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7400000031

第31章 佛教对生命教育的看法(2)

宗教旨在传播真理,所以宗教的生命自然能维持长久。例如佛教的寺院都是千年古刹,万年常住;佛教的经书不但经常要晒,而且设有特别的藏经楼,尽力保护。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出家人愿为众生做牛马,都是为了成就生命;佛教徒对环保、生态的维护,建设桥梁,施茶施水来方便行人,都是在维护生命。佛弟子当中,“沙弥救蚁”是护生的表现;“南泉斩猫”也是为了表达禅宗顿悟的真理。

佛教的出家人手捧经书,恭敬谨慎,不敢亵渎,如此爱惜真理,就是爱惜生命。云水僧手执锡杖行脚,驱赶毒蛇、害虫,也是表现出对生命的爱护。甚至佛门里,弟子常以自己的寿命回向于有德高僧,所谓“回小向大,回自向他”,甚至“回事向理”。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扩大。由于宗教的生命都有传灯,都是代代传承,灯续常明。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传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随着真理普遍流传,它就能无远弗届;僧伽的生命,只要从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风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所在。乃至神会大师在滑台大会,大作狮子吼,为六祖大师定位,那种旁若无人的奕奕神采,至今都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生命在跃动;唐玄奘走过八百里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后我们不是依然感觉得到他的存在吗?

佛教的高僧大德撰写放生文,就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儒家主张“怜蛾不点灯,爱鼠常留饭”,也在表达对生命的爱护。佛光山在2004年的春节花艺展中,特设素食动物园区,不但教育世人爱护生命,还为“自然与生命”提供最佳的生活教材。另外,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也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2001年佛光山发起佛教界从大陆“恭迎佛指舍利莅台”,许多人在见到佛指舍利的刹那,不由自主地跪下顶礼,有的人涕泪悲泣,有的人法喜充满,有的人感觉好像与2500多年前的佛陀又相聚首。这种感觉就是说明,佛指舍利是活的,他是有生命的。不只佛指舍利有生命,一张纸画一个圣贤,一块木头刻一尊佛像,都能赋予他觉性圆满的生命。

过去佛教许多高僧大德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殉教。例如大陆“文化大革命”时,不少的寺庙、文物,就是由于许多僧众发扬殉教精神,毅然奉献生命而得到保护与留存。

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虽生犹死;杀身以成仁者,虽死犹生。此即儒家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乃至古谚说:“人死留名,树死留皮。”儒家也谓“立德、立言、立功”,无非都是为了留下不朽的生命。

生命是可以锻炼、创造的。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的人和动物,自然磨炼出坚毅忍耐的生命力。一株墙头草,一朵路边的野花,他们在狂风中展现雄姿,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严是人生最大的本钱,做人最怕尊严扫地。现代人不但要活得有尊严,甚至提倡“安乐死”,即使死也要死得有尊严。

尊严不是傲慢,不是自高自大,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自以为是;尊严是在强权之前,不屈服,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

人除了要活得有尊严以外,更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蒋中正先生曾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福祉。”毛泽东也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因此,他非常强调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佛教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人的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而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阳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阳;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一个人能够活出意义、活得有用,生命就有价值。

总之,“蜉蝣朝生夕死,人生百年难再”,但是身体即使朽坏、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结束!所谓念天地之悠悠,感生命之无限。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什么,拥有什么。尤其如何开拓宏观的生命视野,深化优质的生命内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应有的省思!

基督教说:“信上帝得永生。”道教也说,人只要通过修炼,就可以“长生不老”。请问大师,人真的可以长生不老,甚至不死吗?

星云大师:永生,这是个很美好的名词,就等于永恒一样。但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佛教说人生、世间都是无常的。所谓“无常”,就是迁流、变易的意思。例如,我们的心念,前念后念,念念不断,快如瀑流。我们的身体,根据科学家研究,组成身体的细胞,时时都在新陈代谢,每七日或七年就是一个周期,尤其七年一次的新陈代谢,能使我们完全脱胎换骨,变成另一个人。

“无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为不了解无常的真义,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其实无常并不可怕,只要对无常有正确的认识就会知道,因为无常,才有希望,才有未来。例如,上古时代,帝王专制,人民毫无自由,假如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哪里有今日的民主政治。过去石器时代,民智未开,人民茹毛饮血,如果不是无常,而是一成不变,现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未启的蛮荒时代吗?

