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9800000004

第4章 一九八七(2)

“我-它”关系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人类的许多成就都必须通过对世界持“我-它”态度才能取得。可是在“我-它”关系中,“我”的兴趣只在于从“它”那里获取什么东西,利用“它”来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在于把“它”作为人格来对待,来发生相互的关联。显然,如果这种关系或态度扩及人与人之间,那是十分可怕的。事实上,我们在多数场合下有意无意地采取的,正是这么一种态度,而且布伯认为,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我-它”关系正一步步吞噬着“我-你”关系的地盘。与此相对照的是,当我们把一个人作为“你”来对待,也就不把他视为一个物或一个客体了,“当我面对一个人,把他作为我的你,并对他讲说原初词我-你,这时他就绝不是物中之一物,也不是由物所构成的了。”(参见陈维纲译本第23页)这种真正的符合人性的关系,本来就只出现在少数场合,“转瞬即逝”,由于“我-它”关系的侵蚀,就益发可贵,愈加需要了。

把人作为物来对待,对人采取“我-它”态度,不仅仅贬低了别人,同时也付出了自己的人性作为代价。因为只有通过真正的符合人性的关系,即“我-你”关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例如,一个主人把奴仆作为物,作为“它”来对待,随着奴仆所受的非人待遇而来的,就是主人自己的非人化。所以林肯说:“我不要做奴隶,也不要做奴隶主!”所以布伯说:“人离它无法生存,但谁若仅仅同它生活,谁就不是人。”(参见陈译本第51页)布伯的这些思想看似抽象,其实揭示了人类生活中一个根本性的实际问题。

由于“我-你”关系涉及人的整个存在,它要求人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对别人的全部存在作出回应,如果我们同人建立了“我-你”关系,那就不可能去仇恨人。像“文化大革命”或法西斯战争宣传那样把“敌人”抽象化(例如“黑五类”)、非人化(例如“牛鬼蛇神”),从而煽起仇恨狂的现象,就是利用了人会对作为“它”的抽象对象冷酷无情,而不会对作为“你”的具体完整的对等相关者冷酷无情的心理。

读者很容易以为,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只能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然而布伯认为,人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物之间也可以有这种关系。人观察一棵树或一片树林,可以估算其木材数量,只关心利用之或出售之以获利。这当然是“我-它”关系。但这并非人与树或树林发生关系的唯一方式。人也可以悠然仰卧于树木的浓阴之下,凝神观照,心旷神怡,甚至“物我合一”……这一切都表明人与树进入了“我-你”关系。类似的情况更为经常地出现在人与动物之间。布伯在《我与你》中关于人与猫建立“我-你”关系的瞬间的那段精彩描写,即为一例。

这种思想并非哲学家脱离实际的奇思妙想,而自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的生态学警告人们:把自然视为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的时代已经结束,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东西,人只有把自己置于与自然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才有希望避免生态灾难。换言之,人必须同自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仅仅考虑人的生存,就会毁掉人的生存。布伯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合。他早在六十多年以前,就号召人不仅仅在社会关系方面摆脱“我-它”关系的统治(参见陈译本第65-70页),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摆脱“我-它”关系的束缚。他不但在那通向“非人”与“毁灭”的路口亮起了红灯,而且在那通向“真正的人”与“生存”的路口挂起了指路标。

当然,布伯的这些思想都有着深厚的宗教根基。在宗教思想方面,布伯认为人与上帝也可以有“我-你”和“我-它”两种关系。很多人把上帝视为一种抽象,可以论述,可以用理性论证加以证明,可以像对一个客体那样加以考察和讨论,这当中包括不少哲学家和神学家。布伯认为,这些人是用“我-它”方式来对待上帝,把上帝当成一个可以运用理性来解决的问题,这就把上帝当成了一个对象、一个物、一个“它”。在“我-它”关系中,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一个人,同样绝不可能认识上帝。同上帝的唯一适当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性关系,是“我-你”关系中最内在强烈的关系。我们对待上帝,不仅要将其作为“你”,而且要作为“永恒的你”。

但是人们会问:在哪里才能找到这么一种与上帝的关系呢?

布伯的回答是,上帝即“永恒的你”,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永远在当下存在的。上帝呈现在每一个真正的“我-你”关系中,而每一个真正的“我-你”关系也促使人去追求同那“永恒的你”的“我-你”关系。上帝不像鲁道夫·奥托(RudolfOtto)所说的那样是“全然相异者”,上帝是“全然现存者”。同上帝的适当关系,不在于为其存在和属性进行论证和辩论,而是以祈祷和牺牲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人们谈论上帝时所用的流传最广的类比,是把上帝比作人。这种谈论上帝的方式,就是在承认这个类比不能穷尽上帝性质的同时,努力去把握上帝作为“永恒的你”的意义。

