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9800000019

第19章 一九九六(2)

“文明冲突论”当然不能仅仅以学术界的“冲突”作论据,那么,再给亨廷顿提供一些学术界以外的论据吧!于是,以《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的“冲突论”读物此呼彼应,竟成了畅销书!这类读物不但公然大谈“冲突”、“对抗”、“较量”等题目,而且常常配上喧嚣纷扰、刀光剑影的封面,不仅把复杂多面的国际关系任意曲解或简单化,而且常常取其一点不计其余,把人引向不顾事实不讲是非的狂热和极端。例如,说到海湾局势,不对使千百万科威特人和库尔德人国破家亡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表示愤怒,说到索马里或巴拿马或海地,则轻描淡写甚至压根儿不提导致美国派兵的直接原因和悲惨局势。这些书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人的同情,不应当在千百万受内战残害的人民一边,而应当在第三世界的军阀一边,不应当在被害者和“警察”一边,而应当在杀人犯和独裁者一边,不应当在(中国政府也赞成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一边,而应当在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一边,不应当在理性、互助和正义一边,而应当在狂热、冷酷和不义一边!

这些书当然不是所谓“学术界”的作品,但是学术界的前述病态是否同这类东西的出现有关呢?如果你听到一位着述颇丰、相当着名的标榜中国文化宽容精神的儒学者在抨击“美国霸道”时的下面这句话,你也许可以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他说:“美国人管什么闲事?管他们(指第三世界冲突地区的人民)牛打死马马打死牛,死光了完事!谁要你当警察?”这话虽是在非正式场合说的,但我听了仍不禁愕然!而且在我熟悉的学者圈子中,后来竟又听到另一位长者发表同样的评论!看来,激烈的民族主义,既会使学者丧失温良与仁心,自会使民众丧失理智与本性。萦绕我心头很久的一个问题又浮现出来:邻居夫妻或父子吵架,我们不去干涉也许是应当的;但假如吵到了要打要杀要出人命的地步,却依然不闻不问不出面不出门,甚至抨击出面干预的邻人,还算不算正常人呢?

这种私下表现的态度,是出于什么心理呢?这些年的学术活动中,是否有这种心态呢?片面的“中西文化对立”之说长期人云亦云一边倒的态势,算不算一个例证呢?最后,对于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是不是应该从全球角度共同对付,因而对东西方文化中有用的资源,不分彼此善加利用呢?

四、标新立异与学术方法

近年来,一些学术刊物发起学术方法“规范化”与“本土化”讨论,引起了学界广泛的注意。关于前一个问题,一般学者都表示赞成规范化,我也赞成,尽管我主张方法的规范化不应妨碍思想或风格上的标新立异或多样化。关于后一个问题,颇有争议,我也持有异议,因为我认为,学术方法若不具有或不追求普遍性,则不成其为科学的方法。我认为对这场讨论的好的总结,应该是“方法规范化,问题本土化”。

前一句话的理由不必多说,之所以要说后一句话,是因为如前所述,中国学术应该回馈中国社会。而中国的问题不唯重大,而且迫切;不唯复杂,而且繁多,对之进行认真研究的学者,相比问题之多而言,实在太少!

可惜,在这些研究现实问题因而难能可贵的学术活动之中,竟有不少似乎为求论点的标新立异,放弃了方法的扎实可靠。我所谓方法的扎实可靠,是指倚重生活的真实,甚于信靠书本的记载,是指依据历史的事实,甚于凭靠概念的演绎。

我认为,这比前述的“方法规范化”重要百倍!

例如,在一篇提倡“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我绝不反对这两个口号)的文章中,作者竟凭靠生物学中新进化论的某些概念,得出某些涉及社会历史的新异观点,又依据“鞍钢宪法”之类与实际史实相去甚远的文字记载,推论出某些涉及政治经济的荒谬结论。凡是经历过“大跃进”前后那些年代社会生活的中国人,都知道那时候的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是如何脱节甚至相反。对无数由切身经历而知道“说的不做、做的不说”,因而“读报要读字里行间”的中国人来说,凭靠那些文字记载去判断那个时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对无数深受那场以经济奇想面貌出现的政治运动之害,甚至以亲友的生命作了代价的中国人来说,从那场灾难“推论”

出一种“经济制度”的因素,而且是很“合理”的因素,更是荒唐得不近情理!还有,对于从易北河直到鸭绿江的亿万人民来说,他们用几代人的血泪甚至生命作为代价得出的政治经济变革的结论,如果有人竟想用一个不相干的理论(新进化论)中不相干的概念(返祖现象)来轻轻否定,那几乎像是冷酷而轻薄的侮辱!更不必说,对于正生活在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赢得改革成果的环境之中的中国人来说,这一类来自海外的夸夸其谈,简直像是不负责任的指手画脚。确实,正如一位批评者所说,远在海外的学者犹如走出松林的同伴,他们可能会免除在林中的我们见树不见林的缺点,但他们回头大喊说“那不是松林而是白桦林”,我们怎么能信服呢?我还想说,如果我们在林中的人竟按处置白桦林的方法去处置松林,那不是会危害生活在其中的无数生灵吗?

