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东西横卧,雄峙中原,群山耸立,层峦叠嶂,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创禅宗,所以史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嵩山的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北魏嵩岳寺塔,元代登封观星台,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以及将军柏和驰名中外的嵩山石碑等一起构成嵩山八景、十二胜之盛观。
因山高镇守中原而得名
古老相传,天地万物,风雨雷电,都是由天上的玉帝掌管的。他叫天下雨,天就得下雨,他叫地生金,地就得生金。
有一天,天府巡官急步走进天宫,向玉帝禀报,说东方出了水兽,西方出了风妖,南方出了火魔,北方出了冷怪,闹得天下大乱,黎民不得安宁,请求玉帝快快发兵为民除害。
玉帝听罢,急忙把天将招到教场比武选将。谁的本领高,就派谁去降魔。天将们来到教场,经过一番比试,玉帝平日心爱的5个天将中,有4个选上了。
玉帝传下圣旨,命一个到东方去镇水兽,一个到西方去挡风妖,一个到南方降火魔,一个到北方伏冷怪。4员天将领旨,分别带领天兵离开天宫。
5个天将中,唯有一个名叫山高的没有选上。为什么呢?这个山高身体有些单薄,武功虽然也行,但不及其他4将。可是这位山高天将怀有满腹文才,能书善画,智足谋广。
山高看到其他4位天将下凡去了,便来到灵霄宝殿,向玉帝施礼说:陛下!下界东西南北四方,都有人把守了,陛下就不怕中原出事吗?倘若中原出了大事,东西南北四方把守再严,也是枉然啊!比如一个人,残手废脚尚能活下去,若是心脏坏了,可就都完啦!
玉帝听他一说,觉得山高说的也有道理,可是派谁挂帅去镇守中原呢,玉帝发了愁。山高一看,时机已到,便说:末将情愿去镇守中原。
玉帝知道他武艺不及那4个天将,迟迟没有说话。山高猜知玉帝的心思,就当面立下军令状玉帝这才勉强传旨,让山高天将下凡。
玉帝带着随从来到南天门,拨开云头向东看去;只见一员天将把斩兽宝剑挥了三挥,突然出现了一座大山立于海岸。张牙舞爪的水兽来到山跟前,砰的一声,撞得粉身碎骨,翻下海去。玉帝看罢,哈哈大笑,封这座山为东岳泰山。
他又拨开云头,向西望去,见一员天将把捆妖绳抡了三抡,突然出观一座大山站在那里。风妖呼呼来到它身边,撞得头破身软,败下阵去。玉帝看着拍手大笑,封这座山为西岳华山。
接着,他拨开云头看南方,见一员天将把劈魔锏挠了三挠,突然出现一座大山站在那里。火魔扑来,浑身发抖,掉头就逃。玉帝高兴地封这座山为南岳衡山。
他又转过头来看北方,见一员天将,用长矛刺了三刺,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冷怪嗖嗖飞来,看见大山毛骨悚然,缩身不敢动弹了。玉帝便封这座山为北岳恒山。
最后,玉帝拨开云头俯视中原,只见山高天将一手拿着天书,一手拿着镇世宝刀,把书和刀一上一下,端了三端,突然出现一座大山。又上下端了三端,山又分为两支。接着,两个山脊,慢慢出现72峰,有的像老翁,有的像白鹤,有的像青童,有的像玉女。山上山下,好似一卷美画,展现开来。
玉帝越看越高兴,可到封山的时候,他却发了愁,封什么呢?一个贴身随从悄悄地说:陛下,你看山高天将,长得与山一样俊美啊!
玉帝一机灵,山与高合在一起不是嵩字吗?于是封为中岳嵩山。
嵩山北依黄河,南绕颖水,重峦叠嶂,东西绵延百里,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嵩山便是峻极于天的父亲山。
远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嵩山一带繁衍生息,位于嵩山腹地的织机洞遗址,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和人类用火遗迹。新石器时代,这里是我国史前文化最为灿烂的地区之一,孕育了着名的裴李岗文化和大河村文化。
在夏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个部落酋长,居住在嵩山与箕山之间。因此,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嵩山为基础的。据《史记》记载:
禹之父名鲧,鲧之父名曰颛项,颛项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黄帝。
据传说,上古时炎帝部落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和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以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号称四岳。
《庄子》写道: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现在还有挂瓢崖和洗耳泉。
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喂牛饮水之际,大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后来逃入深山林去了。这个事情,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禹居阳城,后来人们认为当时的阳城就是嵩山附近的阳城。夏代自禹至桀,共传17王、14世,历432年,王都自阳城数迁,但均在嵩山周围。
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4个姜姓国。
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中记载:周武王初灭商,曾计划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
后来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为周朝的统治中心,西周灭亡后,洛邑遂成为东周都城。当时,嵩山如同关中终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
嵩山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国中心。《史记·封禅书》中记载: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以嵩山为中岳。
那时,嵩山的名称叫做外方,夏商时则有了崇高的称呼。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着作《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
《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周公为了寻找天地之中营建东都,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后来的登封观星台的周公测景台,即从侧面反映了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嵩山被认为是万山之祖和神仙居住之地,在君权神授的古代,嵩山就成为历代帝王接天通地、永固江山、昌盛国运的祭祀、封禅对象。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就常到嵩山与神会。帝尧、虞舜、大禹都曾到此巡狩。
最迟在西周初年,嵩山已经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武王在嵩山举行的封天祭地大典,开创了我国古代最盛大、最高等级的封禅礼制的先河。秦、汉之后,帝王祭祀嵩山连续不断。
