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7300000018

第18章 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1)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性。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信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可以说,人类的生活运作,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

经济强盛,必定带动国力;经济萧条,人民出国都会遭人白眼。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顺利、军事强盛、教育提升,都会带来国家的强盛壮大,所以每一个国家不只是个人生存要向“钱”看,国家的发展也莫不向“钱”看齐。因而国际间有所谓“经济高峰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等,无非都是希望共谋经济发展、稳定国计民生,让举世人类都能安定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视经济,主张发展净财、善财,甚至推广开来还有智慧财。佛教对财富的看法,非常重视均富、共有、施他、利济。佛陀当初实施僧侣托钵乞食制度,主要是因为他对财富的观念,主张“裕财于信众”,让僧侣借托钵时,信徒布施饮食,僧侣施与教化,所谓“财法二施,等无差别”。

佛教重视有形的财富,也重视无形的财富;重视外在的财富,也重视内心的财富;重视现在的财富,也重视未来的财富。佛教把财富从前世到今生、来世,看成是一体连贯的。财富不能只看一时,要看各种因缘关系,所以人在开发自己的财富之余,更要创造全民的财富。唯有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共创一个均富的社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国与国之间更要本着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谋人类的福祉,共创世界的和平。

以上是星云大师于2003年8月7日,在三峡金光明寺与佛光协会干部、会员举行“佛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时,所提出的一些观点。以下就是当天的座谈纪实。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厚实的经济做后盾,国家的各项建设就难以开展。请问大师,如何发展国家的经济?如何创造全民的财富?

星云大师:谈到经济,其实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甚至从上古时代,蛮荒未化,人类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信息、科技时代,无一不与经济有关。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说:“仓廪实,知荣辱。”唯有经济繁荣,才能建设“富而好礼”的社会。

经济既是民生的命脉之所系,一个国家要厚植国力,就要发展经济,经济充裕,国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会提升,社会生产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好过。但是如何才能发展经济呢?过去台湾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曾有过睥睨世界的经济奇迹。这就不免让人想起数十年前台湾曾经推行过“克难运动”,一时风起云涌,纷纷响应,整个社会充满了克难、俭朴的风气。当初的“克难运动”,对数十年后的台湾经济起飞,也不是没有因缘。

只是近十余年来,台湾地区不只在经济上,乃至社会、政治环境上,都有惊人的改变,原来质朴的农业社会被繁忙、竞争的工商业社会所取代。现在更是进入科技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人为了追求高所得、高利润、高享受,或钻营法律漏洞,或偷工减料,或官商勾结,或非法走私,或贩卖军火、毒品等,社会风气败坏,治安更是亮起了红灯,杀人抢劫、绑票勒索、纵火诈骗等事件无日无之。

另外,台湾的政治体制由戒严转趋多元化,大家尚未承受民主之利,却已受到自由放任之害。不仅旧有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乃至社会秩序相继松弛或解体,对组织认同更是出现危机,这些其实都比经济风暴更令人忧心。

谈到这里,其实一个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往往有所谓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政治问题。但是总归一句,就是“人”的问题,如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人心不善,自私自利,世界就永无宁日。所以目前大家急需努力的是,社会的政治要清明,制度要健全;在位的官员要勤政爱民,清廉而不贪污;社会的士农工商要讲信修睦,童叟无欺;人民要勤劳节俭,养成爱书读书的习惯,并且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全民都是“三好”的实践者,共同建立一个通财好义、富而好礼的社会,让国民有所谓“真善美”的生活。如此社会一片祥和、安乐,每个人内心一片宁静、自在。这才是国家发展经济雄厚而有力的资源。

也就是说,国家的富强,与民是分不开的,国不强,民不乐。是故未来朝野之间要有共识,不仅经济要富有,而且人民要安乐,思想要自由,文化要保存,教育要提升,环保要做好,政治要民主,人权要重视,对国家的建设计划要用心,甚至各项预算要合理。例如军备武器的设施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军队与教育的预算如果比例过于悬殊,也非社会之福,所以要多多参考专家的意见,多方倾听民意,一切以民意为依归。相对的,社会大众则要从建设性上努力,而非破坏性的伤害。如:教育界要教好学生,传播界要做正面报道,工商界要改良质量,增加生产,大众对社会上有成就的人才要保护珍惜,因其成就是属于全民的,不要轻易摧毁。

