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效和水平,在深入调研和学习借鉴基础上,江山市于2009年提出并启动实施了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重大举措。
(一)主要成效
2009年以来,全市上下把“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全力推进,成效显著,城乡日趋和谐,为“十二五”时期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畅 工作体系比较完善
通过调研和实践,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工作体系。形成了包括行动纲要、实施意见、创建标准、考核细则、标志奖牌等内容的一套完整工作方案;组建了领导小组、技术指导组、讲师团、实施小组等一个完善工作网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江山市农村住房抵押贷款试行办法》、《江山市农村住房改造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山搬迁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批配套政策。
2畅 共建氛围不断浓厚
“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全市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以激发农民主体作用为出发点,注重全面发动、持续宣传、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得到不断强化,参与建设的热情得到有效激发;各行政村也把“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作为强村富民的难得机遇,争相申报,全力创建;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与本单位的职能职责紧密结合,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合力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各工商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纷纷参与“村企结对共建中国幸福乡村”活动,捐资捐物支持结对村开展建设。
3畅 区域品牌初步打响
《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农村》、央视7套、新华网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都对江山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作了全面报道。省政府办公厅刊发了专报信息,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2009年就江山市的这一做法专门作了批示。2010年5月,举办了“中国幸福乡村论坛”,温铁军等领导和专家对“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10年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和2010、2011连续两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江山市都作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典型经验介绍。2010年以来,来江山考察学习“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省内外县(市、区)单位已达80余批近4000人次。“中国幸福乡村”品牌已初步树立并不断打响。
4畅 建设成效日益显现
以“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等五大提升工程,江山市新农村建设的实效和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庄变美、服务变优;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建设成果。至今,全市已累计建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45个,其中“精品村”7个,建成“单项创建村”150个。2011年,又启动了25个“五村联创村”和55个“单项创建村”的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成果,还带动了江山市乡村休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幸福乡村游”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新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问题
虽然江山市“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基本建立,成效初步显现,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畅 创建规划整体滞后
规划是龙头。“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虽然有一套较为系统的创建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但一些创建村的精品意识不是很强,在建设前没有因村制宜编制科学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规划。各村在创建过程中,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缺乏创建规划的指导,往往随意性较大,存在匆忙决定相关项目建设的现象,造成“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
2畅 建设资金依然短缺
“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创建内容多、标准高,投入大。虽然通过加大财政扶持、整合项目资源、推动社会帮扶、鼓励群众参与等措施,部分解决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但与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绝大部分村由于基础条件差带来的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非常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建设品位。
3畅 服务指导仍需加强
在“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中,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倾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行政村创建热情也较高,但作为抓指导、抓落实的部门和乡镇,工作有所松懈,力度有所弱化。一些技术指导组和创建指标责任部门的协调、指导、督察等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下乡进村指导服务不够。部分乡镇、街道的创建主动性、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没有做到经常性到创建村督促检查。
(三)机遇与挑战
1畅 面临的机遇
从宏观背景看,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到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再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为推进江山市的“中国幸福乡村”品牌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策支持。
从外部环境看,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于2011年在全省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出现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样本,可称为“品牌新农村”,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趋势。江山市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已初步得到省内外各级领导、专家、媒体的认同、关注和支持,并被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予以全省推广,为推进江山市的“中国幸福乡村”品牌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内部基础看,近年来江山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速连续10年超过浙江省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0畅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畅1%;实现财政总收入12畅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8畅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45元。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为推进江山市的“中国幸福乡村”品牌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畅 面对的挑战
创建村基础条件逐年趋差。“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前2年为抓点示范阶段,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开展了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创建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现有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基础条件,都显著差于前2年的创建村,带来创建难度更大。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和自然双重因素制约等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逐年加大,必然导致在“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参与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区域品牌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江山市的“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各地创建新农村建设区域品牌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如果我们不能更大力度地抓好对外宣传推介、对内完善提升,初步树立的品牌知名度将受到严重挑战并趋于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