、冉雍;宰予(子我)、端木赐;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卜商。四科十哲,我们都很熟悉。
这里没有提到有子、曾子、子张,这三位重要的弟子当时年轻,未及赶上孔子困厄于陈蔡之际。子游、子夏虽列在这个行列,从年龄上看,也不可能在周游列国之前,进入孔门。
颜渊、冉伯牛、宰予、子路等,先孔子而死,闵子骞不求闻达,不可能创立学派。关于颜渊、子夏、曾子、子思等,请见拙着《诸子学志》。
孔门早期弟子,年龄一般比孔子小三十岁以内,子贡是例外,小三十一岁。
这一批弟子中最有可能创立学派的有仲弓(小孔子二十九岁)、商瞿、漆雕开三人。孔门晚期弟子,一般小孔子四十岁以上,有曾子、有子、子夏、子游、子张等人。除有子外,这四位是四大领袖。“子夏、子游、子张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孟子·滕文公上》)这遭到曾子强烈反对,拥立有子的事没有成功。但《论语》只对有若、曾参称子,可见有子的影响很大,门生也多。
郭齐勇、吴根友:《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其中第二章郭着《儒家》,有专节谈孔门弟子与再传弟子。
公孙丑说:“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这是指子夏、子游、子张各有孔子的一部分长处,而冉牛、闵子、颜渊则具有圣人之全体德行的苗头。
近年上海博物馆公布的购藏之楚竹书,有很多《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中的人物,如颜回、仲弓、子路、子贡、子游、子夏、曾子、子羔、子思等人,有的甚至就是以他们的名字题篇。
郭店楚简、上博楚简都有与今大小戴《礼记》相同的篇章,如《武王践祚》、《内礼》,见于大戴礼,前者据大戴礼题篇,后者有自己的题篇,内容却相当于《大戴礼》中的《曾子立孝》。上博楚简还有《孔子闲居》和《缁衣》,见于小戴《礼记》,据礼记题篇。郭店楚简也有《缁衣》。
仲弓,这个名称与季路相似,仲、季是排行。子路姓仲名由字路行季,故称季路,后人尊为子路。仲弓,姓冉名雍字弓行仲,故称为仲弓,后人尊为子弓。
仲弓长于西周礼制,“雍也可使南面”。孔子“为国以礼”。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仲弓长于此道,孔子引春秋时人的话为喻。荀子之学是礼学,所以荀子把孔子与子弓连举并尊。
荀子所尊的子弓是不是臂子弓(《仲尼弟子列传》作子弘)?
臂子弓是商瞿的弟子,《汉书·儒林传》记为再传弟子,《易》学传人。荀子尚礼,于六艺主张“隆礼乐而杀诗书”(《荀子·儒效》),更主“学至乎礼而止”
(《荀子·劝学》),可能子弓是礼学大师,荀子这里指的可能是德行科的能继承孔子之道传于后世的大儒(李耀仙主此说)。
但很多学者认为荀子之师的子弓不可能是冉雍或子张,《荀子》的易学来自传《易》的臂子弓。《荀子》之《非相》引《易经》,《大略》引《易传》,《天论》本于《系辞》加以发挥。臂子弓是楚人。关于子弓(冉雍)的材料,我们还要再发掘。
商瞿(子木),鲁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弟子传》:“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孔子五十岁左右学《易》,并把《易》所言“性与天道”传授给门人。商瞿是孔门“可与言《易》”的门人,早期弟子,可能属文学科。他传《易》
学,代有传人,至汉不绝。《易传》可能是商瞿氏之儒一派。他未随孔子出游,早期都未随。
漆雕开,即漆雕启,名凭,字子修,鲁人或蔡人,小孔子二十一岁(一说十一岁)。《公冶长》篇记了一句:“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韩非子·显学》儒家八派中有漆雕氏之儒。他重儒行,强调“强”的一面,但不会是《显学》篇所说的如北宫黝那样的武夫。《显学》以“不色挠、不目逃”说“漆雕之议”,这恰是《孟子·公孙丑上》说“北宫黝之养勇”的话。他有着作传世,《汉志》有“《漆雕子》十三篇”。
曾子是孔门晚期弟子中的翘楚,在儒家孔门最早的分化中,不以有若似圣人。他有省察工夫,应属于德行一类。曾氏之儒应是儒家一个很大的派别。
曾子下开数个向度与学脉,他继承孔子的孝道思想,我们在定县八角廊竹简《儒家者言》看到类似孝经中的话,如:“肤受诸父母 曾子”,“何谓身体发肤弗敢毁伤 乐正子”,“毁伤父不子也,士不友也”,“尊荣无忧,子道如此可谓孝”……这是讲孝道、孝经的一派。还有讲省察工夫和忠恕之道的《大学》一派;还有由曾子开出的子思-孟子学一派,还有乐正子,乐正子春。子思氏之儒、乐正氏之儒都与他有关。
子夏。六经多子夏所传。后儒以子夏为传经之儒,汉儒宗子夏;以曾子为传道之儒,宋儒宗曾子。他是晚期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以文学见长。孔子曾勉励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又与夫子言诗,夫子许之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汉书·徐防传》:“《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史记索隐》:“子夏文学着于四科:序《诗》传《易》,又孔子以《春秋》属商,又传《礼》,着在《礼志》。”在传道方面,与曾子分庭抗礼,但的确是十分重要的人物。
孔子有多个面相,子夏也有多个面相。孔子死后,“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有很多长于言语、政事和文学者真正得志,参与列国社会政治改革。“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