谈到人才,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除了石油、矿产、海洋、林木等自然资源之外,人才最重要,有人才才能发展科技、工业、管理、生产,才能与时俱进,甚至更能超越当代。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先进国家莫不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留住人才,让人才能为社会所用,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利民的建设,发展各种工程,提供人才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在佛经中提到,一个良好的政府,治国之道首须导民以正,不但要注重民生经济,以种种方法提倡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生活不虞匮乏,除此还应注意下列六点:

(一)尊重法治。政府应该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为首,并且努力守护正法不坏。

(二)优礼贤士。政府应该尊敬德慧兼备的学者、专家、沙门等,并且常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宜行则行,宜舍则舍。

(三)照顾弱势团体。政府应该矜恤孤寡,照顾贫困无依的众生。

(四)敦厚民风。政府应该以十善来治理国家,让社会道德趋于纯善。

(五)提倡融和交流。政府应该放宽心胸,悲智双运,接应四方。

(六)施行民主政治。政府应推行民主法治,来决定全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人民依附国家而生存,所以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帮助生产,有技能者提升科技建设,有智慧者建言国是,有财力者善尽义务,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尽忠职守,以报答国家覆护之恩。如此上下一心,同心同力,才能创造富强安乐的国家。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举世都在关心经济复苏的问题,然而社会的经济繁荣、工业进步,有时并不一定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现在社会上有太多“富有的穷人”,因为生活上没有满足感,心灵上没有资源宝藏,所以大家其实应该重新评估经济的价值。经济并非只有金钱财物,举凡健康、平安、和谐、智慧、慈悲、信仰,都是财富,因此希望全民不要只重视金钱世界,要注重精神愉快、心灵富有;要追求内心的安乐和幸福感,同时以勤奋、信义、道德、慈悲来提升个人的财富,继而本着“同体共生”的观念,发挥普世的价值,建设共有的胸怀,创造一个祥和、均富的社会,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总之,世间一切都有变量,台湾未来是要成为全球赞叹的珍珠,还是人人唾弃的垃圾,就看我们“一念之间”的抉择。我们要的是和谐、安定,就要保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不可破坏各方面的成长。全民应该继续勤奋努力,重视社会秩序,净化大众贪心,尤其对环境保护应投入巨资,在种族和谐方面要以爱心消除怨恨。唯有在和平尊敬中,才能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建设一块人间净土,这也才是全民真正共有的财富。

刚才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经济史,人生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金钱、财富的运用。请问大师,当居家发生经济困难,或是公司的财务一时周转不灵,乃至农业遭受自然灾害,甚至工商企业遇到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时,该怎么办?

星云大师:佛经讲:“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凡事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居家的经济发生困难,或是公司经营不善,周转不灵,这是结果,应该找出原因。为什么别人都有办法在社会上顺利发展,唯独我的财务发生困难?是我工作不够勤劳吗?是我没有储蓄应急吗?是我计划不周详吗?是我评估错误吗?还是我没有开源节流,不懂感恩惜福,缺少行善结缘呢?或者是我交友不慎吗?是我贪心过度吗?总之必有一个原因使我的经济发生困难,因此要找出贫穷的原因。如《三世因果经》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能找出今生贫穷的原因,然后加以改进,为时不晚。

其实中国民间也有一句谚言说:“一枝草,一点露。”意思是说“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只要肯勤劳奋斗,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只要你勤劳,摆个地摊,做个小本生意,甚至从事资源回收,也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经商失败了,只要改善自己营运的方法,重新再来,所谓“暴灰还有再发热的时候”,一个人还怕会完全没有办法吗?最怕的是自己的贪欲无限,跟人计较、比较,过去贫穷的果还没有解决,又增加新的障碍。例如失业的人如果贪求高薪,往往更加没有机会,自然难以东山再起。

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这么一则故事:美国有个老年人在公路旁开了一家小吃店,当时正逢经济不景气的年头。老人家眼力不十分好,耳朵又近乎全聋,但是他的运气很好。说他运气好,是因为眼力不行,所以不能看报读书;耳朵又重听,也难得和朋友们聊天,因此对外界的情况,他都不甚了解。因此他并不晓得经济不景气有多严重,照常干得很起劲。

他把小店的门面漆得漂漂亮亮,在路边竖起宣传的招牌,让人老远就闻香下马。他店里预备的货色物美价廉,味道很好,常常吸引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在他那儿吃点东西。

老人家工作十分勤奋,赚了钱把儿子送进大学去读书。儿子在学校中选了经济学的课程,他对于整个美国经济的情形之糟了如指掌。

那年过圣诞节,儿子回家度假,看到店中业务仍然很兴旺,就对父亲说:“爸爸,这地方有点儿不对劲,你不应该有这么好的生意呀,瞧您的兴致这样好,仿佛外面并没有经济不景气这回事一样。”于是他把经济萧条的前因后果费力地解说了一遍,并且说全美国的人都在拼命地节省、紧缩。

