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是一生的资本
许多人把欺骗视为一种手段,他们相信这会给自己带来好处。他们往往掩饰自己的弱点,用动人的言辞来哄骗他人。有很多人认为,在商业上,欺骗如同资本一样,是十分必要的。他们认为,在商业上处处讲实话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商业社会中,最大的危险就是不诚实与欺骗。往往在经济萧条时,人们更喜欢利用投机取巧的方法,欺骗顾客,不讲真话或是把当说的真话秘而不宣。但他们没有顾虑到,这样的做法暂时来说在金钱上虽是赚了一些,可是他们的人格和信用已丧失殆尽,这个代价是惨重的和长期的。
实际上,用欺骗方法来对付他人,最终是得不偿失的。回想一下十年前最兴旺的商家,看看有几家活到了今天?其中的大多数因为他们的繁荣是建立在不诚实和欺骗的基础上的,不久后便关门大吉了。他们只知道从欺骗顾客中获得了好处,不知道到了后来,他们的欺骗手段终于为顾客所发觉,于是经营日趋清淡,业务逐渐收缩,结果竟致歇业破产。
诚实信用的名誉是世界上最好的广告,仅仅因为诚实信用的名誉,世界知名的大商行大公司的名字和品牌就价值连城。
与一个欺骗他人、没有信用的人相比,一个诚实而有信用的人其力量要大得多。一个把自己的言行建立在诚实基础上的人,外表看来也享有荣誉,他本人也有自信,而且对自己的行动更有把握。而在欺骗者的外表上,仿佛贴着一种鄙夫的标记。
在今日,最令人痛心的现象莫过于一些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出卖他们的人格,即便能获得一些名利,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一个人的声誉损坏了,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弥补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试问一个人如果连他自己的品格都不要了,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人如果违反了人类善良的天性,那就不要说贪图名利了,就是其他一切的丑陋行为,他都会干得出来。
多个朋友多条路。的确,人际关系是一种资源。可是,很多人过于匆忙地消耗了这一资源。例如风行一时的“传销”热:大家都在对自己的亲朋下手,其实这是在蛊惑下出卖未来,好像钱到手,明天就不活了——至少,是不在这个环境活了。有多少人从此反目!这又使多少道路被堵死!
人过留名,名声是一笔无形资产,如企业的信誉。一个保证“包退包换”的企业,固然可能遇到少数添麻烦的顾客,但却能吸引大量不会添麻烦的顾客。一个名声需要时间的检验,现代则是通过大做广告。这种速成法有效,但也有弊,如果不实广告太多,广告的名声也不会好。
不要轻易许诺,但一定兑现许诺
信誉之所以被一再强调是有原因的,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信用都是我们不断积累并拓展资源的基础。在交易方面如此,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是如此。
所谓恪守信义,是指对许诺一定要承担兑现。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会带给他人无谓的麻烦,也使自己名誉受损。对别人委托的事情要尽心尽力地去做,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华盛顿曾告诫人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依赖的。
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讲究言必信,行必果。孔子也把“朋友有信”作为几项基本道德之一。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讲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做生意也好,都需要讲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行去判断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交往。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前后矛盾,言行不一,则无法判断他的行为动向,对于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交往的,更没有什么魅力而言。守信是取信于人的第一方法。信任是守信的基础,也是取信于人的方法。具有魅力的人,应该是守信的人,诚实的人,靠得住的人。
现在是赢家,而且永远是
IBM的创始人华生曾这样告诫他的下属:“别忘了,这个公司是要永远存在的。”
无论处世还是经商,你都要树立稳重可靠的形象;并把这种形象保持下去。
每一银行建筑的外观都保持某种传统建筑式样,从而使其客户感觉到它的长期存在。如果你去参观某保险公司的总公司大楼,你也一定会注意到这一同样的特征。倘若人们将其一生积蓄存入银行,或在人寿保险单上投资,他们就得相信这些机构将会“永远生存”。他们需要确信他们的继承人能够得到他们名下的财产。保险公司和银行所取的形象正是使人们相信,没有什么会比一座建造坚固的办公大楼更具永久性。这样一座建筑高于其他建筑,谁也不会担心有一天它会不复存在。一些银行和保险公司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公众。他们没有自己的产业,而是栖身于壮观的办公大楼之中而成为其主要的租赁人。然而,由于他们将其名称置于高楼之上,很多人都会相信这座大楼是他们的产业。
还有许多不进行大笔投资购买固定房地产就可体现出永久性原则的方法。由于一座办公大楼只能建在一个地方,当地的人们能够永久地看到它。如果你的总部设在上海,在其他城市的代理人可以使用上海总部的照片树立形象,而且这些东西对你树立那种正确的形象也是极为有益的。
在广告中使用标明公司名称的专用产品对树立形象也极为重要。小折刀、日记簿、公文包、电话机,或任何其他实实在在的、具有永久性特征的物件都会向你的顾客们表明,你是具有永久性的。这些赠物,不像你对顾客所作出的公司介绍,它们是你的那些可能的主顾用手能触摸到的某种实物。
永久性原则对那些正蒸蒸日上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随着这些公司的扩大和老化,他们也就不太重视永久性这一形象,因为他们的名声几乎已家喻户晓,它们的永久性已不成为问题。有些大企业家甚至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传统”的风格,其他人则把他们对待物质财富的这种态度解释为:那些为成功而努力的人们要考虑表明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就的形象,而这些已飞黄腾达的人们已不再为此而焦虑。
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做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有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受他的情。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玩不了“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比如说,给人帮助不能过于“挑明”,以免伤人自尊;施恩于人不可一次过多,否则会成为对方的负担,双方再难维持关系。这种人只会用“互相利用,互相抛弃,彼此心照不宣”来推挡,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奥秘之处,所以无法达到人情操纵自如的境界。
毋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
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得罪一人就等于得罪一百人
对于人际关系的作用缺乏自觉的人,即使因为自己的处事不当而造成别人的困扰时,也会满不在乎。他们的想法是,即使和这位得罪的对象撕破脸皮,仍有其他资源和机会。须知:这种资源的挥霍是你承受不起的。
因为这次不当而失去的,并非只是你所得罪的对象一人而已。有一份研究报告称:商家得罪一名顾客的代价不仅仅是失去一个客户,而至少是6~8个。同样,在人际关系方面你得罪的也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大批。
例如,在工作上你得罪了同业者,由于都是隶属于某一业界的一分子,因此你必须考虑到被你得罪的对象,有可能在业界内大肆渲染。如此一来,你有可能同时失去一百人的信赖。
如果你从此转行或许还情有可原。然而,如果自己打算在眼前所在的行业里大展宏图时,一个失误即有可能扼杀你在那个业界里的生机。而且,就算你进入别的行业,这种不做善后的做法也不可取,习惯以一句抱歉草率收拾残局的人,无论在哪个行业里都无法持久。
重要的是,在失误发生后的照应方式。在行业内流动的并不是只有负面评语而已,良好的评语也同样会口口相传流散出去。只要切实做好失误的照应,真诚表示你的歉意,并愿意帮助对方解决因此造成的问题,你认真处理善后的风范也会不断传播出去。总而言之,所谓信用,并不只是针对眼前对手的问题而已。
学会为明天打算——如果你还打算活到明天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