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经济发展概况
近几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举国上下大好的发展形势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刚正诚信敢创业,开放实干勇争先”的江山精神,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战略,抢抓发展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全面振兴江山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经济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过去的几年中,江山市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抓手,以新思维谋划新发展,千方百计地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致力于扩大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力推进各项改革,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迈进。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畅9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4畅7%,增速连续十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4236美元;财政总收入12畅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畅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畅4%和17畅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畅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畅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畅6%和16畅5%;外贸进出口总额3畅07亿美元,是“十五”末的7畅2倍;金融机构期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3畅1亿元、165畅1亿元,是“十五”末的2畅5倍和2畅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45元,分别增长10畅5%和12畅7%。
经济发展持续保持良好势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三次产业比例优化为9畅8∶58畅5∶31畅7.①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66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37%,规模企业达到483家,其中亿元企业47家,10亿元企业集团3家;“4+ X”特色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实现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畅5%;木业加工产业集群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江山市被授予“浙江省低碳木业产业基地”;全年向上申报科技计划项目153项,121个企业科技计划项目获省级以上立项,其中国家级1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4家、中国驰名商标13个、省名牌产品28个、省著名商标14件;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较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②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旅游业发展迅猛,全年旅游经济总收入超19畅5亿元,游客接待量超350万人次,其中景点游客人数34畅32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33畅8%、38畅1%、31畅1%,特别是毛氏文化大力宣传及江郎山申遗成功后,全市景区游客接待人数比去年同期翻番;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驰骋物流项目列入2010年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中央投资支持物流项目,南方安保市场列入省重点工程新增项目,江山装饰材料综合市场等一批服务业项目顺利推进,集投融资、货运、货车销售于一体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商贸商务业繁荣发展,东方时代购物广场和万购购物中心零售销售额双双突破亿元,左邻右舍便利连锁店突破1000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畅6亿元,同比增长18%左右;房地产和建筑业稳健发展,房地产投资增长60%以上,销售额实现较大增长,建筑业总产值34畅5亿元,同比增长18%;金融业保持高位增长,全市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183 亿元、16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畅4%、26畅1%,余额存贷率达90畅2%。③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全市粮油及食用菌、畜禽、蜜蜂、茶叶、果蔬等“1+5”农业主导特色产业总产值46畅63亿元,同比增长11畅7%,其中食用菌栽培量达3畅8亿袋,产值12畅77亿元;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2畅87万亩,流转率达36畅28%,位居衢州市前列;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累计6家,省名牌农产品累计8个,蜂产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被评为浙江省商标品牌十大示范基地,江山市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
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①平台建设有力推进,全年争取用地指标5760亩,累计投入工业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3畅4亿元,莲华山工业园争列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取得成功,4个亿元项目落地,十里牌工业园区一期土地平整基本完成,山海协作示范园二期实施征迁,高新技术园开发建设各项前期工作稳步扎实有序推进,《江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2006—2020年)》全省领先获省政府批准,乡镇工业功能区整治提升效果明显。“一主二副三点”的服务业发展平台和“两区六群”农业产业发展平台集聚效应初步显现。②项目支撑不断强化,以“四大百亿”工程为龙头的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18%。三友公司整体搬迁,欧派门业、中数科技、福安织造、杰圣光电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有序推进,24个5000万元以上新增项目成功落地,英博国光公司年产5万吨啤酒生产线、华顺公司高端有机硅生产线等一批工业技改项目提前完工投产,杭长客专江山段工程在浙江省全线率先完成征地和拆迁任务,省道规划里程数在抢抓全省国、省道规划调整机遇中增加120公里。③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全市实际到位资金28畅4亿元,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其中总投资3亿元以上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
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亿美元,同比增长56畅2%,新批外资项目7个,增资项目3个,实到外资首次突破千万美元。企业出口竞争力提高,沃克、杰特、江化、雷士等四家企业位列衢州市出口企业十强;对接台湾成效明显,台商投资项目增多,全年10个到位境外资金项目中台资项目占3个。
(二)江山社会发展概况
一是教育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拥有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9833人。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9260人。职业高中4所,在校生7771人。小学47所,在校生37257人。全市拥有幼儿园142所,在园幼儿17681人。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5畅75%,其中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8畅36%。全市普通高中专任教师592人,初中专任教师1332人,小学专任教师1719人,幼儿园专任教师811人。
二是科技进步。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现有衢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2家,其中当年新增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其中当年新增3家;衢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当年新增6家。全年获得衢州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专利申请受理487项,专利申请授权387项。
三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2010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5畅89万册;年末拥有文化馆(站)22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畅38%。有线电视用户12畅7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5畅2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畅38%。全市馆藏档案全宗171个,共计10畅87万卷册。全年查阅档案1573人次,6845卷3637件。
四是医疗卫生发展。201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1424张。卫生技术人员1879人,其中:执业医师795人,执业助理医师105人,注册护士619人。全市共有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39人。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436畅02/十万,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4畅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2畅0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5畅74万人,参保率93畅0%。
