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对课本知识往往会造成“夹生”现象,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会有断层感。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做到“日日清”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你的地理思维习惯,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那么平时如何复习?
1畅 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2畅 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原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畅 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西欧为什么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与西欧的纬度位置(中纬西风带)、海陆位置(大陆西岸,深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地形条件(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海岸线破碎,有利于西风气流的深入)等因素有关;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所以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学习要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4畅 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对于各类等值线图的判读,只要抓住“等值线向数值高的方向凸出,则该点数值就低”这个原理就可,但对不同等值线要区分高压脊、山脊;低压槽、山谷等不同的地理概念描述。又如:从气流状况而言:影响天气的是气旋和反气旋,从气压状况而言:则是高压和低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
5畅 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寒流,东部都是暖流。在记忆时,可记为“8/0”型,“8”为北半球的洋流运动,“/”为赤道(也可看成是赤道逆流),“0”为南半球,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