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600000004

第4章 儒学概说(1)

自春秋末期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创立儒学,直至清代,儒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汉代以后的儒学,不仅仅局限于心性之学或者考据之学的范围,而是在社会政治事务、教育师道、经史博古、文章子集的各方面沿着先秦儒的博大范围扩张,渗透到全社会,适应并指引人们的生活。儒学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尚、教育宗旨以及私人修养之中,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是朝野多数人的信念信仰或所谓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因此,儒学的地位不是某人、某派的主观意向或情感所能确定的。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的主潮,是由儒学的基本精神、广博范围、历史发展客观地确立的,而不是什么人的一厢情愿。某些儒家文化的攻之者与辩之者,都把儒学简单化了,把儒学的范围缩小了,把中国社会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抽象化了。实际上,传统中国社会就是儒家型的社会,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和主流是儒家式的,传统中国人的主要性格也是儒家式的;反过来说,儒家或儒学在中国所起的作用或功能,类似于基督教、天主教之于西方,东正教之于俄国,印度教之于印度,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世界,都是族群文化自我认同的根基,伦理共识的核心。

儒学,今人亦称儒家或儒教。从学派、团体出发,称为“家”;从学问、学术出发,称为“学”;从信念、信仰出发,称为“教”。实际上,三者为一回事。三个称谓可以互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儒”?儒学发展的历史如何呢?

第一节原“儒”

从字源上说,“儒”字有两个义项,一为“柔”,一为“术士之称”。“柔”的意思并不是柔弱迂缓,而是“安”义、“和”义,即能安人、能服人,天地人相和谐。

《礼记·儒行》郑玄注云:“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孔颖达疏:

“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这是指儒家学问与儒家中人都主张谦虚和睦、宽裕待人,不恃强力、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汉书·司马相如传》注曰:“有道术者皆为儒。”“术士”或“有道术者”,是“儒”的原义。大约汉代以前孔子像的人称“术士”为“儒”。汉代扬雄说:“通天地人之谓儒。”这是指大儒、通儒。《后汉书·杜林传》

说,杜林“博洽多闻,时称通儒”。《风俗通》曰:

“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或者我们可以说,广义的“儒”泛指有学问道术者。如道家的庄子也被人称为“儒”(见《史记·孟荀列传》),又如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称(见《论语·雍也》)等等。

“儒”的后起义,或者说狭义的“儒”,作为专用名词的“儒”,则指儒家。

一般说来,“儒”乃通习六艺之士的通称。“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礼和乐是西周的等级秩序与生活方式,主要是社会生活规范,包含今天所谓宗教、政治、伦理、艺术、体育等内容。射、御相当于礼的节目。书、数则属于初级的技能。贵族大体上都必须通晓六艺。平民如果想到贵族家庭中去服务,也必须通习六艺或其中的一部分。早期的儒者属于“士”这个阶层。“士”原来多由贵族的庶孽子弟或比较低级的贵族子弟充任,后来渐渐落到平民社会里去。孔子就是将古代的贵族学传播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儒”大体上是保存、传授古代礼仪规范、典籍文化的教师。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保氏”指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保氏与师氏同,都是负责教育的官员,亦是教师。师儒即师保,保即以道安人者。《周礼·大司徒》:“四曰联师儒。”郑玄注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可见儒者原来是在上层社会掌教,后来是在民间设教授徒,有学识道术与技艺的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六艺之学。也就是说,儒与商周王朝中主管礼乐教化的官员有一定的关系,但后来文化下移,到民间去了或民间化了。

“六艺”,一般指礼、乐、射、御、书、数,又指“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庄子·天下》论及儒家曰:“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又曰:“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里,邹作陬,或作郰,指孔子的家乡陬邑。邹鲁之士指孔子与孔门弟子,尚未包括孟子。如指孔孟,则应曰“鲁邹”。搢绅,亦作缙绅、荐绅。搢,插;绅,束腰的大带。搢绅即插笏于绅。笏是记事记言的板子。古代做官的人,垂绅插笏,所以称士大夫为搢绅。上引《庄子·天下》之言的意思是:儒家君子按“仁爱”的原则施予民众、他人以恩惠,以相适宜的措施建立人事秩序,以礼仪规范约束行为,以音乐美感调和性情,总是表现出温润慈祥的状貌。邹鲁之地的士大夫多能通晓六经。《诗经》

是抒发心志的,《书经》是讲述政事的,《礼经》是告诫行为规范的,《乐经》是陶冶性情的,《易经》是分析阴阳变化的,《春秋经》是指示尊卑名分的。儒家与六经有着不解之缘。

