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30100000015

第15章 随笔(6)

对于那小人儿,有时候你该适当“溺爱”一下、放纵一下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难教,对孩子至严则可能适得其反。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比如品行问题、安全问题、涉及到终身的习惯问题,还是应该偶尔让孩子“独自去偷欢”,给他一点自由和私密,给他一些“美丽的犯错”,而我们所做的,只是装作不知道,甚至故意附和。这样的孩子才真实、可爱,人格才更健全。

知识=知+识。读书,更多的只是“知”。当然知道越多越好,但仅仅知道还不够,那只是一部电脑的CPU而已;看待问题、处理难题,更多的需要“识”——识别,识辨,有自己的看法和办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知而识之,方为学问。

培养=陪养。许多陪着孩子一起慢慢长大的父亲或者母亲,只是把别人用来打麻将或者喝酒的时间用在孩子身上罢了。时间,就像我们口袋里的零钱,找一找总是能寻出几枚零钞的。而爱,却是发自内心,挤是挤不出来的。

你有睡觉前到孩子房里看一眼熟睡的小人儿的习惯吗?那种安详和幸福感,会让你足以面对所有的疲惫和压力。如果没有,说明你也没有长大,还缺乏一种叫“爱”或者“责任”的东西。

嗨,我的老同学,你不能不自己的期望嫁接在孩子身上。让他做他自己好了,无论以后他是比你还强的官员,或者是一个优秀的机械工。我想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就是他(她)那种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而带给我们做父母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是吗?

坦率说,我说的和我做的,还不能达到完全的一致。但我一直在努力去践行我说的,去做那些我认为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甚少看那些专家的教育宝典、听那些理论家的谈经论道。和周围的老师、家长做适当的交流,鉴别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多付出一些爱和时间,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可能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对于学习来说,明白一百个道理、掌握一百个方法,不如坚持做好一件小事,日积月累,善莫大焉。比如五年来,一直坚持让孩子每天早上起床、洗漱时,很自然地听5分钟英语磁带,每天睡前坚持记住1个单词。这样简单的小事,这样简单的坚持,结果就是一个听力良好、词汇量较丰富的英语优秀生的诞生。

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应该是重点培养的三个方面,而且是递进的关系。兴趣起来了,习惯就容易养成;习惯好了,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也会一步步提高。反过来,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兴趣的加大和习惯的养成。

兴趣、习惯、能力,是让学习跑得又快又好的三驾马车。再加上“勤奋”这个动力系统,没有理由跑得太慢。前三者除了先天性的因素,应该还是可以培养的;而后者(即勤奋)主要靠孩子自己的自觉自悟,逼迫不得。

哥押的不是题,哥押的是运气。打好基础,就是最大、最好的押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没错,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有个前提,就是你的枪本身在平时已经火烧水淬、千锤百炼,俨然已是一块好钢了。否则,一把生铁枪,再怎么磨,那枪刃也难显锋芒。

??复习的作用,我想一是查漏补缺、堵漏减缺;二是串联知识结构、打通任督二脉;三是巩固强化、举一反三。倘若复习时大部分知识都如同在学习新东西,或只是简单地炒现饭,那就不是在复习,而是“重复学习”,纯属浪费时间,不如睡觉休息

不分甲乙丙丁,什么都照搬别人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那是复印机;什么好东西到了你这里都成了一堆废纸,那是碎纸机;有所鉴别,去伪存真,为我所用,那是验钞机。选择要做哪种机,直接关系到成绩高或低。

取乎于大,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眼高手低(眼界高远,低处落实),路广人稀(道路宽广,竞争者稀)。

课堂学习如同我们吃的“正餐”,课外复习和补习那自然只是“零食”了。主食吃饱了,有的孩子就活蹦乱跳了,也有一些孩子还需吃点有营养的零食补充一下。正餐不好好吃,靠零食那东西,吃得再多也是很难填饱肚子的。即便偶尔有的孩子靠零食吃饱了,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此法不宜长久。

粗心几乎是所有低龄阶段孩子的通病,基本正常,不必过于苛责,找点好方法去弥补就好了,比如认真看题和细心检查。我常常给孩子打比喻:做题目和考试如同造房子,认真看题就如同买材料,材料没看好怎么去做房子呢?做完题目只是造好了房子的基本结构,细心检查如同房子装修,房子不装修怎么能够住人呢?

做题目如同上餐馆吃饭,检查(验算)就是买单了。老大,吃完饭却不买单,你能直接闪人吗?

