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100000019

第19章 一九九六(3)

九中另一位人物张,不爱抛头露面,言谈也很平实,据说该组织有影响的文章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我们逐渐和他更谈得来。他似乎不乐于去做组织方面的工作,而更喜欢把时间花在书本上。下乡三年之后,他调回成都,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当工人。他告诉我,他每天就带几本英文书去上班,活不多,拼命看书。到1977年时,他未经大学,直接考上北大英国文学系研究生,除了被导师杨周翰器重外,还深得朱光潜和钱锺书喜爱。我1987年圣诞节时去哈佛大学,见过他几次,那时他在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念博士学位,但已经替系里指导硕士生,并用英语出版了学术专着。张现在美国任教,但我常在《读书》等杂志上见到他的文章。我很喜欢他写的东西,不在于知识的渊博,而在于他对中国现实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稳健的把握,与那些学了点后现代主义理论就想拿到中国来鼓噪的人大不相同。我想,这肯定和他青年时代的历练有关。

我们的第三条道路到底没有走通。在运动中,我最大的体会是,理智的声音是极微弱无力的,再高明的思想家、再深刻的理论家,也敌不过不负责任、巧舌如簧的蛊惑者。

四、与老知青的交流

大约在1968年秋,我和我的同伴们结识了一伙老知青。他们有五六个人,聪明、认真,才华横溢,1965年中学毕业后,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不能继续升学。与我们这些学生相比,他们显得更有社会经验,更有生活情趣,思想更成熟老练。“文革”中,他们曾设立联络总站,到全国各省做社会调查,他们对党内斗争的历史和复杂性比我们清楚,对民间疾苦了如指掌。我们当时爱读的书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而他们的兴趣已经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毛泽东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笔记。我们都很熟悉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当他舍弃哲学去啃枯燥的经济学时,这标志了他思想的一个飞跃。当我们这批学生仍停留于政治的思考时,他们已经关注社会和经济问题,两相比较,高下立见。

1966年前下乡的老知青是运动中最活跃的力量,他们下乡前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农村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上当受骗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被社会遗弃。许多人破罐子破摔,武斗中十分亡命。有些人在做痛苦的思考,既想解释中国的问题,也想解释自己的命运。其中很多人在信念之舟即将倾覆时,把“文革”当成救生筏,赋予它一厢情愿的美好解释。和我们这些学生相比,他们更乐于接受南斯拉夫理论家德热拉斯的《新阶级》以及湖南中学生杨曦光的某些观点,认为“文革”是一场社会大变动,要造成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另一点差别是,他们更为重视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认为这段指示是毛主席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据他们分析,毛厌恶现代化工业制度下的分工,憧憬每个人能在精神上、身体上全面发展。在马克思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可以一会儿做工,一会儿打猎,一会儿钓鱼,而毛主席把这个乌托邦具体化了,指示人们要把工农兵学商各项职业集于一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革”的根本目的是克服异化,造就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人。

当时,我们这些中学生都相信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的理论,我们的知青朋友抑制不住他们对这种肤浅理解的轻蔑,对领袖人物的思想动机和政策不太感兴趣,更愿意考究现存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力等问题。对于他们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我始而眩晕,继而清醒。双方争得昏天黑地,吵得一塌糊涂,谁也说服不了谁。

谈话并不局限于政治,性爱也是一个经常引起热烈争论的题目。大家认真和一丝不苟到了这种地步:要每人都传看完毕托尔斯泰的《克莱采·朔拿大》之后由此书谈起。当然,没有人能分享托翁的宗教情绪和禁欲主义倾向——虽然有几分像他把情爱看得过分高尚和神秘。问题很快就归结成这样:什么是爱情的本质?人为什么需要异性的性爱?知青陈提出了颇为高深和玄妙的观点,他说,上帝造人时,男女本为一体,后来不知为什么分开了,为了求得生命的完满,每个二分之一都在寻找另外那二分之一,只有用这个观点才能解释为什么爱情可遇而不可求。我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我说,爱情是个体自我与人类整体之间的桥梁。个人总想突破一己之局限,与全人类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但在现世中,这很难做到,每个爱人类的人往往只能守住抽象的原则。人不能满足于这一点,他或她希望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值得为自己所爱,爱人是个人对人类倾注爱心的寄托和偶像。