又如,一篇谈论民族主义与“天下主义”(我真诚地赞成作者主张的“天下主义”)的文章,似乎把历史上出现过的理念或概念,等同于历史上出现过的事实或制度,于是引出了中国过去所行的是“天下主义”,西方所行的是民族主义的结论。

实际上,正如毛泽东指出过的,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实际影响,远胜于孔夫子。

谁能否认,在实际制度和政治生活中,儒家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理想,儒生本身常常是不行“仁政”的法家“秦制”政统的受害者呢?如果冷静地看待中国历史而不将其理想化,帝制时代(“封建时代”这一概念颇有歧义)的中国所实行的,与其说是“天下主义”,不如说是“帝国主义”。如果中国古代帝王建立多民族帝国的努力是帝国主义,那么西方国家如英国过去的做法当然也是帝国主义;反之,如果西方国家的同样做法是“民族主义”(这是该文的观点),则中国当时的做法又怎么不是民族主义呢?又如果帝国主义可称为“天下主义”(该文认为帝制中国所行的是“天下主义”),则过去的英国所行的也是一种“天下主义”了!其实,也许每一种结论都自有其道理,但问题在于所用的标准应当统一(例如所谓“结束战国时代、建立起天下主义文化”的帝制中国,使用武力对付其他民族也从不踌躇)。

更大的问题在于,这种论证方法用两个纯粹理论化了的概念(天下主义与民族主义),取代了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实,从而会造成曲解。实际上,所谓“天下主义”

只是儒生或学者的理想,就历史上的政治事实而言,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是民族主义及其延伸——在条件许可时的帝国主义。由于该文把概念置于史实之上,所以在说出“如果不能救世界,也就不能最终救中国”的至理,提醒“不能重犯文化自大主义的错误”的同时,似乎又提出,只限于理念的中国“天下主义”道路,比正在实际进行的欧洲统一道路更有希望,从而重犯了自身所反对的错误!

当然,这篇短文不可能细谈这些文章的具体问题,也不是在作正式的驳论。

实际上我认为,这些文章属于我所珍视的探讨现实问题的难能可贵的一类。我在此想说的只是,倘若放弃了前述学术方法上比规范化重要百倍的“扎实可靠”性质或“实事求是”精神,即使是面向实际的学术,也会得出脱离实际的结论,背离自己回馈社会的初衷,甚至会产生有害于社会的结果。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只有扎根生活,学术才有生命!

1996年11月18日于北京朝天斋

“国家”抑“邦国”?“大统一”抑“大一统”?

“国家”与“邦国”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大统一”与“大一统”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两种误差,贻害千年!

此话从何说起?

“国家”这个常用词,由“国”和“家”两字连用而成。由于这两个字意义迥异,其连用不合逻辑,更由于这种连用混淆了“公”与“私”两大领域的事务,所以有不少人建议,在表达现代汉语“国家”一词所指的含义时,改用“邦国”一词代替“国家”。用词的改变,当然不是学者的建议所能造成,而往往是相沿成习(即使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所以这里的散论,绝不是奢望导致用词的改变,而只是觉得,这对辨明“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的区别,使我们的“国家”观念现代化,使我们对“公共秩序”的理解更明晰,不失为一条别致的途径。

之所以别致,在于这些用词的本义,反映出中国上古时代的有关政治概念,与“公”、“私”分明的现代国家观念接近;而这些用词的混乱,又反映出中国后来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一大弊端,即对“公”、“私”两大领域的混淆。

同类推荐
  •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路遥之后的农村,经过了百年的喧哗,最终沉寂下来。这种变化很让人伤感,但也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可供思索的空间。这时候,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批人在思念楼层下覆盖的麦田和田野上刮过的爽风。韩慧就是其中之一。迅速逝去的东西似乎唤醒了身体里沉睡已久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非常熟悉,比方承担、责任、修平治齐这些非常非常传统的意识,同时又是如此陌生。爆炸式汹涌而来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俗世风景,在内心形成的冲突不言而喻。但是,唤醒的东西无疑是急迫的,那就是表达的欲望。
  • 悬挂在墙上的骆驼刺

    悬挂在墙上的骆驼刺

    本书作为独立文体的美文,实质是散文的一种。我们希望美文家们可以以自己的人生体验,自己的生活阅历,自己的缜密思考,自己的别具匠心,把他们所学所悟记录下来,传承下来,使人们从微小处鉴别、校对、修正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期望可以陶冶青少年读者的道德和情操。
  •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路上:开车族众生相