这时,老人家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他对自己说:“既然如此,我今年最好也不再油漆门面了。外面闹恐慌,我还是省下一点钱来最好。三明治里的肉饼应该缩小一点儿。再说,既然人人都没有钱,我又何必在路边立招牌呢?”于是他把各种积极性的努力都停下来。结果后来生意果然一落千丈。当他那位大学生的儿子在复活节假期又回到家时,父亲对他说:“孩子,我要谢谢你告诉我关于不景气的消息,那是千真万确的事,连我的小店也感受到了。儿啊,受大学教育实在太有用了。”

故事的最后,作者戏谑地说:“我们的国家也是被专家害惨的,所以说专家是‘专门害人家’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说明一个人有健康的观念、坚定的信心,能诚信待人、勤劳做事,是成功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不过,世间有的人靠劳力赚钱,有的人则靠智慧致富。曾经有一个牙膏制造工厂,因为产品滞销,公司营业受挫,负责人昭告员工,如果有人献出智慧的妙计,能使公司的营业额增加,就可获得五万元奖赏。有一个员工只提供了一句“牙膏出口,放大一倍”的计策,当下就轻易地获得了五万元奖金,而公司的营业额也从此增加百倍、千倍以上。

佛教里也有一个卖偈语的长者,他只记取一首四句偈,即价值十两黄金。更有甚者,《金刚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其价值都比不过一句智慧的偈语。因为,财宝有用罄的时候,智慧的偈语则是生生世世,受用无穷。

智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惭愧也是财富,谦卑也是财富,知足也是财富。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因他有知足的财富。佛门的苦行僧,树下晏坐、洞中一宿,一样生活得非常惬意。

贫富只是比较性的说法,真正贫穷的人,内心安贫乐道,也不差于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乐。

有一对年轻夫妇,同在一所小学里教书,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每天夫唱妇随地上下班,倒也愉快。隔壁的大楼里,住了一位董事长,每天为钱苦恼,怕被偷、被抢,所以生活得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听到隔壁传来愉快的歌声,非常不高兴地说道:“他们住得如此简陋,生活得如此清贫,还弹什么琴,唱什么歌?我住在高楼大厦,有地位,有财富,为什么这么苦恼呢?”

他的秘书忍不住开口:“报告董事长,如果您嫌苦恼的话,可以把烦恼送给隔壁的夫妇啊!”

“怎么把烦恼送给他们呢?”

“您可以送给他们100万元,反正100万对您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董事长勉为其难地决定试一试。

这对甜蜜夫妻一夕之间得到100万,欢喜得不得了,整个晚上无法安眠,不知道要将一百万藏在哪里。放在枕头下、床底下、抽屉里、橱子里,到处都不安全。就这样折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这对夫妻终于有了一个醒悟,决定把这100万元还给董事长,并说:“这是您的烦恼,还是还给您吧!”

高楼上的董事长,天天忧烦股票的涨跌,天天计算支票的数字,天天挂念金钱的有无,哪有陋屋里的人唱歌说笑为乐呢?所以经济没有绝对的贫富,再多的钱财,不知足就是富贵的穷人;一无所有的人,他能满足,就是穷人中的富者。

财富,要靠自己去开创,不管用金钱、人力、智慧、结缘、储蓄、置产、投资,或是将本求利、做生意去赚钱,总之,人生要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晴时要准备雨伞,以应雨天所需;白天要备妥手电筒,以便夜晚所需。解决家庭的经济,要有预算,所谓“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

如果一时的经济周转困难,还是要本着自己勤劳的态度,对工作的热诚,例如莳花种菜,贩卖小吃,为人帮佣,有淡泊物欲、节衣缩食的美德,自助而后自然有人帮助,也会渡过难关。再者,能有克难精神,以及刻苦耐劳的毅力,则尽管人生路上风雨飘摇,任何苦难,都能安然度过。希望我们的社会,能让“克难”的精神再度复活!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请问大师,如何开源节流?

星云大师:开源节流,这是经济学上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开源节流,到底要开什么源,节什么流呢?

