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7300000017

第17章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5)

所以,父母讲话不要伤害儿童,要顾及他们的尊严。虽然父母为了生活有种种辛苦,赚钱养家,不断努力,为前途奋斗,压力也很大,不过人生就是要能负责任,要有忍耐的力量,否则日子不好过。我们学佛,最主要的就是学习承担的力量、忍耐的力量。所以佛教有一个修行的法门,叫作“忍辱波罗蜜”,佛法中的忍是智慧,生忍、法忍、无生法忍都具足,对世间有透彻的认识,自然对世间的人情冷暖、好好坏坏、是非荣辱,都能放下。当一个人有了忍耐的功力,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遇到问题就会懂得用智慧去解决,而不是以自杀来逃避。

自杀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每一个生命的陨落,都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希望家庭与社会都应该加强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应予以更多的自由空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他们认识,生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每个生命都有与别人共同的关系存在。例如,每个生命都与父母有关系,与家人有关系,与学校的老师及成就他的善知识有关系,乃至与国家社会有关系,所以不能认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每个人一定要顾念到父母、家人、朋友。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完全不顾念别人,这种人活着也没什么价值。

所以,今后我们的教育,希望父母、学校、社会,能多多地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倡导,让儿童、青少年养成一种乐观的态度,养成一种开朗的性格,养成一种积极奋斗的人生观。我想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立身于这个社会。

刚才说到,一个人之所以会自杀,大多是因为心灵脆弱,缺乏抗压能力。请问大师,我们平时应该如何关照自己的“心”,如何才能增强自己心里的力量呢?

星云大师:佛教讲:“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人的主宰,心想好事,自然就能行善;心想坏事,行为自然偏差。一个人的心如果自私自利,每天只想自己,必然会缩小生命的空间。

话说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小姐,神情沮丧地在河边徘徊,刹那间,鼓起勇气跳入河里,扑通一声,河中溅起了浪花。有个老和尚刚好经过,赶紧将她救起来。谁知小姐非但不感激,而且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让我死,我讨厌你。”

老和尚问:“你为什么要自杀呢?”她说:“我长得很丑陋,大家都耻笑我、批评我、不喜欢我,我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老和尚耐心地开导她:“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自私的,只想到我自己,凡事为自己设想,但是那个自私的生命,刚才已经死了。另外,人还有第二个生命,是专为别人着想的,现在我已经把她救回来了。从现在起,你要改变你的思想、行为,随时随地地帮助人,为别人服务。”

丑女听了和尚的话,就开始行善,天天为别人服务,因此她的美名善行就传播乡里。由于大家都赞叹她,无形中她的心情愈来愈开朗,人也愈来愈清秀,最后也找到了如意郎君,结婚了。

丑女投河,由于老法师的一句话——“第一个自私为己的生命已死,第二个利人的生命可以再生”,因而开创自己的第二个生命。因此我们为人不能太自私,不能只想到自己,有时要多为别人想一想,多关怀别人一点。一个人只要能建立信心,发愿为人服务,当自己把生命的光热散发出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必然也能点亮自己的心灯。

其实,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帮助自己成长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正面的力量,像父母家人的关心、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以及社会大众的助缘,让你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等。另外一种是负面的力量,比如有些人看你不顺眼,打压你、讨厌你、抵制你,这种力量往往也会让你奋发向上。就像皮球,压得轻,弹得低;压得重,弹得高。逆境、挫折反而让你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更坚强。

不过,这种负面的力量很少人能懂。有句话说“少年得志”,其实未必见得是好,反而越早碰到困难,越容易坚强,越容易长大。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一面,就像台湾“9·21”大地震后,很多人一时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负面的压力与困境,因此选择自杀。其实只要懂得转化,逆境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坚强。就等于再好的种子,如果没有肥料,也不能成长。即使是一朵莲花,也要有污泥,才能茁壮成长。

所以,世间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逆境,在一个有作为的人看来,并不是障碍,反而是一种助缘。等于暴风雨过后,经得起考验的树木就会更加青翠,乃至地震、泥石流等一些天灾以后,通过辛勤工作,加上国家帮助等,可以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世间是无常的,地震、台风会摧毁房屋,破坏建设,但只要我们的信心没有被打倒,我心中有信仰,心中有力量,再大的灾难都会过去,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成长自己的智慧,成长自己的力量。有了智慧,就能看清世间的真相;有了力量,就可以再奋斗、再出发。

你看,蜜蜂、蚂蚁,或是小鸟,它们筑的窝被风吹倒了、吹掉了,它会再来一次,甚至一次又一次重来。小小的动物都有那种奋斗的毅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反而不如它们呢?所以,只要我们有信心,信心里就有无限的宝藏。信心可以产生力量,而且这个力量还可以感染别人,让别人也有力量来成就一切事。所以,人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然会有力量。

佛教是戒“杀生”的宗教,甚至连“杀心”都不能有。请问大师,“杀生”与“杀心”之间的关系,轻重、区分在哪里?