无常,不限于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义;无常,不受权利大小的影响,它有平等性的意义。无常不是完全消极的,例如:我贫穷,因缘际会,就发财了;我愚笨,经过勤劳苦读,一变而成聪明了。

台湾发生“9·21”大地震,许多房子倒塌,不少人受伤、死亡,可以说灾情惨重。但是因为“世间无常”,从无常中可以重新建设,所以地震后许多大楼、学校都更新了。因为无常,一切都可以改善、改好,因为无常我们的未来才有无限希望。

有人说,今生好苦,我要赶快好好修行,寄望来生会更好。这就说明因为“无常”,所以人生才有未来。等于汽车坏了要报废,不报废怎么会有新的汽车?人的身体会衰老,身体不衰老,怎么能换一个新的身体呢?

无常,让人会珍惜生命;无常,让人会珍惜拥有;无常,让人会珍惜因缘;无常,让人会珍惜关系。无常是人世间的真理,永生也是真理;无常苦空虽为人生实相,但在无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颗不变的真心,也就是不生不死的生命。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生命本来就是“永生”,就是“不死”的,死的只是肉体。例如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茶杯打破了,要把茶杯复原已不可能,但是茶杯里的水流到桌上、地上,我用拖把、抹布把水擦起来,一滴也不少。身体虽有生老病死,生命之流、生命的水是永恒不灭的。

有一户人家老年得子,老夫妇欢喜得不得了。正在家里欢喜庆祝的时候,门口来了一个和尚,对着众人放声大哭。主人当然很不高兴,说道:“出家人,你要化缘我可以给你钱,干吗在我们家门口哭哭啼啼?你不知道我们正为生了个儿子在庆祝吗?”禅师回答说:“我不是来化缘的,我所以在这里哭,我是哭你们家多了一个死人。”

这一段话很耐人寻味,因为一般人都是“生之可喜,死之可悲”,所以生了儿子当然要庆祝、欢喜,只有死的时候才要悲伤,才需要哭。但是禅师了解到的是“生死轮回”,生了必定要死,所以不需要等到死的时候才来悲伤,生的时候就知道必然会死,因此他说我哭你们家多了一个死人。

生时就注定有一天必然要死,只是时间长短而已,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人死的时候才哭呢?我们视“生之可喜,死之可悲”,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看法。死,有时候也是可以很欢喜地“含笑而去”,甚至“怀抱希望”而死。

印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日本记者访问他:“老人家,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老人家回答:“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死!”“为什么呢?”“哎呀!老朽的身体,吃饭已没有味道,走路也走不动了,快点死,可以换一个新的身体啊!”所以,死并不可悲,甚至还要欢喜,因为死后可以赶快换一个新而健康的身体,就如汽车坏了,也要汰旧换新。生与死是一体的两面,“生”就是“死”的开始,“死”也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生命是永远存在的。

生命的流转,它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世间有形的东西,有生死、有得失、有好坏。可是真心的生命,它是超世间、超物质;它是无形、无相、无头、无尾、无来、无去;它是“绝生佛之假名,离空有之两边”,是永恒的。

生命究竟是“永生”,还是“长生不老”?其实生命是流转的。依佛教的看法,凡夫在一期一期的生命中有生死,这一段一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甚至证悟成道的罗汉、菩萨,还是有烦恼,有“变易生死”,仍要慢慢进步、净化。能够超越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当然就是永生;但即使不能达到这个境界,生命也还是永生不灭。因为人人都有一个不死的生命,那就是“自性”,又叫“佛性”。

由于近代生物科技发达,中外相继有“克隆羊”“克隆牛”的诞生,请问大师,站在佛教的立场如何看待这件事,佛教认为生命是可以克隆的吗?