乍看之下,布伯的宗教思想颇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是稍加体会,就会发现他恰恰是神秘主义和消极出世思想的激烈反对者。他不但用相当篇幅深刻地批判了神秘主义和出世思想,而且反复说明:充分介入世俗生活并使之神圣化之日,就是同“永恒的你”相见之时。“倘若你穷究万物及限在之生命,则你趋近无底深渊;倘若你无视万物及限在之生命,则你面对无限空虚;而倘若你圣化生命,则你与无限生机之上帝相遇。”(引自陈译本第102页)使生活神圣化意味着摆脱一味利用的关系,即“我-它”关系,“非本真关系”,而同世上的一切建立“我-你”关系,即“本真关系”。“生活不能被分成两半,一半是同上帝的本真关系,另一半是同世界的非本真的我-它关系——你不能一面虔诚地向上帝祈祷,一面又汲汲于私利。人若把世界视为谋利的手段,则他也会把上帝视为谋利的手段。如果一个人(不是指“无神论者”)对那无名者(按指上帝。——笔者)说话,乃是出于暗夜里顶楼小窗中的渴求,那么他就是一个不信神的人。”(参看陈译本第132页)撇开这里的宗教思想不论,其中表现的人生态度显然是积极而高尚的,而且也是对那些“信神”或不信神的唯利是图者的深刻批判。在谈到同“永恒的你”相遇而获得的“充实的现在”,即所谓“启示”给予人生的意义时,布伯写道:“这种意义,不是来生的意义,而是我们的此生的意义,不是彼岸世界的意义,而是我们的此世的意义,它要在此生之中,在与此世的关系之中得到证实。”(参见陈译本第135页)布伯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的思想家,但他的思想是超越宗教和宗教界限的。

下面这段话既反映了他的这一特点,也表明了他的人生观的入世性质和积极性质,还可以视为《我与你》一书的一个总结: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件事物都在等待着你去圣化;每一件事物都在等待着在相见中被你发现,在相见中被你实现……用你的全部存在去同世界相会吧,这样,你也将与上帝相会。(《无声的问题》,载于《在转折点上》,纽约,1952年版,第44页。转引自利文斯顿着《现代基督教思想》,第353页)最后我想顺便谈谈对《我与你》“后记”的最后一段话的理解。陈译本中这段话是:“我们不能证明上帝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存在,正如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如果谁敢于讨论此问题,他必须提出证据,并让对话者也拿出证据,现时的或将来的证据。”这段译文给人的印象是:在提出证据之前,人们不该讨论上帝与人的相互关系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与这段话前边的一段话、与全书表达的思想都有矛盾。

相比之下,沃·考夫曼(WalterKaufmann)的英译文(CharlesScribnersSons,1970)似乎与全书的精神和布伯的一贯思想更为切合,意思也与前文相衔接。这段英译文可以译为:“上帝与人的相互关系之存在,犹如上帝之存在一样,是无法论证的。但任何人仍然敢于谈及这种相互关系,这就是在为之作见证,也是在请求他的听众为之作见证——现在或未来的见证。”(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论证”指理智的推理,“见证”指人生的体验)我认为陈君的译文精炼凝重,典雅传神,笔者不谙德文,本不应对据德文原版翻译的译文置喙,之所以敢于提出这句话来商讨,实在是因为它不唯是引人注目的全书结语,而且我觉得也是一句含义丰富的典型表述,对于理解《我与你》的思想比较重要,因而值得我们再三体味、探讨。

现代人多爱读短文,读薄书,我亦如此。我以前读过不少介绍布伯的文字,“我与你”三字如雷贯耳,但始终没有机会得睹全书,这次托陈君之福,得以竟读。

掩卷之余,倍感此书似薄不薄,斯文似短非短,非再三咀嚼玩味不可。惜乎自己常陷于“我-它”纠结,无暇常与早已作古的布伯作“我-你”之会,只好一边慨叹“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边以“慎思笃行”的中国古训聊以自慰了!

原载《读书》1987年第9期

后收入《有心无题》,三联书店1997年版

同类推荐
  • 网络上行走的影子

    网络上行走的影子

    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网络上行走的影子
  • 大家评大家

    大家评大家

    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散文名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老舍、丰子恺、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郭沫若、茅盾、曹聚仁、钱玄同、郑振铎、施蛰存、聂绀弩、邵洵美、林徽因、俞平伯……他们的文学成就,如一座座高峰令后人仰止。本套丛书汇集了这些名家的散文经典,从他们优美而富于深意的文字中,我们将体会大家的情怀,品读他们生活的那个民国时代。
  • 无桨自帆

    无桨自帆

    常言道“世事难料”,渐趋式微的古体诗词,近一时期却大有风行当道之势。且不论老一辈众多爱好者,单就网络上的中青年,越来越多的群体涌入诗词天地,便是中华古典诗词这一国之“雅器”极具顽强生命力的明证。同时,令人感佩的是,诗词创作者与古代士大夫作诗心态几乎无异,往往劳者自歌,非以文章谋稻粱,吟诗填词只为余暇之雅兴。故诗人或抒发情感,或关乎民生,盖出于知识分子自觉良知与社会责任也。
  • 诗经全鉴