上面这类说法似乎过分哲理,未触到爱情勾魂摄魄的本质。于是问题变得十分具体:你能爱的、你所憧憬的异性具有什么气质?这时人们似乎一致认为,性格美最重要,爱情必须在异性间发生而又不等于情欲,原因在于人们追求的不是性格的同一,而是互补与契合,这只能在异性身上得到。探讨这一点不能再做哲理性阐发,于是大家罗列了一系列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对之进行分析和坦白自己的偏爱。看得出来,绝大多数男性喜爱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或罗曼·罗兰笔下的安多纳德,但有人偏要说自己所心仪的人是司汤达笔下的德·拉·木尔小姐或梅里美笔下的嘉尔曼·高龙巴。比如还是那位陈,当问他“你喜欢的女性的气质是什么”时他回答:“委婉而虔诚。”但他仍宣称他心中的形象是德·拉·木尔小姐。

在许多次讨论中,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回到一个老话题上:多余的人。我们对普希金、莱蒙托夫,尤其是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多余的人的形象深有所动。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气质中,都多少透出了一些多余的人的影子。我们对生活悲观,对前途感到渺茫。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每个人都在痛苦地思索,但是没有答案。“文革”后期,生活惊人地贫乏、刻板,现实极为丑恶,但我们不能反抗现实,不是没有勇气,而是由于以前所受的教育。我们已经开始谴责甚至诅咒现实,但仍然以为历史虽然冷酷无情,但它在前进。我们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不是历史有错,而是我们运气不好,生不逢时,就像赫尔岑在论述俄罗斯文学中多余的人形象时说:他们既错过了朝阳,又不能分享晚霞余晖的美。

往事并非如烟,记忆不像地壳中岩层那样堆积。在我后来的精神意象中,有牛津教堂悠扬的钟声,有剑桥罗素和摩尔散步并产生哲学灵感的三一巷,有波士顿静谧而引人遐思的查尔斯河,但四分之一世纪前一代人思想中的苦难和美,却是最难以忘怀的。

原载《天涯》1996年第5期

社会转型和人文精神:两方面问题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人文精神大讨论反映了知识分子面临社会转型时的精神困惑,问题不能给出简单的回答,是因为在同一种形势下,当社会向一个方向前进时,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自90年代起,形势和80年代有所不同,以前大多数人都盼望和欢迎改革开放政策,很有一种“咸与维新”的气氛,但只有乌托邦理想是不够的,改革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也要调整改变各方面的地位和利益。这么大的历史变革,不可能不付代价,尽管相比而言,我国改革的步子迈得比较稳。在改革深入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感到自己的地位下降,同时看到自己一向钟爱的价值,比如知识、艺术、道德在经济活动面前显得失色和无力,他们发出追寻人文精神的呼吁,既反映了自己的失落心态,也表述对于社会责任的承当。

这种困惑和忧虑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从大的方面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种进步,因此这个过程必然会带来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进步。当然,人的自主精神、主动精神增强了,权利和责任意识明确了,但从历史上看,经济、社会的进步确实可能在一个时期产生文化、道德方面的问题。早在两个半世纪之前,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就提出,科学的进步未见得有利于敦风化俗。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小说系列中,就对资本主义初期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现象作了刻画和揭露。尽管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一种历史进步,但有才能、有责任心的作家总是去揭露这个进步过程中的问题,而没有人在作品中歌颂。

另一方面,我们中不少人经历过五六十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免不了对旧的东西、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东西有所留恋,对“左”的方针政策认识、批判不够,甚至还很欣赏,想坚持。他们对社会转型期的一切事物格格不入,以为部分群众和知识分子的困惑、犹豫是一种“人心所向”,他们力图退回到自己熟悉的旧体制中去。

“左”的旧思想、旧习惯、旧眼光是社会转型期的大问题、大障碍,对之保持警惕是十分必要的,是头脑清醒的表现。如果认为当前文化领域的主要问题是所谓“俗文化”或“市民文化”,认为社会问题的根源产生于商品经济,那是错误的。但是,不能把对于现实的困惑和疑问完全归结为“左”的倾向的表现,或断定它们有利于“左倾”复旧,不利于改革开放。

应该看到,在促进社会转型这个大方向的同时,有很多问题值得注意。比如,在经济转轨既已启动又未完成时期,确实给权钱交易提供了不少机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许多人并不是靠诚实和勤奋的劳动致富,社会上贫富悬殊越来越引人注目,国有资产流失令人触目惊心。总之,我们不能只重视效率、速度、社会财富总量,还要充分重视分配的公正、竞争的公平。