星云大师:自从1997年英国成功克隆出小羊多利之后,紧接着克隆牛、克隆猪、克隆老鼠也相继诞生,甚至美国的科学家表示,他们不但克隆动物,而且还可以同时更改动物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出对疯牛症具有免疫力的克隆牛。

此外,一个进行人类遗传学研究的国际科学家小组更说,未来克隆人类可能比克隆动物来得更为容易。因此一名意大利医生已经开始打算克隆人类,用来帮助不孕的夫妻,让他们也能享有为人父母的喜悦。

尽管科学发达,未来或许真有可能诞生出克隆人,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看,科学家所克隆的是有机体,心灵的能量无法复制。也就是说,复制品只是形体上的,身体六根可以复制,但生命的精神与意志无法复制,生命要用生命才能复制,一切都不离“因果”。例如,用花、草、树木,不能克隆牛、羊、人。牛还是牛的基因,羊还是羊的基因,人还是人的基因,生命不能凭空复制,更不能错乱因果。

基因在佛教的看法,就如“业力”,业的内容很复杂,有“共业”“别业”“引业”“满业”“定业”“不定业”“三时业”“三受业”“三性业”等。基因是生命的密码,但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因的内容也有因缘业报的关系。根据一项报道指出,基因不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就永远不会改变,它是从孕育时起就接受外界的指示而加以回应表现。也就是说,基因不是操纵人类行为的推手,而是被人类的行为所左右,所以“业”才是我们生命的主宰。

其实,真正的生命应该说是一种精神的作用,是附于身体的另外一个层面。有时我们形容一个人没有灵魂,就说他像“行尸走肉”;一个人空有身体,没有生命力,这个身体也没有“用”。

所谓“体、相、用”,佛教讲生命的本“体”是由外“相”来表达,“体”指的是“本体”,是内在;“相”就是外在的形相,比如这个人长什么样子,那个人长什么样子。“体”“相”结合起来,也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就产生了妙“用”,就有动作、语言,以及种种的精神作用,继而有世间种种形相、种种色彩的显现。

生命的本体,从佛教的缘起法来看,生命是延续性的,生命是有传承的,生命是有程序的,生命也是会变化的。例如六道轮回就是变化;又如低等动植物慢慢发展成高等的动植物,甚至高等动植物也会慢慢退化为低等的动植物,这就是变化。因为有变化,所以生命并非一成不变;因为有变化,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希望有善的因缘果报,就要做善事;不做善事,结下恶的因缘,自然有恶的果报。

由于生命的本体“本来如是”,是由个人的业缘感应而有,不是人工所能制造。因此,我们看世界未来的变化,不管科学如何昌明,克隆动物如何发展,基本上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一切世间法以外,还有一个出世间法。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都是以世间的知识来发展。虽说出世间法离不开世间法,但它有一点与世间法不同的是本体不变,能变的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不变的。因此,我们不认为现代的克隆科技,真能改变生命的业和因;克隆的技术尽管可以改造身体的形象,可以改变高矮、胖瘦、美丑,但是业报的善恶、好坏,本来就是自己所造作,不是他人所能决定。

所以,生命可以复制吗?生命不是科学家所能复制,也不是哪一个神明所能创造,生命的基因都是由业力所润生,“业”才是维系生命的主因,故知真正的生命——“心识”不能复制,真如佛性更无法复制。未来不论尖端科技如何以基因繁殖方式来复制羊、牛、人,或是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借腹生子等,我想最好能吸取世间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生化科学为用,同时融和佛法的真理为体。如此才能解除现代人的迷思。

有生必然有死,死亡是很无奈的事,但是有人异想天开,想利用“冷冻”来保存“尸体”,希望几十年后医学科技能进步到足以让尸体解冻后复活。请问大师,尸体经过冷冻又解冻之后,真有可能再复活吗?

星云大师:“惜生惧死”,可以说是有情众生与生俱来的本能。所谓:“蝼蚁都懂得惜生,何况是人?”人之好生恶死,如中国人说:“好死不如歹活。”英国哲学家罗素表示:“为了生存,其他东西都可以放弃。”印度诗哲泰戈尔更是讴歌:“我存在着,是一个永恒的奇迹,那就是生命。”

所谓生命,其实包含生和死。生固然是生命,死也是生命。死亡并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就如同现实的人间到处移民一样,因此佛经对于死亡的观念,有很多积极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毕业、死如搬家、死如换衣、死如新陈代谢等。

死亡是任何人所不能避免的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一体的两面,生死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更替。诚如《战国策》里范雎说:“圣哲如五帝要死,仁义如三王也要死,贤明如五霸也要死,力大如乌获也要死,勇敢如贲育也要死。”