星云大师:我们的身体、言语、念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有善有恶,另外还有一种叫“无记性”,也就是行为的当下没有善恶的念头。

其实,善与恶有时很难断定判别,有些行为有时看起来是凶恶的,细细推究它的情形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助人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譬如杀人本来是犯罪的,但是当一个无恶不作的歹徒被绳之以法,死刑的执行者快刀杀了他,这种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的呢?当刽子手在处决犯人的时候,可能也会耿耿于怀:“上天也有好生之德,今天我又杀了一个人。”同样的杀人,歹徒的杀人是怀着凶残、暴戾的嗔心而杀人,而死刑的执行者对于死刑犯,没有深仇宿恨,只不过替国家执行一项除暴安良的工作。两者的动机不同,行为的结果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佛教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每一条戒相之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等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如杀人时要具足“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断命”五个条件,才构成不可悔罪。这与刑法因重视犯意和犯罪事实而制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要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佛教心意戒的积极意义,在于要求个人自发地观照身、口、意的起心动念,防范不法于念头起时,较世间法更为彻底。

过去有一个小沙弥,夜晚走路时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青蛙。师父知道以后责怪小沙弥说:“你怎么可以随便踩死生灵呢?阿弥陀佛,这样一来罪孽深重啊!你应该到后山跳悬崖,舍身谢罪。”

小沙弥一听,刹那间犹如五雷轰顶,才知道祸闯大了,只好含泪拜别师父,万分伤心地走到山后悬崖,往下一看,又深又暗,小沙弥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无疑;不跳呢,三涂受苦,累世轮回,业报逃不掉,这可怎么办呢?”小沙弥左思右想,真是进退为难,忍不住掩面痛哭起来。就在他哭得伤心的时候,有一个杀猪的屠夫经过,看到小沙弥跪在路旁痛哭,觉得奇怪,上前追问。小沙弥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后果说了一番,屠夫听了,顿时悲从中来,悔恨万分地说:“小师父呀!你只不过是无心踩死一只青蛙,罪孽就这么重,要跳悬崖自杀才能消业。我天天杀猪,屠来宰去的,满手血腥,这罪过岂非无量无边,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师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让我跳吧!应该谢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忏悔心生起,毫不迟疑地纵身朝悬崖一跳,正当他随风飞坠,眼看就要命丧深谷时,一朵祥云冉冉从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议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这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事情,正是显示修行忏悔的殊胜。一念的忏悔心有此功德,相对的,一念恶心想要置人于死,有时虽然没有行动,但这一念心就足以构成犯行。

所以,我们平时不要有杀心。例如摔碗筷、摔桌椅、用力关门、冲撞墙壁等毁灭性格,慢慢养成以后,不是杀人就是杀自己。不管自杀、杀他,或是见杀随喜,都会养成不好的习惯。

佛教的杀戒,又称断人命,不仅包括自己亲手杀人,即使唆使他人杀人或劝说别人自杀,也皆犯波罗夷罪。《梵网经》在止恶方面,尤其具体而又严格。以不杀为例,不仅禁止杀人,亦禁止自杀,认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亦算犯戒;若自己没杀人,亦未自杀,只是鼓励、指使别人去行杀业也不行;若自己没杀,也没指使,但赞扬别人行杀业,如此心有杀生之念,亦应禁止。也就是说,该戒杀不仅要求身业清净,也要求口业、意业清净,不然就是犯戒。

其实,宇宙万有都有生命,有的是肉体上的生命,有的是思想上的生命,有的是事业上的生命,有的是道德上的生命,有的是时间上的生命。其价值虽有不同,但都应该珍惜。例如,一件衣服,你能穿三年,总比穿三个月好;花能开放一个月,假如你把它摘下,一天就枯萎了,这也是伤害生命;桌椅、板凳、沙发,你保护他,能用个几十年,最后甚至还能送到博物馆、古董店里,它的生命就能连续不断。