同类推荐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佛的故事

    佛的故事

    本书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图文的形式将一幅瑰丽神奇的佛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读者零距离感受佛教文明,全方位接触真实历史。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禅,正是这样一把打通现实与理想的钥匙,以超然物外的智慧、妙趣文雅的吐属,渡人于稚拙之中,醒人于妄执之间。它是世间一道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带我们进入恬静平和的生活。
热门推荐
  • 查理九世之真假莲神

    查理九世之真假莲神

    唐晓翼回来了,他带回了他的妹妹……传说:世界末日之时会有莲神相助,他们是谁呢?…………
  • 花篮中的小老鼠

    花篮中的小老鼠

    小老鼠漫漫成长路,干了一番大事业其中,不乏有成长,爱情,朋友的激励,才能勇往直前
  • 百草繁花

    百草繁花

    清歌伴酒,路还长,何必揪着回忆不放?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当暮然回首,那些好的,坏的,伤心的,高兴的又是如此的可爱。(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溃之歌交响诗

    溃之歌交响诗

    “是的,那是当之无愧的万能许愿机……但它的发动意味着一切的毁灭。”——溃之歌,那是少年那希伦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自己会牵扯到的非常识存在,但在这所圣·乔治魔法艺术学院中等待着他的还不止这些……(《溃之歌交响诗篇》是《溃之歌》系列的第一部)
  • 斗聘

    斗聘

    *****千尺寒玉,温润容颜依旧,女子轻抚那嘴角不变的弧度,心下决然,踏出玄冰丈的那一刻起,轮回异变,命理交隔。【她】一朝决心,江湖朝野皆随之异动,不改初心,但命已入轮回,身不由己。在那嬉笑人间的形容姿态下是一步一步的成长,一点一点的改变,唯独不变的,就是那爱笑的容颜。【他】前世逍遥,却在遇见她后,倾世相护,玩笑态度下,是千分固执、万分真心,只为一人,谋天下、弃逍遥,只因那人,是她。【他】救济众生,却放弃自己,将无奈化成悲悯,只是无奈,直到遇见她。看她巧笑盼兮,看她肆意为之,自己却只能在闭眼之前将所有眷恋化作一缕笑,好在她需要的时候,看的见。【他】人生初见,因她那般守护姿态,便在少年心中种下一世牵挂,倔强的守护,让他站成最忠诚的骑士,就算最终万人敬仰,手腕那条蓝线,也变不成红颜。【他们】只为各自心中所望,谱出绝世潇歌。
  • 重生穿越之寻忆之旅

    重生穿越之寻忆之旅

    26岁的莫忆思八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早晨一醒来就会发现自己身处于不同时空不同朝代,又会在某天醒来发现自己又回到现代世界,过不了几天又会再次穿越到某个时代,每次都在不同时空中遇到同一种奇异的玉质花朵和同一个叫艾忆的男子还有一个一直把自己笼罩在黑色斗篷内的神秘人,可是每次在不同时空见面的时候男子已忘记对她的记忆但却能叫出她的名字。不同的时空相同的男子,频繁出现的花朵到底代表着什么,为何神秘人后来会告诉她其实是她失去了记忆,亦正亦邪的神秘人又知道什么,每一次找寻答案总觉得有一股神秘力量在阻止?每次深入思考总会莫名头疼?自己到底是谁,那个男子又与自己是什么关系……当渐渐接近真相,记忆回归的那一刻唯有泪千行
  • 浮云皆烬

    浮云皆烬

    青春啊,成长啊,云溪一直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她遇见安于,遇见余烬,齐心遇见秦致,遇见兰州,付子一遇见余生。后来啊,当她自己终于站在高高的楼上俯瞰这个她们生,她们笑,她们哭,她们痛的城市的时候才明白,有的人来就是一道伤痕,有的人走却是一道彩虹。后来她终于活成了一片云的样子,却再也变不回一条小溪。浮云散,余生烬。
  • 论语

    论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神乱

    仙神乱

    成仙还是成魔,这是一个选择。那些耻我骂我羞辱我的人,我就化做他们的魔,杀遍天地间的反抗者。那些爱我怜我保护我的人,我要化身他们的仙,张开双臂为他们遮风挡雨。成仙还是成魔,是别人逼我选择
  • 天魔逆世诀

    天魔逆世诀

    三年前,天魔教遭中原武林合围,武林至尊郭南天立毙天魔教教主洛天威,就在正道人士准备将天魔赶尽杀绝之际,魔教少主洛玉书站了出来,甘愿自绝八脉,立毒誓留在飞剑山庄为人质,受尽折磨。苏飞扬十六岁生辰之日才知道飞剑山庄之中洛玉书的存在,他真是如传说中一样是魔教妖孽么?还是别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