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母阙阙身的四周雕刻有宴饮、车马出行、马戏、蹴鞠、驯象、斗鸡、猎兔、虎逐鹿,以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历史故事画像60余幅,其中的蹴鞠图,刻画有一个头挽高髻的女子,双足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女子两旁各站立一人,击鼓伴奏,展现了汉代蹴鞠运动的真实场面。
除了古老的启母阙,还有嵩山太室山的太室阙、少室山的少室阙,它们一起被称为中岳汉三阙,具有悠久的历史。
阙是一种装饰性门观,它是尊贵的符号,是华表的前身。阙由浅浮雕青石垒砌而成,顶部仿屋檐,称为四阿顶。每座阙分正阙和子阙,两者连为一体,只是子阙要矮正阙一截。
早在秦代时,就有人在少室山设立寺庙祭祀山神。118年,当时的阳城长吕常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中岳庙前500米处建太室阙,那时候太室阙还是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隋唐时期香火最为旺盛,到明末被大火毁坏,清顺治年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宋金时期的布局和规模。
太室阙分东西两阙,分布在中岳庙门前500米的中轴线两侧,阙门间距6.7米,东阙高3.9米,西阙高3.9米。两阙的结构完全相同,由阙基、阙身和阙顶三部分组成。
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正阙和子阙阙身连成一体,从立面看正阙高、子阙低,正阙在内、子阙在外。阙身的石面除了镌刻有铭文外,其余都是以石块为单位雕刻画像。
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8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6个篆字。阙身四面用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车马出行、马戏、剑舞以及动物等画像50余幅,再现了汉代朝廷的生活场面。
少室阙是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在登封少室山下。少室阙阙上有铭文,叙述了大禹在治理洪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少室阙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阙身由正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内容大部分都已剥落,模糊不可辨识。
[旁注]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刘彻,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则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这就是铭文,后来延伸成为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缘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的文章等。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剑舞唐宋舞蹈。因执剑器而舞,故名。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令。
篆字汉字古代书体之一,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也称篆书。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阅读链接]
关于启母石,在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大禹娶了涂山氏女之后的第四天,就离别新婚的妻子治水去了,这一别,就是整整13年,在这期间,大禹一次也没有回过家园。
涂山氏女想念丈夫,每天都引领南眺,盼望丈夫的归来。但是,望穿秋水,也不见大禹归来的身影。由于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端坐于昔日与禹幽会之所。
规模最大的嵩山古建筑群
中岳庙建在嵩山南麓黄盖峰下,是嵩山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中岳庙在秦代下半期称为太室祠,内设祠官专事祀典。
西汉时,武帝游嵩岳,中岳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庙时,以北京皇宫为蓝本,按宫中的布局和建筑来设计,其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
中岳庙从庙前的中华门到庙后的御书楼,殿楼阁宫,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铺成的甬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
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嵩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
中华门是嵩山的第一坊,最初建成的时候为木建牌坊,历经风雨,依然不倒。后来,人们在改建的时候,将这座木建牌坊改成了砖瓦结构的殿式牌坊。
坊下开三道拱券门,中华门3个大字题在门额之上,苍劲有力。内外分别题写有嵩峻、天中、依嵩和带颍8个大字,寓意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遥参亭是过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是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亭子四周有砖砌花墙,亭下有明柱撑顶,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整个建筑巧夺天工,异常精彩。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是中岳的正门。明嘉靖年间重修之后,以正当天中之意,易名为天中阁。
重修之后的天中阁,形似北京天安门。台上楼阁为重歇山顶,面阔五间,绿瓦回廊,雪花棂门间的中岳庙3个大字赫然醒目。
门前月台两侧蹲卧虎视眈眈的石狮各一对,雕工十分精细。门后有3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笔直地通向中岳大殿。
崇圣门因中天崇圣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面阔3间,形制稍大。门后两侧有相对应的两座小亭,东亭为古神库,宋太祖修中岳庙时,将原神像泥土土葬于此,上建坛亭,以示敬意。
崇圣门四周立4铁人,为宋代治平元年铸造,梳发挽髻,阔领长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称之为守库铁人或镇庙铁人。
这些铁人不仅是研究宋代铸造艺术的珍贵文物,而且寄托着人们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
化三门取四气化三才之意,形制类似祟圣门。门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门内有宋代状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金代状元黄久约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宋代状元卢多逊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庙碑》、陈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号称四状元碑。碑制高大,字体雄健,挺立庙院,蔚然可观。
