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7400000029

第29章 佛教对杀生问题的看法(4)

宋初天台的义寂法师,常应村人邀请,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唐代译经僧法成法师,曾在长安城西市疏凿一大坑,号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为放生之处;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鉴法师,常以爱物为己任,将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为放生池,并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们在六里内捕鱼。明朝莲池大师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并在云栖寺设置放生场。寺里的僧众则自减口粮节约两百石,用来赎换鸟类,将其放入放生场中。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未出家前,曾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私用官钱买生禽鱼虾等放生,事后被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戚容。典刑者追问其详,他坦然地回答:“动用库钱是为了护生,自己并没有私用一文。”后来,被无罪释放。

由于佛教僧侣们“以爱物为己任”,广行放生,不但拯救无数生灵,且蔚成社会善良的风气。甚至过去祖师大德因慈及六道众生,尤其是畜生道,感得与虎豹共处而无阻扰的事例很多。例如隋代慧日道场的慧越法师,于群兽前来时,为其说法,老虎的凶性不但不发,更以法师的双膝为枕,时人传为美谈。新罗慈藏法师,日常以慈救为先,隐居山林,绝粮数日,感得异鸟衔果供养。《杂宝藏经》载,一位即将命终的沙弥因为抢救落水的蚂蚁而得延长寿命。这种种的例证无非启示后人,“护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化暴戾为祥和的利器。

然而现代的人,不论是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或海里的生物,无一不食,恣逞口腹之欲,任意杀生,不但增加内在心灵的污染,也影响到外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增加暴戾之气。

有一次我到佛光山北海道场上课,车行经过淡金公路,看到沿路都是露天的海鲜餐馆、钓虾场,内心忍不住涌起“为什么要用杀生来娱乐”的感叹。

豢养宠物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沁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但当下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欺负弱小,何乐之有?

佛教的慈悲心是普及一切众生的,所以杀生被列为佛教的根本大戒;放生更是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体现。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最合乎现代举世关心的生态保育,所以护生就是保护自然生态。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无情而言,哪怕是一花一木、一沙一石,乃至一支笔、一张纸、一条毛巾、一块地毯,任何物品都有生命,都应好好维护它的功能,延长它的使用年限,发挥它的效用价值。这是佛教对放生的广义诠释。

总之,放生要随缘行之,更重要的是能护生。护生最大的意义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这才是最好的放生之道。

现在各国自杀人数都有节节攀升的趋势。请问大师,自杀也是杀生吗?从佛教的因果定律来说,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呢?

星云大师:自杀也是杀生,是不道德的行为,佛法不允许人自杀。因为从佛教的因缘法来看,每一个人的生命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这具血肉之躯最初是由父母结合而生养,并且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生命的完成既是社会大众的众缘所成就,当然也应该回报于社会大众,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活出生命的意义,但是没有权力毁灭任何生命,包括自杀。

自杀是对生命无知的表现,人之所以会自杀,推敲自杀者的动机,有的是心理问题,想不开;有的是情场失意,失去人生动力;有的是经济困难,失业无助;有的人是身体不好,久病缠身;也有一些人是无法达成所求,以死抗争。其实,一个人既有勇气自杀,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再说,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只留下问题,增添别人的负担和困难,加深别人的痛苦,所以自杀也是杀生,不但有罪,而且比杀人更严重,更加重其罪业。

至于杀生者会得到何种果报?根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若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又说:“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世间之罪,无过杀生。反之,世间最大的功德,就是慈心不杀。佛陀曾说:“第一施就是不杀生,如果有众生持不杀戒,就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必然不会有所恐惧。”另外,《分别善恶所起经》说,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可得五福:“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甚至在《贤愚经·重姓品》里记载,一位重姓比丘过去世持不杀生戒,感得虽遭堕水鱼吞诸难却能不死的果报。

世间最宝贵者,即为尊重生命;最恶劣者,就是残杀生灵。所谓:“爱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宝箧经》)这种同理心就是一种慈悲。慈悲不杀才能得到长寿的果报,杀害生灵而祈求长命百岁,犹如把油倒到水中,却要油沉下去。如此不合因果之道,自然无法如愿。

佛教讲“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佛教所说的因果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也不能只是当成一门理论学问来研究,举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地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只是一般人往往错解因果,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延年高寿,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做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因果,是事实,是人间的实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然有果,它的准确性即使现代的电脑科技也比不上。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遗教品》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三世因果,俱由业识所成,因此世人欲求长寿富贵、子孙满堂、家庭和谐、平安吉祥、智慧庄严等福报,唯有持戒行善,慈心不杀;而且不但爱惜自己的生命,更莫为了祝寿、喜庆、亲友聚会而杀生,如此不但不能长寿,反而减损寿命。如果人人都能正确认识因果,必能惜生爱命,继而推己及人。

现在举世天灾人祸不断,有人说这是人类杀业太重的果报。请问大师,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甚至转变人类的共业吗?