    诗经全鉴

    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的名字就叫《诗经》。《诗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绽放于世界文学舞台的艺术奇葩。各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从《诗经》中汲取营养,并渗透在他们自己的作品当中。《诗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拥有如此令人着魔的魅力?阅读本书,你将找到答案。
  • 海外游记

    海外游记

    每个出境旅游的国人,都是热爱生话的世界公民。一起去领略异域风情,饱览五洲形胜吧:踏上戈兰高地,走进奥斯威辛;瞻仰吴哥的微笑,触摸哭墙的神经;登临狮子岩的天上宫阙,俯瞰珍珠港的水下沉艇;回望世贸中心废墟,重温加德满都圣境;观赏山洞里的弗拉明戈,聆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体验马尔代夫的绿色浪漫,寻访佩特拉的玫瑰红古城;礼赞爱琴海上的人间天堂,惊叹卡久拉霍的性爱庙群……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有了共天下之乐而乐的多彩旅程,方不枉今世今生!退休以后干什么?带着老伴去看世界。
热门推荐
  • 圣古拉之域

    圣古拉之域

    21世纪,几名少年穿越到圣古拉之域,因为天赋奇特,所以最终一统圣古拉之域。
  • 雪舞相思

    雪舞相思

    她,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自小因一部电视剧《秦始皇与阿房女》而结下“痴秦情结”,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来到西安旅游,哪知西安之行阴错阳差的变成了千年大秦之旅,她怀着对嬴政不变的痴情如愿以偿的穿越到了秦朝,还因此得到了嬴政挚爱的阿房的容貌。然而上天似乎并不眷顾这个穿越时空的痴秦女子,她来秦朝之时已是嬴政生命里的最后一年,面对一个真实的嬴政,面对史上的千古一帝,面对史官笔下的“暴君”,她能否改变历史?她的痴情能否依旧?她的爱怜能否依然?
  • 美女总裁的民工男友

    美女总裁的民工男友

    下山少年,无忧无虑,年方十八,婚约在身。不得不往,前往都市,准备迎娶,豪门女裁。上了火车,遇到美女,暗生情愫,命犯桃花。到了都市,女裁考验,小姨子回,两女一夫……全程热血打脸。
  • 中国商界领袖语录

    中国商界领袖语录

    本书记述了30位中国顶级商业精英的成功历程还有每位在发展中各尽自己的能力所做出的优异成绩。是年轻人学习的励志读物。
  • 潇洒小姐撞上冰山

    潇洒小姐撞上冰山

    上天生我意如何,不能报国平天下,谁执我手拌终身?被人遗弃又如何?被人嫌弃又如何?她依旧要潇洒的活下去!她是天才少女杨萧萧,本以为考进名校,便可以安度余生,不料天意弄人,让她撞上了冷酷校草上官夜,一次意外,让她卷入一场又一场的豪门恩怨。是命中注定,还是造化弄人,而我只愿执尔之手到白头。
  • 神将乱天

    神将乱天

    熟读三国的孙心远无意之间,穿越到了三国。战天下一将成名,闯三清问鼎天庭。孙心远一直以为自己有着逆天的运气……天帝陨落,中天大乱,孙心远恰有治乱反正的五行之力,原来这一路的顺风顺水,都是一个圈套……
  •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

    本书中,作者对动物的感官描写深入而独到,作者认为:知识仅局限于现在和现场的东西,反思或回想是动物无法做到的。它们唯一的语言包括各种呼喊和叫声,痛苦、警觉、快乐、爱和愤怒的表情。它们通过叫声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心理感情。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查和常年与动物亲密接触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交流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
  • 欣虾易仁

    欣虾易仁

    “爱是什么?这句话是你问我。”一个男人温柔的歌声从桌子上的鱼缸里发出来的,缸里没有鱼,却有一只龙虾。“我当时笑你傻,现在……”龙虾无意再唱下去,它望着窗外的月亮,突然大暴粗口:“作者,你逗我呢!我堂堂当红明星肖予欣,从没做过什么坏事,就一个爱吃龙虾的爱好,可为什么会这样!变成龙虾也就算了,可!!为什么偏偏是只公的!”——某作者:怪我咯!
  • 从此以后,耳机里的我们

    从此以后,耳机里的我们

    北易清,也可以叫我易清姐姐。然后平常就喜欢写写歌词写写文,然后也喜欢听音乐。嗯,就这样。然后书的封面暂无!
  • 青冥之家有刁妻

    青冥之家有刁妻

    倒霉的盗墓,离奇的穿越。荒谬的死亡,强悍的妻子。是以暴制暴?还是谁臣服谁?冰与火的碰撞之下又会撞出怎样的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