所以,广义言之,杀生不仅止于用刀杖加害,在日常生活中,恶言厉色也能伤人于无形,也会招致重罪。反之,有时虽有杀生之行,但无杀心,罪业也会比较轻。例如有些地方的居民,因为生活环境使然,必须靠捕鱼为生。他们虽以捕鱼为业,但没有杀心,反能时时提起慈悲心,果报也会有所不同。

另外也有些农药行的商人说:“我们开药店,出售消除蚊蝇、蟑螂等害虫的药,有罪过吗?”农夫也问:“我们栽种水果,为了收成好,要喷洒农药,驱杀害虫,有罪过吗?”当然,我不能违背佛法,打妄语说这些行为没有罪过。但是根据佛法,驱除蚊虫等,并不是很严重的大问题。因为佛法所说的不杀生,主要是以“人”为对象,以杀人为严重。杀人,这是佛法所不许。但如果为了去除虫害,能够预防当然比杀害来得好。不过以人为本的佛法,为了人生存,虽用农药,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即使受过戒律的比丘,犯了此过,依佛法上来说,也不过犯了“恶作”而已。“恶作”的行为,是可以用忏悔的力量加以洗除的,并不如杀人那样不通忏悔。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中杀害生灵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很轻微,有些甚至无罪,最主要的是不能怀着嗔恨心而杀生,以嗔心而故意杀生,必然要堕地狱受苦。佛教之重视动机、存心,由此可见一斑。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淡定·从容·心安》是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虚云大师的佛法启迪套装书,书中大师亲述人生经历,给人探索生命真谛的经验与智慧、改变人的人生方向。弘一法师、虚云大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结集出版,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永久珍藏的经典之作。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印光法师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不争名夺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师一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树,以深厚的根基广化穷山瘠土为乐土福地,以广袤的浓荫庇护众生,度无尽众生脱尽烦恼、永得安乐。
  •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当代北京云居寺史话

    力求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注重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广大百姓愿意读,喜欢读。本书是已出版的《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的延续和拓展。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书是加措活佛首部作品,也是他首度公开分享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本书完成之后,受到《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大力赞赏,并被谢娜等人列为必读书。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情感、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
热门推荐
  • 邪王追妻,王妃不要跑

    邪王追妻,王妃不要跑

    “女人,你是我的。”“男人滚开”“小语语,你都承认我是你男人了。”他邪魅的说。我草,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老天,收了这个妖孽吧!
  • 穿越之亡国公主

    穿越之亡国公主

    都市白领夏言浅穿越成亡国公主,在离开寄住的丞相府后夏言浅偶然下救了受伤的六王爷覃川,覃川向皇上求了圣旨让夏言浅嫁入王府当王妃,夏言浅渐渐被覃川的真心所打动。部落首领的女儿黎宛如一心想要从夏言浅身边夺走覃川,黎宛如心狠手辣,更和视覃川为眼中钉的太子覃律密谋,最后覃律被废除太子之位,覃川继位,封夏言浅为皇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本书介绍了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最新研究成果;系统阐释了广告的消费心理学基础,深入挖掘出广告运作过程中的消费心理学规律。
  • 水果味甜

    水果味甜

    女神;与男神恋爱有风险!男神换画风了怎么办?男神;女友分分钟被拐走怎么破?看心机男与自来熟女的日常
  • 超级巨树

    超级巨树

    现代人叶晨重生成了一棵树,一颗会进化的树。且看叶晨如何成为最超然的存在。带领地球生物不断进化,成为宇宙的主宰。境界划分:凡境,先天境,真境,仙境,神境,圣境。本书主角会一直是棵树,不化形,不喜勿喷。
  • 快穿之大众男主

    快穿之大众男主

    他是高冷学霸是痴情暖男是霸道总裁是妖魅教主是呆萌忠犬是腹黑大神是病娇哥哥是傲娇正太是谪仙师傅……他简直全能,技能点杠杠的(如卖萌专一,欢迎给他补充~)你值得拥有,这是大众的男主ps:任务升级流+系统流
  • 爱光离

    爱光离

    如同日记,一段一段的记录着那几年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独白。
  • 青春的六年级

    青春的六年级

    “张睿,别跑。”哈哈哈哈哈,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在校园中回荡,可真分笑意能保持多久?即将,毕业的我们,拥挤而又充实的六年级将让我们永生难忘。
  • 那件红裤衩

    那件红裤衩

    三楼刚搬进来一户人家,小王总是看到一个流浪汉穿着红裤衩,每天都在盯着那户人家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