    本书为纪实文学。通过对不同职业、文化、出身的汽车驾驶员的群体采访实录,记述了不同年代、不同阶层“有车族”在人生路上的独特经历,其中有新一代驾驶员,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士,有驾驶“红旗车”的首长司机,有当代老板、白领,还有普通老百姓正在实现的“轿车梦”……表现了纷纭多彩的都市生活。
  • 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的风月情缘

    便纵有千种风情:柳永的风月情缘

    柳永,始终行走在宋朝仕途的边缘,他以傲视才情挥就迤逦宋词,他以真心温暖那些倾城女子。想弃了浮华,醉了烟花,终是不舍;想远了脂粉,一心求仕,也未成行。本书为散文体传记,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背景,以柳永的词为脉络,运用散文化笔法点评、赏析,进行个性化、情感化解读,展开柳永一生的爱情传奇与功名得丧。
  • 武全文诗初探

    武全文诗初探

    武全文(1620~1692),字藏夫,号石庵,系盂县西小坪村人,后授陕西省平凉府崇信县知县。七年间,引水灌田,创造水磨;整顿治安,兴办教育;移风易俗,兴农促商;改革吏治,釐纲饬纪,提出“上合法意,下慰民情”、“不扰良民,不长奸恶”的治理思想,取得良好政绩。
热门推荐
  • 人妖神友情未了

    人妖神友情未了

    读完了,你就懂的。神啊为什么那么不公平。
  • 潇风

    潇风

    偌大苍穹,安知你我,以我之血,荐我轩辕
  • 妖邪志

    妖邪志

    我是被一个嗜财如命的老道所收养,寄居在一个破败武器的道观中。我从小立志做一个道士界文凭最高的道士,可是在我毕业的那年被似有意的卷入了一场混乱的逆流中。从此开始我并不寻常的宿命!
  • 陌上花开之绝代倾城

    陌上花开之绝代倾城

    琉璃虽美,却也易碎。她本怀着一颗琉璃水晶心去爱世人,可是谁将她的心片片敲碎,是宿命,还是他们?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晚晚,我是让你缓归,而非晚归,是我对你太纵容了吗?--云逸陌陌,我们怎么反倒成了陌路人了呢?--司徒淋漓本文风格清新,甜宠为主流,过程中免不了虐,至于是大虐还是小虐端看各位看官的理解,结局HE。虽慢热,但绝对不会让各位入坑的失望。
  • 华天翔传

    华天翔传

    传说,千年前,诡异魔剑重现江湖,剑侠之名震寰宇。可“剑侠”一脉开派祖师剑无痕与其师妹——“燕子”一脉开派祖师燕倾城却在新婚燕尔之际双双身亡。而今,千年后,现代文明科技社会中,华夏人民共和国南方某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内,“剑侠”一脉所谓的“天命之人”——华天翔诞生了;与此同时,北方某地……清纯可人的沐晓欣,刁蛮任性的燕婉儿……何人是我最爱?青葱的大学校园,纷乱的大千社会……何物是我所求?异能?我没有,但我有类似异能的才能;仙术?我不会,但我会媲美仙术的武术。繁华败去,花落执谁手?我为谁,倾此生解情仇?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必将留下我华天翔的传说。
  • 土地公公你别跑

    土地公公你别跑

    因为别星系的诅咒,地球发生了大逆转,天宫与地狱里的人们除了阎魔爱与土地公公,其余的人互换了身体,为了解开这个诅咒,两个本不同的世界的人们,组成小队,开始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拯救地球之旅......
  • 独倾绝恋:傲世离湮

    独倾绝恋:傲世离湮

    “湮湮,我有个东西不想要了。”“嗯?什么东西”"唔,我不想要你了。"没关系,我要你就好。附有磁性的声音传入她的耳朵,男人随即将她扑倒...她,盛家废材三小姐,亦是影临宫宫主,甚至有着一层不为人知的身份。他极为神秘,在外的身份是大陆第一世家的唯一少爷,传闻他冷血无情,当冷血无情的他设下精密情网,使她对他的牵恋之情据为强烈。然而——当以不同的身份产生碰撞时,便注定了他们有缘无分。两人从来不信天,更不信命。一场疯狂而又执着的爱恋中,几乎遍体鳞伤。爱情却如飞蛾扑火,至死心甘如怡。逐渐心死之时...似迷茫,似绝望,似不舍。但,兜兜转转,还是顺了天意。“既然如此,我便灭了这天。”得知一切时,她该何去何留?
  • 剑决洪荒之魔龙血

    剑决洪荒之魔龙血

    林世凡跟着爷爷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村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将在这里生活......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洪荒百道,唯我绝天。
  • 古易考原

    古易考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龙灵灭世

    龙灵灭世

    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但由于他的身世和胸前特殊的胎记,让他走上了一条自己不得不走的道路。虽然前方困难重重,但是我相信我们的主人公,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