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可知,刘歆《七略》对儒家的界定是:“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刘歆视诸子某家起源于某官,如儒家起源于司徒之官。据《周礼·地官》,司徒是主管教化的官。孔子以前,官师不分,政府某部门的官吏,即是与此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周王室衰微之后,政府各部门官吏失去了职位,流落民间,成为私学之师。从刘歆《七略》和《汉书·艺文志》可知,儒家以“六经”为思想资源,以“仁义”为思想主旨,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治国平天下的大本大源,以孔子为宗师。古代儒家圣贤,不仅坐而言,而且起而行,或者以事功垂诸百世,或者以言教传之千里。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汉书·艺文志》谈到儒家之外的八家,介绍了“此其所长也”之后,接着是批评或贬抑,唯独对于儒家最为推崇,许之以“于道最为高”。这多少代表了汉代人以儒学居诸子之上的思想。

《淮南子·要略》曰:“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淮南子·俶真》高诱注曰:“儒,孔子道也。”《淮南子·要略》重在肯定儒家对周代人文建制和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挥。

总之,儒的前身已不可考,儒家的正式形成当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时代。

儒家是继承上古时期的文化遗产与周公孔子之道,讲述六艺之学的学者和教师,活跃于民间社会,他们是社会良知的代表,以其社会理想、道德价值、人文精神鞭笞、批判现实的污浊黑暗,关心老百姓的生计、疾苦,以礼乐文明的精神滋养社会道德,纯洁人们的心灵。战国时,各国当政者都不接受儒学,视其为迂阔之学,各学派也对儒学持批判态度。儒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渗透于全社会的。

汉初,刘邦改变了打天下时对儒生的痛恨,开始亲和儒学。刘邦过鲁,“以太牢祠焉”(《史记·孔子世家》)。太牢指以牛、羊、猪三牲来祭祀,是最高等级的祭祀。刘邦原不好儒,曾羞辱儒士,把尿撒在儒帽中,然而他在战后经过鲁国去曲阜祭祀孔子,预示着统治者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化。当然,汉初六七十年间,即高、惠、文、景时期,主导思想为黄老之学,那是因为在战乱之后,民生凋敝,一定要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儒学地位上升。在承平时期,为了治天下,统治者的目光转向儒学。由于儒家善于继承传统文化、典章制度并顺应时代加以因革损益,平易合理,使朝野都能接受。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为了长治久安,要改用文治为主,管理上路,更多以温和的方式,用制度化的方式来治理社会。特别是,儒家所强调的近世许多学者争论儒之起源问题。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儒》认为“儒”有广狭之义和时代之别。

古儒为祝史卜巫一类术士,可以作法求雨。此广义的、包括一切方术之士的儒为“达名之儒”。

“儒”后来演变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等通晓六艺之儒,为“类名之儒”。学术范围更狭,略懂德行政教之儒,为“私名之儒”。胡适1934年作《说儒》,考证儒是殷民教士,被周征服之后仍在困难条件下从事治丧、相礼及其他宗教职业,如祈神、求雨、驱鬼、乐舞等等。冯友兰1935年发表《原儒墨》,不同意胡适的殷遗民之说,并综合王官说与职业说,认为儒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专家,西周末年贵族政治崩坏之后,在官的专家或有知识的贵族,散在民间,以教书相礼为生。“后来在儒之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天下,又有予昔之礼乐制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郭沫若1937年发表《借问胡适》一文(后改名为《驳(说儒)》),否定胡适“儒是殷民教士”的观点,认为秦汉以后称术士为儒,是儒名的滥用。“儒应当本来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们的专号。那在孔子以前已经是有的,但是春秋时代的历史的产物,是西周制度逐渐崩溃中所产生出来的成果。”徐中舒1975年发表《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认为甲骨中的“需”字即原始的“儒”字,像沐浴濡身之形。徐文据此认为儒为殷商时代为人相礼、祭祖事神的人,是一种职业。他们在办事前要斋戒沐浴,以示敬诚。但徐中舒所据甲骨片为孤证。另请参见陈来:《说说儒》,《原道》第2辑,团结出版社1995年4月;赵吉惠:《现代学者关于“儒”的考释与定位》,《孔子研究》1995年9月第3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于是就有了陆贾的《新语》。这一段话很能代表汉初知识人的认识,他们促使当政者实现由乱而治,由马上到马下的转化。陆生仍是儒学特别是孟子学的传统,甚至语言都与孟子相似与相同。

仁、义、忠、恕之道及其内在的价值使社会秩序得以维系,即所谓“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民生问题与外族入侵的问题,是汉代政府及以后历朝历代政府特别要认真对待的两件大事。使四夷信服,当然要文武交济,但以怀柔为主,以德服人,民族和亲。所以,在先秦诸子各家学说中,唯有儒学被大汉帝国最终选定为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尔后直至清代莫不如此。

汉代的中央政府,特别是东汉及以后的中央政府,实际是文治政府,彼时的文官制度已相当发达,为彼时全人类、全世界所仅有。参与政治甚至参与最高政治的,都是接受过儒学教育(它基本上是一种人文教育)而又来自民间下层的知识人。汉武帝以后,儒家典籍被尊为经,而治儒业、通经术者都成为政府重要官员。“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

