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而进入高中后,读图、用图的技能运用得好,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我们提倡“天天五分钟地图”。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效果也有差异。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听课笔记特别认真、详细,满书都是红线、蓝线,看似认真,但未必抓住了关键词及知识的内在联系。教育界比较认同“心理地图”这种思维方式的通用性,我认为它特别适合地理学科的学习。“心理地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简单地说就是说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结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譬如,“大气环流”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难点,包含有“热力环流”、“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理想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环流”等多组概念;内容复杂,概念易混淆,但仍存在内在的联系与递进关系。若整理为如下所示的思维心理地图后,其内在联系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稍加分析就发现它无非就是一个知识网络结构图。很多学生在听课笔记或课后整理笔记中经常运用它。它的好处是有一个逻辑推理、比较与综合、加工整理的高级思维过程,是一种有别于死记硬背、基于理解与创新的有意义学习。如何构建心理地图一般要经过看图、析图、绘图、默图等几个主要环节。
1畅 看图
看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如何正确读图,首先要读“图名”,也就是这幅地图的名称,对图有个总体的印象,从图名中找到关键词,这一步骤往往是你所忽略的。如: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枟大气环境枠中“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中的“垂直”两字;再读“图例”及图上的各种说明,要求详细,注意发掘图中的隐含信息,以免造成信息的遗漏。又如在一些图中,用指向标标出了地图的方向,往往有些同学没有在意,遗漏了这个重要的信息,误认为一般地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从而造成判断的失误。第三要读清主图和副图、各种图表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看图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排除看图的“障碍”。看图时,往往会由于一二个关键点没有搞懂,而发生“卡壳”现象。因此,要及时排除“障碍”,看懂图像。如:有的同学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频率图的判读,风向频率图要判读各方位风向出现的多少,离中心点越近表示出现的频率越低,也就意味着这是最小风频。工业一般分布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这样对工业布局就容易理解了。
(2)要考虑看图的有序性。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在必修II第三章第四节枟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枠中有一幅枟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枠,这幅图内容丰富,涉及到许多的知识点。在看图中,要分步观察,同时还得借用必修I第四章第一节枟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枠教材中活动探究中有一幅枟中国地势三大阶梯图枠和一幅枟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图枠。第一步:看中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第二步:找各阶梯中城市的数量、名称及相对应的省份。第三步:找目前还有哪些省份没有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第四步:再找主要有哪些交通线。第五步:想这些城市与交通线有何联系。通过这样有步骤、有层次地看图,你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比如看水系图一般按上游、中游、下游的顺序。看洋流模式图,通常先看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后看极地、副极地海区的洋流。当然,看图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有时根据需要及学习情况可以灵活变通。如看我国山脉分布图,可以按几组走向确定看图顺序,也可以按我国的方位依次看下来。但无论怎么看图,总要有一定的“序”。
(3)要变换看图的角度。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图多变,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注意看图的整体性。在看区域地图时,不能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例如看中国铁路分布图,要沿线观察途经哪些地形区、主要河流、省市、矿产地、农业基地等等。看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要顾及它的“左邻右舍”的相对位置。这样整体性看图,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
2畅 析图
所谓析图,就是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思维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的目的。如若说看图是为了解决“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活,那么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一般有这样两类问题,一类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的比较,分析其原理,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分布面积小并呈狭长条带状,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类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分析其原因,比如,在“世界自然带”图上可以看到赤道经过的地方大多是热带雨林,为什么东非却出现草原甚至荒漠?而且热带雨林在马达加斯加东侧,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也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发现的越多,你的思维就会越活跃,析图也会越深刻,兴趣也会越浓。
(2)析图要深刻理解与运用基本原理,有些学生在复习时习惯于死记图中内容,不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结果“事过境迁”,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课本插图又稍有变化的读图分析就不知所措。地图有不同的投影与表现方式,要在变式的地图中认识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以太阳光照图为例,无论是侧视图还是俯视图,只要你能找到晨昏线与赤道的相交点和晨昏线与纬线的相切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I卷第6—8题:
弧线 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 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6-8题。
6.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
B 。15时
C。9时
D 。19时
7.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 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 。55°N
B 。65°N
C 。75°N
D 。85°N
8 。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2007年的高考题学生普遍反应比较难,为什么难,难就难在考题中出现是的局部的图,而许多学生无法将其关键点找出来。其实在读地球光照示意图时,因为光照图形态各异,包含的知识点密集,是考查地球运动及相关知识的载体,判读时需要运用“除”法,抓住特殊的“点”。所谓的点,就是①找出晨昏线与纬线的相切点,读出相切点的经纬度,由此推知的直射点的经纬度:
直射点纬度=90°-相切点的纬度
直射点经度=相切点的经度(或等于相切点的对应经度)
②找到晨昏线与赤道的相交点,晨线相交点为6点,昏线相交点为18点,即可求出某经线的时间。③利用切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判断昼夜长短。④利用切点、晨昏线与经线交点判断日出日落。
像2007的高考题M点就是切点,第6题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时,北极为极夜,则M所在的经纬为12点,Q P之间经度相差90°,则M P之间经度相差45°,相差3个小时,且在M点以东,则为15点。第7题若此时为7月份,求图中M 点的纬度数,一个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角度大约为8 度,6月份相切点在66 。5° N,再过一个月则要加8 度,大概74畅5°N,则选C。第8题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则M 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即东经45°为0点,则东经120°为5点,5点日出则昼长夜短为夏季,而题干选项中A为夏季、B为秋季、C为春季、D为冬季,则符合条件的只有A选项。因此,应注意对图进行剖析,把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现的变式。这样就能以不变(基本原理)应万变(图型)。又比如在图上对亚洲的西南季风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彻了,那么自然对澳大利亚的西北季风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确解释。
(3)析图要注意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注意初、高中知识的承接关系,若图中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有关,应将初中地理知识作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阐述地面状况对气流影响时,设置了一幅“迎风坡和背风坡对气流影响示意图”,分析时可联系初中区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台湾东北部山地的迎风坡、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山地的迎风坡等等。
这样多方位的联系分析,能够使你瞻前顾后,开阔思路,培养你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将散落在若干章节中的相关插图集中起来,把图与图有关的知识灵活地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读图方法。
3畅 绘图、默图,构建心理地图
绘图和默图是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将文字转化为图,建构心理地图,将知识更形象化,更能生动地演绎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其实也就是知识的再现过程,更有利于保持长久的记忆。例如学区域地理,一定要记住天天5分钟绘图,用“十字定位法”和“田字格定位法”,将主要的地理现象,用图例直接在地图中表示,更直观有效。对于地理原理要根据推理的步骤层层深入。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