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谈一下我的数学学习的经历。刚入高中时,我数学成绩不错,因为底子还行。在高一时,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再加上当时我们每人课桌底下都有一台电脑,这是现在的学生无法想象的,所以我就沉迷于玩游戏当中。给我上数学课的教师又不是很严,所以数学课就成了我的游戏课了,长此以往,我本来的数学老本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础弱得不行,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好几次测试都在60分左右徘徊。
到了高二,我们换教室了,电脑也就没有了,大家开始发奋学习。此时我就深深地感到数学是我心中的一根刺,什么函数,解析几何,都不行。当时压力特大。于是就拼命的补。
就这样到了高三,我的数学慢慢地好了起来,高考数学考了144,虽然不是很好,但我已差不多满足了。
我的数学学习是一条类似抛物线,从高到低,再从低到高。其中的辛酸苦辣,也只有我自个儿知道。我觉得我的数学的“翻身”得益于我的几种做法。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个人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心得。
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同学中无非有以下三种情况:差,中,优。我所要讲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从一个数学弱手上升到一个数学高手。当你数学成绩差时,通常会感到自己的基础不行,对于一些题的解法看懂是没问题的,自己做却常常是顾了东想不到西。这个时候是一个人特别容易灰心的时候,当然也是看你能否渡过抛物线最低点的时候了。在此,我想教大家一个方法。比如说,你的映射、函数、解析几何的基础都不是很好,你对此很懊恼,而且你又急着想把它们补上(我想任何一个学生对自己弱的地方总是恨不得一下子把它补上),可是此时老师上课的进程到了学习数列的地方。当然你有两种选择:先补旧科放一放数列,先学数列后补旧科。我个人建议你先学精数列,对,要学精,把数列学通了,再去补旧科。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你以前没学好,通常是由于一种恶性循环:一开始没学好A,然后在学B的时候补A,导致B也没学好,A 也没补好? ?所以当你把数列学好时,也就是将这个恶性循环终止了。其次,当你学好数列后,一般你的进度比老师快,当你用老师教你精通的数列的时间去补旧科,你将没有任何一丝负罪的感觉,此时的你学得安心,补得快乐,效率和效果自然会好很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你在考试中遇到数列的题目时你可以易如反掌地把它们做出来,这可以大大增加你对你自己数学水平的信心。
下面我来讲讲水平中间的同学如何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一个档次。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个,经常做题目;第二个,多多参与数学题目的讨论,多帮同学解问题。对于第一个做法的作用,不言而喻,题海战术是不科学的,但不做题是不行的。相比于第一个建议,我个人认为第二个建议更有益于大家。在对于一个数学题目的讨论当中,很多解题思路会交织在一起,大家会交流各自的方法,此时积极参与将带给你很多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所以看似是在解一道题,其实其中大家奉献出来的智慧是巨大的。我想你肯定碰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吧,就是:有一位同学解不出一道题,正在四处请教,处于中间水平的你,一定会犹豫到底应不应该也去挑战一下呢。此时大胆地告诉你自己:去挑战一下,没什么好怕的。帮人做题时,自己通常有一种优越感,这个时候最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因而此时你解出这道题的概率要大很多。当你没有解出这道题时,你也不会太失落,因为好多你班上数学很强的同学都有解出,我解不出也是情有可原的嘛。可是一旦你解出了那道题目,不用我说,你的喜悦肯定是溢于言表的,你的自信心就会大增,你对数学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你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你经常帮同学解题,那就相当于你一直沉浸于一种兴奋、自信的情绪当中。试想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数学成绩会不好吗?
对于数学成绩好的学生,我在此也有几条建议。首先,你得明白,一步领先不等于步步领先,所以你还是应该认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其次,你如果数学学得很好了,那么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你薄弱的科目上去,这样你的收益会更大。
以上是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我的个人体会心得。但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呢,这又有些技巧了。有不少人平时学习还好,但就是考不好,这是心理素质差吗?不见得是这样。我在数学高考时一点都不慌,这是我水平特别高吗?显然也不是。其实是我已经很熟悉了高考数学试卷的模式了:10道选择题,5道填空题,7~8道简答题。我平时平均每天做一套这样的模拟题,所以对于这种模式我已经滚瓜烂熟了,当然在高考时也能心平气和地完成试卷,感觉和平时做题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高考试卷的字体大了点。平时多训练,考试也成小菜一碟了。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观,我很相信一个观点:生活有目标,学习才有动力。在此我想举我自己的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在高一时,当时的我喜欢玩游戏,因为我们课桌底下有电脑。所以我当时每天生活的目标很明确,尽快完成当天的作业,然后玩电脑,照常理说我的成绩应该不会好才对,但是我高一的一次期中考拿了全班第一。第二个是在高三的时候,当时的我目标也很明确,要上好的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之类,每天都为之而奋斗。终于我高考后进了浙大的经济学院。第一个例子,仅博大家一笑,但它确实是真的。
我更希望大家能和第二个例子中的我一样,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这样我相信每一个人会取得成功的。
(本文作者,俞吉君:北仑中学2005届毕业生,现就读于浙江大学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