同类推荐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老子不生气

    老子不生气

    养正气的儒家历来受到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仰慕;不生气的老子则素来深受民间百姓的追捧。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气”的理论,但老子所谈的主要是两个方面:做人心态和从政心态,它们无不指向不生气的心态修炼。做人要无为,从政要无为;做人要自然,从政也要自然。做官的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官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政治文化。经商的亦要做到不生气,尤其是在消费者面前不能生气。今天的商场要倡导一种不生气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具体地说,老子指出了两种健康的心态,一是无为心态,一是利人心态。无为是不刻意为己,利人是无己心态的升华。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热门推荐
  • 修真高人在校园

    修真高人在校园

    平凡小子林锡,不小心惹上校园恶少,却意外得到奇遇走向修仙路,尽请的待“爱我你会火”更新,您的每一次阅读,投票,收藏都是我最大的动力
  • 画仙缘

    画仙缘

    泼墨成兵,天下我行。刘仁礼出身平凡,偶然一次机会得到一本禁书,书中一张女子画像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残酷的世界,羞涩的感情,一切都如丝线般缠绕在他的身上,直到某一天,修罗业火焚去那些回忆,天雷炼体洗掉凡尘之心,他的道,他们的路,才会慢慢变得清晰。
  • 魔戒龙

    魔戒龙

    在最原始的世界,混沌之初始,当时在遥远的大海之上还漂浮着五个岛屿,分别生活着五个互不相容的魔法种族——金、木、水、火、土,五个族群之间战争不断,严重影响了新世界的诞生。最终五个族群的劣行触怒了神域,天主耶和华命蝴蝶天使下凡,将宇宙生生地分为六个部分,并祭出神域的五枚魔戒,将五个岛屿分别封在五个平行宇宙中,且消除其记忆。无魔法人族继续留在主宇宙。魔戒散落世间,无人知晓其去向。
  • 网游之神魔之始

    网游之神魔之始

    好吧我承认第一次写书他是别人眼中的富三代,却鲜有人知他6岁习武8岁因天资不凡拜入华夏守护神门下,12岁入伍,18岁在长辈的干预下退伍,且看他如何纵横游戏,驰骋花丛
  • 异能之傲世战神

    异能之傲世战神

    太古蓝血人楚啸,天生四异能觉醒,遭天谴,被族长以秘法封印。背负太古一族荣耀,重登大陆,势要铲除魔神。
  • 电磁铁

    电磁铁

    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一个稳定又混乱的世界一场正常又失常的战争一段有分又有合的日子一阵隐约又刺痛的绝望一种清晰又遥远的希望还有,一个说也说不清的未来风花雪月,镜中云烟,回望是潮起潮落落光旋影,虚里雾幻,奈何为云浮云湮
  • 绝世倾城:亡国公主御天下

    绝世倾城:亡国公主御天下

    她通敌叛国只为他明媒正娶的戏言,却最终落得了一个毒酒赐死的下场。再度睁眼,她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她……二十一世纪的优秀特工转手被赠与他人做妾,她冷冷一笑,誓要一雪前耻。身处极度危险的不义境地,她将掀起怎样的大浪?一双睿智的眼,又将如何绽出万丈光芒?且看她如何叱咤风云,将欺她辱她之人尽数踩在脚底!传闻西月将军是个怪人,青面獠牙,不近女色……某女捂着裤裆一蹦三尺高,盯着枕边老妖怪的一张帅脸,欲哭无泪的表示这一切都是套路。
  • 悲伤过后的彩虹

    悲伤过后的彩虹

    月光的光线照满着大地,窗外的景色显得格外悲伤,月亮的余光照在一间大房子里,里面有一个帅气的男孩,金色的长头发下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但是满是忧伤的表情。但尽管是这样,也遮盖不掉他的高贵。他抚摸着一本相本里的漂亮女孩还一声声伤感的叫着:“叶童…。”他静静地抬头望着乌黑孤独的天空想着与她点点滴滴的往事………。
  • 首席暖妻蜜爱

    首席暖妻蜜爱

    曲颖夕抱着怀里的礼服,欢天喜地地赶往他们的婚房,再过个几天就是他们结婚的日子了,她特意提前辞了职,就为了给他一个惊喜,谁知打开房门看到的是她最好的朋友与未婚夫甜蜜地躺在一起的场景,她的脑袋由如五雷轰顶般地炸开了,瞪大了一双不可罢信的双眼,咬紧牙关,愤恨地甩门而出……他楚殇,冷酷霸道的雄达集团董事长,开车回家的路上无意撞到了这个突然疯了般跑出来的女人,脑筋搭错的他,把她带回了家,结果换来的是她的死乞白赖的赖在家中不走了,扬言可以为他做牛做马。很好!现在的他唯一缺的只是一个小妻子罢了,就让她上岗吧,谁让她信誓旦旦来着……
  • 孤单雪精灵

    孤单雪精灵

    如果未来可以预知并更改,那么她是否就可以躲过她的宿命?那么很多人很多事情,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呢?可即使她强大如厮,但面对很多事情,她发现,原来她什么都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