五是群众性体育活动。2010年举办市运动会30次,参加人次8098人。在浙江省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全市共获金牌21畅5枚、银牌12枚、铜牌19枚。
(三)新农村的现实基础
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特别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以来,江山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创业创新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基层基础为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衢州市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突出重点、谋划载体、狠抓落实,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促农提升抓发展,农村经济实力快速壮大。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5畅1亿元,是2003年的5畅5倍。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不断育强。粮食生产能力常年保持在24万吨以上。2008年,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蔬、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8亿元,是2003年的3畅1倍。近几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高产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2008年,农产品外贸出口1164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196%。全力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蜜蜂文化节、食用菌高峰论坛、木业科技洽谈会、木门高峰论坛等节会活动,打响产业品牌,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制订并修编省级农产品地方系列标准8个。全市现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3个、有机和绿色农产品25个,浙江名牌农产品6个。农民组织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96家,各类农贸市场19个,江山农贸城被列为农业部定点市场。通过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病虫防治、机耕、机插、机收等社会化专业服务,服务面积累计达65万亩。农业机械化广泛推广。2003年以来,全市共新发展各类新型农业机械9500台(套),农机总动力已达34畅1万千瓦。2008年完成农机作业面积43畅99万亩,是2003年的1畅9倍。
二是坚持助民增收抓帮扶,农民创业就业活力增强。围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多措并举,全力帮助农民提升发展技能、拓宽发展门路、创优发展条件。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37元,比2003年增长67畅8%。下山脱贫工程成效初现。2003年以来,全市已先后建立9个市级下山搬迁安置小区和18个移民安置点,累计安置下山脱贫农户5399户18708人。到2008年年底,全市共有4个下山脱贫新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圆满完成。通过在4个省级欠发达乡镇开展下山脱贫、产业提升、农民培训、结对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帮扶项目,到2007年工程全部完成,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4152元,五年平均增幅达到20畅5%。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实施。紧紧围绕“产业富裕一批、下山迁移一批、培训输出一批、结对扶持一批、保障救济一批”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各类帮扶工作,截止2008年年底,已有6220户低收入农户当年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了2500元,占全市总数的20畅4%。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成果显著。积极对接主导产业需求,开展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产业技工培训及江山保安、保姆等品牌培训,累计培训农民18畅6万人。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8畅7万人,转移就业7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81%。大力开展东西部劳务合作,培训云南等中西部省份劳动力384人。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来料加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现有各级来料经纪人304人,带动来料加工从业人数4畅5万人,年发放加工费1畅22亿元。“农家乐”旅游蓬勃发展,全市已创建2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和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点”,2010年全市各类“农家乐”经营户共接待游客30畅7万人次,营业额收入954万元。中心强镇集聚带动效应持续放大。按照“一心三区”的区域总体规划布局,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扶持贺村经济强镇发展,并于2006年顺利入围全国千强镇。鼓励峡口省级中心镇做大发展平台空间,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符合规划布局的乡镇发展特色工业基地,一批中心强镇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坚持帮村建设抓亮点,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以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全力改善全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突出重点,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自2003年全面启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设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各类村庄整治建设资金6畅7亿元,启动示范村建设50个,整治村建设323个,其中9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2个村被命名为衢州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28个村通过省整治村验收。因村制宜推进特色村创建。注重发掘各地村域特点、产业特色和文化特征,积极打造文化型、产业型、生态型、集贸型四类发展特色村。其中,清漾毛氏文化村、和睦彩陶文化村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正式对外开放,廿八都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项目在2011年9月底对外开放。整线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深入开展“两线”环境综合整治,205国道、46省道沿线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观。深入推进“312”新农村绿化运动,全市累计建成衢州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67个。全面开展“农村洁化运动”,全市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覆盖率达90畅6%,并探索了农村环境卫生“四级联评”、“有偿保洁”等长效机制,有效巩固村庄建设整治成果。标本兼治推进农村污染面源整治。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制定出台《江山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性文件,累计完成638家年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积极探索推广生猪“零排放”、循环养殖等各项生态养殖技术,并启动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累计实施面积达139万亩。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共建成沼气池50146立方米。项目为纲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项目抓“三农”,以项目推进统筹,以项目促发展,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宅基地整理、千库保安、千里渠畅、农村公路建设、“赤膊墙”整治、“千里富民林道”、农民饮用水等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项目工程。全市共建成乡村康庄工程和农村联网公路794公里,建成标准农田12畅13万亩,建设林区间集材道290公里,解决了16个乡镇(街道)31畅73万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四是坚持共建和谐抓统筹,农村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务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社保救助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和报销标准,农民参保率达93畅4%。