尽管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求长生不死的方法。例如中国古代的秦始皇派遣徐福渡海寻找不死药,汉武帝求助道家炼制长生丹等。在科技发达的今日,现代人则把头脑动到“冷冻尸体”上,希望通过科技之助,获得寿命的延长。根据报道,在法国西部索米尔小镇上,就有一名叫雷蒙德的男子,其妻于1984年去世后,雷蒙德就把她的尸体冷冻在地下室里,幻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朝一日妻子能够再次睁开双眼。甚至他也希望自己死后一样能被冷冻起来,以期将来可以被科技唤醒,重返人间。

同类推荐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佛语禅心

    佛语禅心

    本书在选取翻译《百喻经》中每篇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省略了它所譬喻的深刻佛理,增加了更有阅读情趣与指导意义的禅林故事。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圆满

    圆满

    人生难以圆满,然而,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是另一种圆满。本书从十个方面,从人生观出发,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做事、学会放下,珍惜光阴,接受缺憾获得圆满。
热门推荐
  • 眺望柔软的玫瑰园

    眺望柔软的玫瑰园

    其实,你是价值连城的钻石,切莫把自己当成鹅卵石一样随意丢弃。慢慢地寻找吧,去发现和你相匹配的宝贝。
  •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因为遇见了你

    因为遇见了你

    本小说的主人公是由本人的真实校园生活改变而成
  • 闪婚记

    闪婚记

    辛月一直以为自己会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找一个老实、忠厚的男人过一辈子,谁知偏偏遇见了他。
  • 超能力城市

    超能力城市

    在这里,世界的秩序早已崩溃!在这里,激烈的战斗早已上演!生与死的较量,情与命的选择!这座城市,衍生出了逆天的人类,他们被称为——超能力者!“最强的超异能者,是我!”——吴彦
  • 鬼道神录

    鬼道神录

    张明乾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没有本事,在职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因此,在家里都呆了好几个月了,期间张明乾的父母为了张明乾的工作经常与他争吵。有一天晚上,张明乾与父母又为工作的事情而争吵了,于是他就想要出去透透气,可就是这天晚上出去透气的他,撞到了自己从小的青梅竹马。随后,他们又遇见了许多奇怪的事情,张明乾还得到了地藏王菩萨流传下来给他的东西,在即将得到东西的时候,他却整个人脑袋一晕,在醒来后的他,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异世,自己也变成了个天生残疾、丑陋的废物,可就是这个废物却在异世书写了他自己的传奇...............
  • 神奇红包群

    神奇红包群

    太上老君发红包了!恭喜你,抢到仙丹一瓶!紫霞仙子发红包了!恭喜你,抢到月光宝盒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也发红包啦!我去,猴哥你怎么把如意金箍棒都给发了?这样真的好吗?王大波得意的拿着手机,脸上已经乐开了花。自从有了这个神奇的红包群,哥想低调都不行啊!
  • 葵天宝典之雪芊荨

    葵天宝典之雪芊荨

    也许是东方教主的香消玉殒了断了雪芊荨千般万般的念想。原以为远离了江湖上的是是非非,可以好好地去过完余下的人生,谁知退隐江湖,却惹上朝廷。殊不知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间处处是江湖。避不开,逃不掉,因因果果,皆已注定。好不容易才将尘封的心结打开,却又被割得遍体鳞伤。雪芊荨黯然落泪:是自己热乎乎的心捧了出来,别人才有机会一刀一刀的刺下去……此生情意终不悔,怆然千滴胭脂泪。有此雪芊荨,世上再无第二人。
  • 舞鞋情

    舞鞋情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创作并在国内各大故事刊物发表的故事精选集。故事题材广泛,有现实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有传说中侠道人物的人性。有的作品会让你会心一笑,也有作品会让你掩卷沉思……
  • 重生都市做道士

    重生都市做道士

    我是一个活了九百年的道士,每一百年我都将经历一个轮回,但是灵魂不老不死,游离于无边的岁月之中。我叫明日,因为我永远不知道下次重生将会出现在哪里九世之中,我曾以各种方式入道,只为解开这一身诅咒,做一个平常人这一世,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重新以道入道做一个驱鬼抓妖的不死道士PS:本书又名《转世九百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