学习就是一项长跑的过程,自然是没错的,但不仅仅如此,也许它更像铁人三项赛。要有长跑的耐力和技巧,每一门课程也像三项赛的一个项目,拉下一个,你到终点就会慢多了。

老师也是家长,因为你自己的孩子也会在其他老师那里学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也包括大学,还有社会;家长也是老师,启蒙老师,终身的老师。所以我相信老师和家长之间互相理解、包容、换位思考,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童心属于孩子,也属于大人。俯下身处,再低一点,让我们在纷扰的世事中,偶尔,不,经常性地,在孩子面前做一回孩子,在孩子面前犯一点小错误,像孩子一样地欢呼,或者小气。

有童心的成人,才可能有爱心,以及责任。内心深处,童心不老,爱长青。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都是无法互相取代的,只有两者尽可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孩子的学业才可能更加顺利,学习的效率才会更高更快,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才会更低。

无论你在生活中视多么成功或体面的人士,在孩子的老师面前,你的唯一身份就是一名普通的家长——即便你是一位很有教育体会的家长。放下架子,不卑不亢,诚恳地和老师沟通、请教,做孩子班上的一名编外、大龄“旁听生”。

孩子愿意喊你“老大”、“大哥”、“老爸”,而非总是毕恭毕敬的“爸爸”,那说明孩子有时候是把你在当作朋友的。这是你的幸运,也是孩子的幸运。

学习很重要,比学习更重要的是“会学习”;读书很重要,比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让孩子明白会学习、读好书很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让他慢慢去做,然后逐步做好。

人们总说成材先成人,好像以为成人比成材容易,所以选了这轻巧的事情来做。我以为,事实上成材是相对简单的,而成人就比成材要难得多——尤其是要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和自我精神的“大写”的人,无论他以后是高居庙堂还是贩夫走卒。

“目前国情下高考制度的确不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但它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我个人赞成这个说法。我还想补充说一句:在很多人对社会公平日益失望的大背景下,高考制度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国考功能,它甚至还肩负着“让大多数人感受到这是社会公平最后的堡垒”这样一种重大历史使命,虽然这不应该是高考本来要承担的东西。

我们始终走不出考试的圈子。做学生时,考试是必需的;步入社会,也无时不在接受各种不同的生活考试和难题考验,只有合格了才能更好地前行。所以,正如学习是一种终身能力一样,适应考试、会考试也是一种重要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既需要我们坦然对之,也需要我们练好内功、充分准备。

孩子,考试必须读书,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我们读书、学习到的很多东西,对当前的考试可能是没有用的,但它会让你更好地应付以后人生中更多的“生活考试”。把握当下的应急考试,适度兼顾长远的人生考试,你的读书和学习的价值才是最大的。

我以为考试的主要功能之一,不是检验你能够正确地做出多少题目、证明你已经学到了多少东西,而是帮你找出有多少东西你还不会。是的,找出它们,然后攻克它们,这样你就不需要任何考试了——因为当你找不出多少“不会做的东西”时,所有考试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无非是一次例行的书法练字而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彼此都无法互相取代。当然,读书除了用眼睛,也是可以用“脑”去读的;行路除了用脚,也是可以用“心”去走遍天下的。事必躬亲,皓首穷经,不是累死就是撑死。靓仔,给你一个建议:读万卷书,先每个月争取读一本,且读且思且放下;行万里路,先每天步行一千米,且行且看世界。

中考,无非是一场学业“中途的考试”。累了,不妨暂时歇一歇;跌倒了,爬起来再跑;跑得太快、超出中点太远,回头看看,校正方向,慢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你看,你看,距离终点尚远。

生产效率=数量/时间,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公式和定律。可惜我们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还是习惯于增加“时间”这个分母。殊不知,超过了合理的时间临界点,分母越大,效率往往越低。让孩子们适当减少学习的时间、适当增加玩乐的时间吧!!

墨菲定律:越不想发生,越可能发生;概率越低,越容易被你遇到。那么“墨菲考试定律”就是:越怕考砸,越容易考砸;越是不会的内容,偏偏就正好考了。

做父母如同坐学生一样,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而“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爱”这个最本源的因素外,起码还涉及到三个方面:方法+勤奋+天赋,三个因素所占比例依次递减。

有时候,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常在无意中教会我们很多东西;而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学生”,在很多方面是不及格的。我个人的目标是先争取及格,再努力做到良好。

个人以为,教育最大的窍门,不是那些所谓专家的长篇大论,而是基于孩子实际情况的因材施教,并全程贯穿于三个因素:爱、思考、行动。

家庭教育的三个因素至关重要:1)爱:把对孩子的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基于孩子来实现大人自己的理想。2)思考: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她)的方式、方法和习惯。(以上两点,都是大人该做的,而不是孩子该做的)3)行动:对于孩子自己来说,他们只需做好一点就OK了:“把最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这样轻松而且效果好。?比如一天只需记1个单词,一周只需弄懂一个数学难题,一个月只需写好一篇作文……