2004年来,累计为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1畅06亿元;巩固发展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被征地人员实现“即征即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9畅7%,农村低保户就业援助扎实有效;认真抓好各项支农、惠农、补农政策落实,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费就学,深入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公益金等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累计完成898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市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8畅1%;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扎实推进。2003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教育强乡镇15个,并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复查验收。农村公共卫生不断加强。卫生布局调整成效明显,推进20家建制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5家,致力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农村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加快建设和提升农民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全市累计建成农村“文体俱乐部”233个。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市乡镇村覆盖率达95%以上。每年积极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完成乡镇标准文化站建设和3个省级文化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建成省级小康体育村130个,并成功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农村生育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全市计划生育率连续6年保持在92%以上。农村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全市建成593个农村连锁便利店,224个行政村建成首家店,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购物环境。不断夯实村级基层基础。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基层基础提升。2010年专门出台了“基层基础33条”和2个配套实施意见,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维稳网络不断延伸。扎实推进基层维稳网络“一中心、二员、三室”建设,基层维稳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工作运行逐步规范,实现了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零进京上访。基层组织不断强化。深度推进村规模科学调整,建制村总数从557个缩减为310个,加强村规模调整后的后续运行工作,促进新村规范运行。2008年,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新一届村两委干部有“双带”能力的占92%。深入开展村级组织“五新争先”活动,不断完善村民代表会议、重大村务公决、村务公开等制度,基层组织战斗力显著加强。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强化“双争先”考核导向,在乡镇、街道推行机关干部分片包村(社区)等五项制度,镇村干部集中办公、“民情沟通日”、“民生服务日”等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基层干部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工作落实更加到位。
五是坚持创新机制抓合力,城乡统筹格局不断巩固。在领导保障上,市委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市领导联系“六个一”制度,市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重点村,带头抓好工作落实。同时,坚持年初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年中召开“三农”重点工作推进会,平时召开难点、亮点工作现场会,加强对面上工作的部署指导、督察推进和统筹协调。在投入保障上,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的良性增长机制,坚持“三个不低于”原则,逐年增加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2003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畅63亿元;农口各部门全力向上包装申报项目,仅2008年就向上争取各类资金2畅6亿元;积极撬动工商资本支持新农村建设,2004年建立了“部门挂联、企业结对”帮扶制度,市级机关部门、规模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新农村,累计帮扶资金1895万元;各乡镇(街道)也出台了一些有效举措,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坚持引导而不包办,在村庄规划、项目实施等方面,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知情权,保护好群众的参与热情,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因地制宜开展宅间道硬化、户用沼气、庭院绿化等一些“户办工程”,合理给予以奖代补、物质激励。在要素保障上,从2007年开始全面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规范流转,2畅47万亩集体森林资源成交额4622畅76万元,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212笔6730万元;积极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7畅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9畅8%。不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2003 年以来,全市各金融机构支农贷款额以平均16畅28%的速度逐年递增,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50畅67亿元。
尽管近年来江山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但仍面临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系统规划、集成创新、改革领动、统筹建设等方面,亮点不多,差距较大。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建设工作缺乏系统规划、资源投入缺乏科学调度、建设成效缺乏量化指标、农民主体缺乏参与热情等难题,在为期多年的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江山市于2009年年初,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启动“中国幸福乡村”建设。2009年8月,召开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专题部署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明确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作为提升全市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载体和抓手。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这一设想的提出,主要是立足于三方面基础:一是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幸福作为科学发展的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把人民幸福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正是追求人民幸福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因此,建设“中国幸福乡村”思路的提出,正是江山市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根本体现。二是动力基础———“五位一体”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体系。建设“中国幸福乡村”,与江山市原有的“一高两进”三步走中长期战略目标、工业提升、服务业提升、构建和谐江山等共同构成了江山“五位一体”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体系。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新型城市定位,既要依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有力拉动,也要依靠现代农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既要发挥城市本身的增长极作用,也要发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覆盖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五位一体”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体系的指导作用,我们创造性地启动实施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这个工作抓手。三是实力基础———江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江山市坚持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4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增速在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位居前三;实现财政总收入10畅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畅59亿元,分别增长4畅1%和6%。全市综合实力继续领跑浙闽赣三省边际各县市区,在浙江省58个县中排名第35位左右,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200名以内。特别是,全市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两项指标,标志着江山市已进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的特定阶段,这也为“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