星云大师:佛教讲因果业报,每个人投生到世间为人,除了依个人的三业善恶好坏,感得的正报有智愚、美丑、高矮、胖瘦等差别以外,众生共通的业因则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这是依报的业,称为共业。

业,就是行为;行为的善恶可以招感各种祸福。一个人在生活中因“别业”与“共业”而遭遇的灾难,大致有自己招感而成的“自灾”,如疾病、残障、失业等;因人制造出来的“人灾”,如绑票、贪官、杀戮、中伤、毁谤等;由大众共业所成的“共灾”,有大自然的风、火、水、旱、震灾,乃至战争、虫害、瘟疫等天灾人祸,这些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就是众人的业报所招感,称为共业。2003年5月SARS流行,世界各地都同受威胁,一时引起举世的恐慌,这就是大众的共业所成。

甚至翻开历史的扉页,几乎每隔一段时期必会有一些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危机。

这些共灾必须通过大众的觉醒,共同行善止恶,才能消业。所以当年SARS流行时,我立即手拟《为SARS疫情祈愿文》,在第一时间发表,并为大众祝祷,以抚慰当时惶恐的人心。在文中,我呼吁大家:如果仅止于某一人、某一行政机构的应变、努力,都缓不济急;只有唤起全体人民的觉醒,大家共体时艰,人人修德净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全民人心,才能转化共业。

甚至我在2003年7月应邀到大陆南普陀寺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中也说,非典肆虐乃众生业力所致,所以降伏非典的重要武器是净化身心,人人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内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恶业,所以消灾、消业比祈福更重要。而消灾的方法可以通过忏悔发愿、广结善缘、给人欢喜,乃至修五戒十善、行四摄法、八种正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三无漏学等,所谓“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只要人人奉行佛法,不但可以消灾,而且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人心,自然能够转化大众的共业。

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到军队中讲演,校长希望我具体说明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有什么贡献?当时我说,举凡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地说,只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现在社会上许多作奸犯科、身系囹圄的人,无不是违反五戒之故。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强奸、拐骗,乃至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淫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而所谓饮酒戒,除了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食强力胶等毒品,不但伤害自己的智慧,还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五戒,则不杀生,对于他人的生命能够尊重而不侵犯,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不侵犯,财富就能自由;不邪淫,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不说谎,他人的名誉、信用就不会受到伤害;不饮酒,甚至不吃毒品等刺激的东西,对自己的健康、智慧不伤害,同时也不会侵犯他人。如此不但牢狱里没有犯人,尤其如前所说,个人能持五戒,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则国家社会必和谐安定。因此,只要弘扬佛教慈悲戒杀的教义,只要人人奉行五戒,自然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甚至转变人类的共业,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同类推荐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心若莲花,爱如菩提(李叔同作品精选)

    本书精选了他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的传世名篇,配有法清法师意境高远画作,文中有情,画里有禅。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热门推荐
  • 外交家成长故事

    外交家成长故事

    面对形形色色的难题和困境,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往往就能找出答案,想出对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精选了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艺术家、谋略家、外交家、发明家、科学家等重要人物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纵横古今,包罗中外,蕴含着文化的力量,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愿孩子们在轻松的阅读旅程中,收获快乐,接受启迪,让健康的心智得到充分的滋养。
  • 全世界崛起

    全世界崛起

    林尘开着一车电子产品穿越时空隧道,95年的时空有莫名闯入者。有手机、电脑获取那个时空各种现成资料,在美欧等国抢钱回来,世界资金给予内地发展。有钱了,有美女,有地位,实现梦想....
  • 道主归来

    道主归来

    正式版:问道几千载,尸骨尤如海。斩情丝,断凡念,伊人不在,倩影尽散;为谪仙,尘不染,天道无情,为道绝情;仙劫临,天雷降,终为劫灰,仙泪两行。天道有何求,永生如幻梦,若重来,定不负大梦几千秋,今夕是何年,花亭旁,倩影现,今朝待我寻君。成仙若断情,我宁堕为魔!通俗版:一代仙尊苏夜玄,为追大道,斩断情丝,终不敌天劫,一道天雷劈成灰,大道究竟是什么?转世重生入中土,逍遥纵横装十三,抛弃仙尊节操,踏足红尘历练,自带主角光环,蝼蚁接连送菜,道,何为道?生死之道,阴阳之道,善恶之道,有情无情皆为道。都市+异界=重生流
  • 美男夫君:猫咪不好惹

    美男夫君:猫咪不好惹

    堂堂宗主,要向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服软,凭什么?!一个人人夸赞她“温文尔雅”的才女终于忍不了啦!欺负我武功没你高是吧?哼,以后一定让你知道我的厉害!“小猫咪,乖,不要闹啦,不然老虎是会吃掉你的呦。”
  • 天才宝宝聪明妈咪

    天才宝宝聪明妈咪

    她,曾经是快乐的小女孩,可是一个人就夺了第一次,现在她只想好好的生活在A市里,没想到又遇见了他。想知道后来怎么样吗?就来看看吧。不好别怪我,我是新手。。。。
  • 爱如烟

    爱如烟

    烟,总是因为有了火的燃烧才发生的。而爱情,就像是火,爱情就像火燃烧时候产生的烟雾一样:飘忽不定,不可捉摸,能够迷惑心智,却无法永久存在。
  • 重生异世之绝代惹风华
  • 仙命途

    仙命途

    世间修行之法千万种,我只求其一,大道纵有三千。而我的道就是我脚下的要走的路。命难改,法难求。修行路漫漫修远兮。
  • 专属夏天

    专属夏天

    一场意外的邂逅,一段美丽的故事,美好的年纪就该这样和那样的他度过。
  • 剑道圣主

    剑道圣主

    我有一位剑兄弟。剑在我手,我可灭迹一方世界。剑在我手,我可斩尽邪恶妖魔。主人公张玄宇疑似上古剑主转世,因为在一次意外张玄宇在宗门早上修习时被李阳等人欺负,最后被打的晕死过去时,待到一淡紫光闪过张玄宇的天灵盖时。最后发生在张玄宇识海中的事从此改变了张玄宇这个资质一般的后面的一生。直到巅峰。斩魔神,灭妖邪。宽幅剑道,成就剑道之主。本小说简单介绍,修炼境界划分,炼气,灵元,聚灵,灵海,净灵,升华,半步圣王。下一镜阶为圣境,圣王,圣皇,圣帝,圣仙,圣神。各分九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