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我有时候教育也很迷茫,之前很多方式、方法已经不太管用。最后,我索性以退为进、无为而治,基本不怎么管孩子,只在安全、健康和关键性的几个习惯上设立红线:每周有且只有1个小时的上网、每天必须在晚上10:点半前上床睡觉、每月必须有一次父子间的深度交谈……

不仅是教育,其他方面都有这个普遍现象:这世界掌握宏观(理论)的人很多,基于微观(实践)的人也很多,但大量缺乏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相长的人。我想这才是我们所真正需要的!

家长和老师间的顺畅沟通,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可能而且必须.。不一定仅仅只谈学习,对于孩子在学习、学校的那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学习表现,比如性格、习惯、谈吐、行为等,应该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必须关注的方面。有时候,这比关注学习可能更重要,因为其影响很可能是一生的。

66、

我个人还是觉得成人比成材更难!当然,这个人,不单纯是指自然属性、生理属性上的人,而是从精神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等层面来说的。中国泱泱大国、人口众多,从来不缺乏人,也不缺乏人才,但非常缺乏有独立人格和自我精神、创造意识的“大写”的人,缺乏“站立”起来的人。当然,我说的是缺乏,不是说没有,这个缺乏是相对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的相对比例非常低这个角度而言的。

67、

应试教育,就是“成才”教育的一种直接出口。对学生缺乏精神和心理指导,说明缺的是“成人”的教育,这方面被普遍忽视,或者说它和现在提倡的成功标准(成材)没有很大关联,所以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舍弃。

68、

先适应环境,再跳出环境,最后反过来影响环境——一种良性的反作用力。我想,不仅对于孩子的教育如此,我们自己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环境,也应该如此。

69、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进行个性化的家庭教育补充(或者说弥补和校正),如何让自身的家庭教育在当前的功利教育、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成功突围,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长期工作,需要时间、精力、体力、金钱,更需要的是坚持和智慧。

70、

教育无章法,因材施教;

成长有路径,曲径通幽。

闲言碎语之【生活漫谈拾零65则】

熊尉东

【序】

偶与朋友闲聊,或在一些QQ群里发言,不时会涉及到关于生活的一些话题。现将一些我自己即兴发言的聊天记录原文拷贝,以成此集。随意为之,能整多少算多少,自然最好。

1、

超过一定时速,什么车被撞都是一样的,坦克也保不了你的命。所以控制速度就是安全的王道!

在一定时速内出事,那些注重安全设计的车子,还是会让你的命更有保障一些。人受伤的时候,受伤的程度哪怕轻一点点,都可能挽回你的命。

2、

"努力倡导每个人都积极地融入时代和生活,少一些抱怨和浮躁,以一己之力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进而慢慢影响周围的人,尽力让生活和社会趋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3、

自己都不尽力做好自己,却埋怨世道的沦落,其实自己也是个社会的“帮凶”。少埋怨社会和他人,先尽力保证自己做好。每个人都这样想,或者大多数人都这样想、并且这样做,社会就自然而然慢慢变好了。

4、

“做生活的‘在场者’、做社会的‘建设者’,对生活要有感受力和融入力,对社会要有包容性和建设性,不偏执、不颓废,不放弃、不强求。”

5、

我们无法要求别人,至少可以要求自己。常常问一下自己:“我今天这样做了吗?”

6、

我本人开车一向比较“慢”,常常被那些自以为是的驾驶高手和老司机笑话。但我照样开我的,高速保持100码,国道70-80码,市内30-50码,几乎未出过什么事情,我对自己很满意!!而那些所谓的高手,我却常常看到他们出事,而且危害到他人!

7、

守规,保持正常时速,至少可以降低出事几率啊,还可以享受沿途的风景,当作一种享受。不为物役,不为车役,不为虚荣役!