有些人很难摆脱中国传统思想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识,他们竭尽全力抨击转型期的弊端,似乎高举了社会公正的大旗,但因为他们未能意识到社会转型的历史必然性,甚至想抗拒它,因此在“为民请命”的姿态中包藏了走回头路的动机。对这种情况很难作出准确的识别,这需要我们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精彩描述:“它有时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评论刺中资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为了拉拢人民,贵族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做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哪一方面都缺少不得。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二是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中坚持社会公正,坚持人文理想、价值。

同类推荐
  • 我的名字叫王村

    我的名字叫王村

    在一个线性时间的来龙去脉中,范小青以中庸的力度打开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现实。极简的故事主题:我丢失了弟弟,我又去寻找弟弟。故事叙述中,患有智障的弟弟恰如龙卷风,把所有人物都裹挟了进去。丰富庞杂的情节,循环往复的纠结,谵妄无休的盘诘,把故事的迷径写得海咸河淡,温度适中。独到的以萤火之光起笔,以一片废墟灰烬收山,显示出作家卓越丰稔的艺术功力。
  • 花吹雪

    花吹雪

    回想起来,我可能是一个受古书旧书浸太深太重的文人,我更喜欢中国传统文人那种疏朗和纤婉的情调,那种芭蕉绿竹的情调,那种古琴古萧的情调,那种唐风宋雨的情调。
  • 地火

    地火

    本书故事情结波澜跌宕,险象环生,壮怀激烈,字里行间催人泪下,歌颂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公安干警、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的精神风貌,是时代的一个缩影。
  • 相对无语是清欢

    相对无语是清欢

    “作为作家和教育名家的彭辉以书为伴,孜孜不倦,浇灌了他的心灵之花;丰富阅历,行走山水,孕育了他的文人情怀;重情重义,坦荡处事,成就了他的诗意栖居。漫漫人生路上,他幸福地行走着,行走于浩瀚书卷,行走于湖畔山巅;行走于学生目光的河流中,那目光中流淌着信任和期盼;行走于今生无悔的爱情中,那内心里有两不相厌的敬亭山;行走于自我心灵的麦田,那心灵从不会干涸与狭隘。”本书以清新流畅的文笔记述了两位老人相对静坐的生活小事,面对这一平凡的人与事,我们难免会被那种最细腻的感觉所打动,其间也蕴涵着人生大智慧,可谓是平淡而隽永,让人反复地去品味,具有感人的力量。
  • 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

    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

    本书吸取了当今文学制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卓有成效地将其运用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研究会”的考察中,分别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社团组织制度”、“文学研究会的职业作家创作制度”、 “文学研究会的编辑体制与传播制度”、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论争与批评制度”等几方面对“文学研究会”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探讨,为文学社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些为传统文本研究、作家研究、审美研究所忽视的材料,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对拓宽与加深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具有启示意义。
热门推荐
  • tfboys遇上黑道公主

    tfboys遇上黑道公主

    她,做错事了有王俊凯给她背黑锅,她,被打了有千玺帮她打回去,她,受伤了有王源帮她包扎。这本小说tfboys不是明星,当她们遇上了黑道的公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她是会选择青梅竹马的他,还是和她欢喜冤家的他或者是暖心的他。
  • 神通天则

    神通天则

    新纪元306年,元月5日23,超学者凯勒明斯无意间触发了禁法,在大陆上召唤出现了其他位面的具有自主侵略意识的生物,名为,煞,煞在环境优良的情况下迅速壮大,开始了解并侵略人类,人类进入千年之久黑暗年代,为了反抗并且消灭煞,人类竭力建立了五大圣堂,将人类中的修炼者划分为五个部分,借此来反抗煞的侵略,千百年之后,一位少年,为了一个誓约,身为拥有契约者体质的绝世天才,却毅然决然的迈进了学者的行列,故事,就此展开。
  • 不良少女误闯美男团

    不良少女误闯美男团

    她可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不良少女,从小坏事干尽,吵架、斗殴没有一样是她干不出来的,是老师眼中钉,是学生眼里的坏丫头,没有人喜欢她,就连父亲也唾弃她,视她为没教养的野孩子……没人懂她心结,只有她那不离身的布偶小熊才懂,然而她却不偏不倚误闯上黑帮美男团,少女心再次悸动,不巧命犯桃花。“你给我站住,撒野完了还想跑?”泠夜熙一手扯过楚沫沫的身子,将她死死按在墙上,眼眸闪出一道利光,她轻笑,拉住少年的领带,逼近他,调戏的说到,“凑姐这么近干嘛?你就不怕姐吃你豆腐?”说着便献上自己的吻。却被他另一只手捂着嘴,“是想死还是不想活?臭丫头今天我就让你知道什么叫犯贱!”……
  • 三国雇佣兵

