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持续经营
它是指会计核算应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状况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或倒闭而不复存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使会计核算与监督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从而解决了资产计价、负债清偿和收益确认的问题。既然不会破产和清算,企业拥有的各项资产就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耗用、出售或转让,承担的债务也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经营成果就会不断形成。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认为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条件不存在了,那么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也相应地会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必须以持续经营作为前提条件。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被人为地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离的时间”间隔冶,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有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其主要意义是界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为分期计算盈亏奠定了基础。有了会计分期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才能够定期提供信息,满足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分期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我国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相一致,按公历年度计算,即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会计分期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经济活动的主要单位。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以数量形式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最理想的计量手段就是货币,它是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一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它是通过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表现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总在不断变动,说明币值并不稳定,那么就不可能准确地计量。因此,货币计量的基本前提实际上隐含着另一种假定,币值保持不变。在我国,一般均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以外币结算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一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二、会计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企业用来确认报告期内的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之一。权责发生制企图把成果或损失归入导致发生收入或支出的那个报告期,而不归之于实际收付现金的那个报告期。它的操作规则是: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由此可知,实行权责发生制,必须辨明收入和费用的应归属期与收支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应归属期是指应获得收入或应负担费用,即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或费用受益的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间,是指收入收到了现款或费用付出了现金的会计期间。
权责发生制解决了收入和费用何时予以确认、确认多少的问题。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费用的核算,能够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对收入和费用的入账,完全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日期为基础来确定它们的归属期。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财务报告目标在于提供会计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财务会计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保证决策者的决策有用至关重要。以“决策有用性冶衡量会计信息质量,也是考核和评价会计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但”决策有用性冶是一个十分笼统而广泛的名词或概念,在评价信息的效用时,要更多地注重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即所有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在质量上必须达到一定质量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因此,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
1.真实性它是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一致或吻合,即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可核性它是指信息可经得住复核和验证,即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或相似结果。
3.中立性
它是指会计信息应不偏不倚,不带主观成分。中立性与无偏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些区别。中立性意味着对预知的结果不掺杂偏向,而是由使用者自己去判断。
(二)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或导致决策差异的能力。相关信息是指与正在处理中的事项具有某种关联的信息。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主要由两个因素所决定,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1.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预测现在及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则此项信息就具有预测价值。决策者可以根据预测的可能结果,作出最佳决策。因此,预测价值是相关性重要因素,它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
2.反馈价值
一项信息能使决策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时的预期结果,即具有反馈价值。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作决策时所预期的结果相比较,即知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将来再作同样决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因此,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
反馈价值与预测价值往往同时并存或交互影响。例如,一家公司所提供的季报,对于该季的绩效具有反馈价值,而对该年度的绩效则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能够被使用者理解,即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信息若不能被使用者理解,即使质量再好,也没有任何用途。信息是否被使用者理解,受下列两个因素的制约:(1)使用者的特点,如掌握经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愿意钻研与否;(2)信息固有特征,会计人员应尽可能传递表达易被人理解的会计信息。只能为少数人所理解或使用的信息应不予提供,但也不能仅仅由于有些人理解有困难,而把重要的有关信息排除在外。
(四)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为了达到可比性,企业对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的会计原则或方法,而不同的经济事项则采用不同的会计原则或方法。
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横向可比是指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会计准则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即统一性。而纵向可比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前后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即一贯性。因此,统一性和一贯性是构成可比性的两个因素,但一贯性并不意味着企业绝对不能变更会计原则或方法。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在会计实务中,有诸多的交易或事项需要进行会计判断。然而,大多数交易或事项具有相同的形式,却具有不同的实质。例如,融资租赁、销售回购等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体现。
(六)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影响依赖该信息的人所作出的判断,简言之,该项信息的重要性大到足以影响决策。
企业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如果将所有零散的经济数据全部转化成会计报表中详细罗列的指标,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冲淡重点,有损于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甚至影响决策。因此,强调重要性,就是达到既要提高会计核算效益,减少不必要工作量,又能使会计信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目的。
一项信息是否重要,是否应单独提供或揭示,应视其本身的性质及相关情况而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判断。从质上讲,只要该会计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量上讲,当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额达到总资产的一定比例(如5%)时,一般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不确定的结果,应确认可能的损失,而不确认可能的收益;对确定的结果,如果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应当选择使资产或收益低、负债或费用高的方法。企业经营业务处处有风险,因此,谨慎性要体现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全过程,从而使各期的经营成果更加真实。但是,谨慎性原则的使用必须合理,要审时度势、谨慎小心,从保护企业的前提出发,而不是为蓄意多计费用、少计利润寻找借口,否则将会影响会计确认、计量的客观性,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
(八)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信息应在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决策,失去时效,成为历史资料,会时过境迁,无助于决策。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企业会计核算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期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及时性,它是附属于相关性的,及时提供的信息如不相关,就成为无用的信息;但相关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则肯定会变为不相关的信息。
揖本章小结铱
财务会计又称对外报告会计。它是以会计法规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指导,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各方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转等方面的财务信息。
财务报告的目标也称会计目标,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它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组成。财务报告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
确认的范围包括记录、计量和报告。我国会计准则确认标准: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前提。会计基础有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