8、

我相信人不可能侥幸一辈子的,所以自己做好自己很重要。不一定说一定保证不会出事,至少可以大大降低出事概率。如果大部分人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好了。不能说别人瞎来,就成为自己也可以乱来的理由。

9、

知识=知+识。

读书,更多的只是“知”。当然知道越多越好,但仅仅知道还不够,那只是一部CPU而已;

看待问题、处理难题,更多的需要“识”——识别,识辨,有自己的看法和办法。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知而识之,方为学问。

同类推荐
  • 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

    本书内容包括1999年后新作、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影响或争议最大之作、印象记、对话录、后记、著作目录、大事年表、影集、手迹、小传等内容。
  • 豪放词·婉约词

    豪放词·婉约词

    诗词曲文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咀嚼传统,领略诗词中的意境。
  • 玫瑰念珠

    玫瑰念珠

    本书是旅奥美术史学者李述鸿的随笔集,主要为美术评论。内容包括艺术杂谈、咀嚼文化、看画说话、看电影四大部分。作者李述鸿纵谈古今,既有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又有对国内外美术界状况的独特评论。读者可以看图说话,直接面对大师经典,详细了解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和美术史地位。
  • 中华千年文萃:赋赏

    中华千年文萃:赋赏

    本书选取屈原、宋玉、贾谊、张衡、曹植、苏轼等人的作品,尽量采取古籍版本,古代人名、地名和专用词等仍使用原字,未改为简化字,并按作者简介、正文、注释、点评形式来编排,旨在引导读者自己去感受思索,从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获益。
  • 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本书是纪实文学,本书作者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后赴灾区支教的小学老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下在两个多月的支教经历中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的可歌可颂的人和事,充分展示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灾区人民坚强不屈,重建家园的精神。
热门推荐
  • 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

    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变迁研究

    南宋初的孔氏南渡无论在孔氏家族史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在近900年的历史中,孔氏南宗不仅在孔氏家族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之中,孔氏南宗文化逐渐衍化为浙西南地方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本书在考察浙西南地区生活世界及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着重就孔氏南宗的符号特征与文化意义、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教育思想与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宗族文化与宗族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探讨了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演变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了孔氏南宗的精神内涵及文化价值。
  • 普罗伽美什

    普罗伽美什

    普罗伽美什,一个与地球有着平行时空的世界,天上为神界,居住着性格迥异的天神;地上为众生界,由人类和兽人分占白天和黑夜,各自在属于其的时间内活动,不得越界。匡原徽,一个普通的地球人。一次时空的错乱,使他突然来到了这个怪异的世界。于是平衡被打破,冰封的命运之河重新开始流淌,千万年前的回忆逐渐被想起,沉睡的神秘在慢慢睁开它的双眼。天神、人类、兽人、接踵而来的匪夷所思的事件交错在一起,匡原徽的到来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他的身边究竟是敌还是友,未来等待他的还会有什么,一切都还是未知。
  • 秦破军

    秦破军

    师傅对他说:“想做就去做吧,顺心就好。”他点点头,然后开始做觉得顺心的事。他不关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不在乎万古洪荒谁为主宰,只愿遵从本心,只愿顺其本意。但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他真的能一切顺心吗?他,名秦川,字破军。
  • 暮然成殇

    暮然成殇

    我活得越来越懦弱,你走得越来越远,青春无悔的誓言还可以笑着说多久。
  • 逍遥王妃:皇帝王爷要选谁

    逍遥王妃:皇帝王爷要选谁

    逍遥,悠游自得安闲自在;锦鳞,似鲤鱼那般,无忧无虑。当自由的鱼儿遇见威严古板的皇帝,当每个人的身份逐渐一一解开,谁是天下之尊?谁是江湖霸主?一些人,注定遇见,却只能怀念。
  • 菩萨戒本

    菩萨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管理三经

    管理三经

    管人、管事、管财这三大要素是相互依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事业因用人得当而发达,财富因创新思维而无限聚敛,最终推动了企业的日益繁荣——如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所说,一个人在追求私利满足的过程中,却无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理,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私营公司的管理者们,他们为追求个人财富无限增长的内驱动力,都直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人类追求幸福的目标的实现。
  • 是公寓和非学园

    是公寓和非学园

    金小菲觉得自己真是流年不利,徐言则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无辜的路人。。。那该有多好啊。。。这里是神灵避世的公寓,与研究培养超能力者的学园,而当二者交汇之际,命运的红线依然划下众生的轨迹。。。然后就成了十字路口的车祸现场。。。PS:新人一只,恳请诸君微笑。预计十二卷,多不退少不补。若各位忍不住笑了,记得给我点个赞啊!
  • 摸金校尉走阴阳

    摸金校尉走阴阳

    一个行走阴阳的阴阳交易师,因为某一天闯进来的一个小男孩。一块摸金令,神秘的灭魂印,阴间的生死簿,破封印,走阴阳,活死人,都在不断的接踵而来,而他,又改何处何从。该平凡,还是一飞冲天?
  • 请留下

    请留下

    那一年,他们相遇,那一年,他们分离。他走向了舞台,她走向了幕后。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以至于最后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