再后面两侧各有形制相同的砖石殿台两座,按顺时针方向为东岳殿台、南岳殿台、西岳殿台、北岳殿台。各台上原有殿堂五间,内有风、雷、雨、云神像。殿堂后来被焚毁,现在仅存平台、柱基和台边石栏。
南岳殿台西北有《中岳高灵庙碑》,碑文记载北魏文成帝太安年,寇谦之修建中岳庙的活动情况。
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4米多高的两尊将军像,所以又称将军门,为中岳大殿中心院落的广庭三门。峻极门3字悬在阁额,在竣极门北的走廊内有《五岳真形图碑》,高3米,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成。
峻极殿又叫中岳大殿,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
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5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
御书楼是中岳庙最后的殿宇,原名黄篆殿,为贮放道教经典的地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并为皇帝祭祀岳神的时候在此批阅文书奏章之地,所以名叫御书楼,楼内敬奉着玉皇大帝神像。御书楼两侧顺山房为储藏祭器的地方,并存有历代帝王拜谒中岳时留下的碑石。
嵩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和北京故宫的承光门相似,是清代建筑的精品。坊起三架,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踩、七踩斗拱、黄色琉璃瓦盖顶,画栋雕梁,额题嵩高峻极4字。
坊后有拜台,为砖石砌造而成,寓中岳方位在五岳之中之意。拜台两边分别建有八角重檐黄琉璃瓦亭,东称御香亭,西称御帛亭。
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棵古柏、100多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被誉为文物之乡。
[旁注]
琉璃瓦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骄子。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歇山式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式建筑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即前后左右有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9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斗拱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阅读链接]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
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
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
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初七,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道佛两教传入和大法王寺
经过秦汉两代的发展,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于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
据史称,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公元前116年,方士公孙卿利用的大鼎被发现,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
也有方士进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写道:刘根者,颍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
因此随着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嵩山的圣山地位,是嵩山历史建筑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中岳成为仙人道士的修炼之地。
西晋有个着名的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后来,成公兴、寇谦之踵随前人,来到嵩山。他们选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炼。成公兴将全部修炼秘诀传给寇谦之,寇谦之聪明好学,日益长进。
寇谦之在嵩山修炼达30年之久,一副道貎岸然的气派,仙风飘然的神韵,后来寇谦之在嵩山创立了北天师道,并以天师的身份,宣扬道教,经宰相引荐跃身国师,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和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终于在鲜卑族的大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师之梦。
东汉初年,佛教正式传入我国,首先在东汉都城洛阳和地处京畿的中岳嵩山落迹,并且开始由洛阳、嵩山地区向全国传播。
公元71年,汉明帝下令,在风景如画、清静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为迦叶摩腾、竺法兰建造大法王寺。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专为佛教建寺之始。
法王寺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全部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大法王寺成为我国的第一所菩提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古人称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经历代修缮扩建,成为后来人们看到的规模。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环境幽美,风景如画,登封八大景之一嵩门待月就在这里,人称嵩山八景之首。
大雄宝殿内正中佛龛额题恩光普照,内彩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药师佛、阿弥陀佛。龛后塑观世音和善财龙女像。其左右两侧绘文殊、普贤菩萨,风度典雅,慈祥端庄。
西方圣人殿的殿内正中佛龛内供毗卢佛像,梵语名叫毗卢遮那佛,为释迦牟尼的法身像,代表了佛的绝对真理。
在法王寺还有很多的古塔、古树和古石刻,非常珍贵。在法王寺的寺内甬道两侧,有两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均高30米,周长5米。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果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
春暖花开之时,寺院内外阵阵喷香,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法王寺周围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单层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