    三国雇佣兵

    三国娱乐公司,华夏国内唯一一家暗地里做着雇佣兵这个行当的企业。老板曹草乃是传说中一名道士,驾起了沟通阴阳两界的桥梁,从地藏王手里购买了五百名三国猛将谋士的灵魂作为公司员工的背后灵。吕梦,名牌大学毕业学生,因不知此家公司底细前来应聘,冲着高额‘工资’签下了一份长达百年的卖身劳务合同,谁想上班第一天就被分到属于他的背后灵,吕布!此后便开始了他的雇佣兵生涯……历史上的冲撞,现代战争的激情,冷兵器与热武器并存!
  • 无敌修仙

    无敌修仙

    求仙之路,漫漫长远,谁能走上巅峰,镇压群雄,无敌于世间。我不想成仙,但是为了保护我爱的人,干掉威胁世界和平的暴力分子,我不得不开始修炼,走上修炼成仙之路!这都是你们这些蠢材逼我的,没有办法,我只能苦苦修炼,修成无上正果,将你们一一镇压!武道巅峰,谁与我争锋!
  • 圣罪传说

    圣罪传说

    我出生在一座并不繁华的小镇里,像个普通人。家人也总是乐呵呵的,当然除了记忆中的某次。那天,他们全都穿着漆黑如墨的衣袍,脸上挂着冷若冰霜的表情。据说我们并不是起源于这个星球,但我仍旧很喜欢这里。这里有一种科技叫导力,有一种元素可以释放魔法,有一座学院叫苍伦,而我却隐隐觉得我不属于这里。每当夜晚在屋顶,看着河对岸钢之都高耸入云的建筑群和交错辉映的霓虹时,我总是会响起雪莉·冰竹·蓝碛女士的一句话:暗夜虽至,璀璨未离。天气渐冷,我还是钻回自己的小窝里去好了。今晚的夜似乎格外漫长,难道是因为多了些观众吗?
  • 老婆大人,求放过

    老婆大人,求放过

    他,是商界的天才;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他的不平凡与她的平凡注定了他们的情路坎坷,她,为了他离开了这个与之相遇的地方,而他却因家族的胁迫而与一个陌生女人订婚。他与她最后的结局到底会如何?
  • 侣行

    侣行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对情侣,像张昕宇和梁红这样“侣行”过。“5.12”汶川地震,张昕宇自己组队去现场救援,灾难现场的震撼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开始用行动去触摸生命的价值与真意。他们制定了庞大的环球极限侣行计划:海盗乱邦索马里、世界寒极奥伊米亚康、核泄漏鬼城切尔诺贝利、天堂之门地狱之眼马鲁姆火山……如有可能,他们打算把火星也列入计划。他们曾在零下72℃的极寒之地穿越600公里无人区;他们曾在索马里首都差点被自己的安保队长劫持;他们曾在切尔诺贝利亲密接触被“石棺”封存的4号反应堆;他们曾在太平洋马鲁姆活火山内见识熔岩湖的炽烈与浩瀚……
  • 我的抗战2

    我的抗战2

    如果《我的抗战I》是前哨、序曲那么《我的抗战Ⅱ 》就是更艰苦卓绝的战争史实、更加残酷而警醒的历史记忆口述者身份更广泛增加了更多平明受害者口述,并且增加了侵华日本士兵的口述,从他们的视角,讲述战争的惨烈、悲壮和残酷,更全面地反思战争。内容描述更深入深入细化《我的抗战I》中涉及的部分战役,完整呈现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亲身经历731部队的幸存者为你讲述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
  • 一吻情深

    一吻情深

    一年前,酒吧的偶遇,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却不知道这都是他的一切阴谋。一年后,在一次次的意外之下,她成为了他的戏子,挣不脱,逃不掉,甚至人都给了他。他宠她、爱她,她想要的,林先生都能给他,唯独她最想要的,他却始终没有奢侈。百般痛苦之下,她苦苦哀求说:“林先生,放过我!”然而他说:“演完戏,就好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