后世人们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末,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68位。
嵩山以其地处京畿的优势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华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圣山之一。
[旁注]
玉帝即玉皇大帝,传说本名张百忍,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他是道教中最大的神只,为众神之皇。
军令状原为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军令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军令状的起源和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着。书分内、外、杂篇,所传33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掺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土圭是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一种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阅读链接]
黄帝到嵩山与神会,开创了祭祀嵩山的先河。之后,帝尧游于嵩山,帝舜制订5年一巡狩嵩山的制度,周穆王巡游太室山,周幽王会盟于太室山。
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天亡簋》铭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后祀于天室。公元前1046年,为了庆贺新王朝的诞生,周武王决定举行祭祀天神大典。
嵩山地区曾长期做过夏人和商人的王都,又处于天下之中,周武王认为高耸于天下之中的嵩岳,就是天神之室,他们受天命而克商夺取天下,应当礼拜高大的嵩山。
周武王在完成灭商大业后,便在太公望的陪同下,登上嵩山太室之巅,举行了盛大的封天祭地大典。这次在嵩山举行封禅和望祭山川的重大典礼,无异于周王朝的开国大典,开创了我国最盛大、最高等级封禅嵩山的先河。
弥足珍贵的中岳汉三阙
东周时周平王迁都到洛阳,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秦、汉之后,帝王祭祀嵩山连续不断。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东巡,到嵩山祭中岳。
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嵩高山。后来,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
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又在山上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命名山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
据说祭典完成后,汉武帝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听听华夏先民的故事,就找大臣问话。这大臣小时候常听爷爷讲故事,于是活灵活现地给皇帝讲起了启母石的传说。
汉武帝一听,太感动了,大笔一挥,下旨为启母石建了一座庙。大臣也受了封赏,皆大欢喜。
这个传说,与大禹有关。《汉书·武帝记》颜注引《淮南子》的记载:
禹治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归欲饷,闻鼓声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那时候,洪水横流。为了使人民安居乐业,大禹治水跑遍了九州四野。在嵩山南面,西自龙门,东到禹县,有一条大河叫颍河,颍河一泛滥,两岸就变成一片汪洋,什么庄稼也不能生长。
大禹为了把洪水排出去,就在登封县西北的萼岭口一带,凿山治水。他打算把嵩山南面的洪水引进北面的洛河,然后再让它流到黄河里去。禹的妻子叫涂山娇,涂山是夏的邻邦,位于安徽寿县一带。夫妻俩一起到嵩山治水。
这一天,大禹来到萼岭口附近一看,这里山势险峻,凿通萼岭口工程很大。他为了很快开通河道,在凿山时,就变成一只巨大的黑熊。大禹每天忙着开山凿石,没工夫回家,也顾不上吃饭,就叫妻子涂山娇给他送饭。
大禹为了不让妻子知道自己变熊的事,就跟妻子约定:只要她听见敲鼓的声音就去给他送饭。涂山氏就按照他的嘱咐办事。每天,当她听到咚咚的鼓声时,就赶快撑着木筏子,把饭给大禹送到开山的工地上去。这样,夫妻两人虽说都很辛苦劳累,但心里很快活。
有一天,大禹在山坡上行走的时候一不留心,脚下踩动的几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刚好掉在鼓面上,发出了咚咚的响声。大禹因为忙,走得急,也没在意,只管上山去了。
涂山娇一听到鼓声,心里纳闷,今天丈夫为什么吃饭早了呢?大概是特别累,饿得也快了吧!于是,她就赶紧把饭做好,急急忙忙撑着木筏子给大禹送饭去了。
谁知道,当她来到山坡前,左等右等,也不见大禹回来,就往山上爬去。她来到山上往下一看,只见有一头大黑熊,正在山下用力凿石推土,开挖河道。
它伸出两条巨臂,用力朝山岩上一推,只听轰隆一声响,山石塌下了一大片,倒在水里,溅起几丈高的浪花。大黑熊这才直起腰来,看看新开出来的山口,乐得眉开眼笑。
涂山娇一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的丈夫大禹,怎么是一只大黑熊呀!平时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呢?一时间,她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提起饭篮赶快往家跑。一路上,她又羞又急又气。当她快到家门口时,心里一阵难过,往那里一站,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再说大禹,晌午时来到大鼓跟前,敲起鼓来。可是,他敲敲,等等,等等,敲敲,好久也不见妻子送饭来。他想,一定是出了事,就赶紧往家走。
大禹回到家里,里里外外找不着妻子的影子,只见家门口的山坡上,多了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还放着饭篮子。大禹这才明白:原来妻子已经变成岩石了。
这时,大禹后悔不该把自己变熊的事儿瞒着妻子。他又想:妻子已经怀孕很久了。这一来,咋办呢?我没有儿子,谁继承我的治水大业呢?想到这里,他就急匆匆地走到巨石前面,大声喊道:孩子他娘啊!你就这样离开我了吗?你要把儿子交给我呀!
突然,轰隆一声响,这块巨大的岩石裂开了,跳出一个孩子。大禹急忙把儿子抱了起来。后来,大禹给他起名字叫启。所以,那块巨石就叫启母石。
涂山娇死后,其妹涂山姚嫁给了禹,并负责照顾启,后人就把涂山娇住过的山叫太室山,涂山姚住过的山叫少室山。后来,人们分别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修建了启母庙和少姨庙纪念她们。
在离启母石不远的地方,还立着两根由大块方石头垒成的门柱,上边刻着打猎、农耕的浮雕画。这就是当时大禹的家门口,后人叫启母阙。
启母阙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面有长篇小篆铭文。阙的下部是东汉嘉平四年中郎将堂溪典所书《请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