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资本增值,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积累。留存收益主要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指企业按税后利润一定比例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以及按投资者确定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计提的任意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指企业历年来结存的尚未分配的税后利润。
(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
1.收入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收入是指营业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广义的收入除包括狭义的收入外,还包括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即利得。会计上通常所指的收入是狭义收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两个本质特征:
(1)收入应当源自企业的日常活动。不包括偶尔发生的活动,如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或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产生的净收益等。也不包括股东投资、企业借债而增加的现金流入。
(2)收入是可以重复且持续发生的。收入按企业经营业务的主次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日常活动中主要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通常可以通过营业执照上注明的主营业务范围来确定。其他业务收入指通过主营业务外其他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
2.费用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包括与销售商品等所产生的收入直接相关的销售成本以及与具体收入无关但与一定期间总收入相关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广义费用除包括狭义的费用外,还包括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即损失。会计上通常所指的费用是狭义费用。
费用和损失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它们都会导致业主权益即资本的减少;而不同点,费用仅仅指与商品或劳务的提供相联系的耗费,而损失只是一种对收益的纯扣除。
费用与成本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费用是资财的耗费,成本是取得资财的代价,或是对象化的费用。
根据狭义费用的定义,费用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
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利润,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并后确定的数额。利润总额又称税前利润,是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后的金额。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又称税后利润。
以上六大财务会计要素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
会计确认与计量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财务会计为实现会计目标所使用的特有技术,是财务会计依据基本准则对会计要素建立的完整体系,也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
一、会计确认
所谓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或其他要素正式地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一个已被确认的项目,要同时以文字和数字加以描述,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例如,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
会计确认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确认只包括何时是否应当记录和报告。广义的会计确认包括了会计记录、计量和财务报告编报这三个过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把确认定义为:“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表达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而且要记录随后的变动,包括导致该项目从财务报表上予以剔出的变动冶。
(一)确认的范围
确认的范围包括记录、计量和报告。对记录来说,确认主要指:(1)是否有项目应作为要素进入会计系统予以录入;(2)何种要素应当记录;(3)何时应予记录。确认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代表会计行为中的识别、选择和判断(即决策阶段),只有正确地进行确认,才能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也才能产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正确的确认又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准。
(二)确认的过程
作为一个程序和过程,确认对大多数交易和事项所应予记录和报告的项目可能一次完成。例如发生的费用,如电费,由于购入的该项劳务(能源)当时就能消耗掉,已记录的项目不可能发生后续的变动,因此这类交易和事项只需要一次确认即可完成。但是由于确认涉及对记录和报告两个程序的决策,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一切交易和事项都要经过初步确认编制记录,然后通过再次确认予以报告。
(三)确认的标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五辑《论财务会计概念》即《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和有关的信息,要符合四个基本确认标准。凡符合四个标准的,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这四个标准是:(1)可定义性,即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财务报表某个要素的定义;(2)可计量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3)相关性,即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应当对信息使用者有用;(4)可靠性,即被确认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验证的和不偏不倚的。
我国会计准则对满足要素定义的项目,如果满足了以下标准,就应当加以确认:(1)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2)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计量问题是财务会计的核算问题。从计量概念来说,计量主要是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内容所构成,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
(一)计量单位
在计量过程中,货币一直充当着记账的单位或通用标准。然而,货币所具有的两重特性,给会计计量带来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货币的购买力的变动。相应地,计量单位就存在两种选择:一是名义货币,即各国流通货币的法定单位;二是货币的购买力。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在不存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般都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而不考虑其购买力的变化对企业财务信息产生的影响。
(二)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如购买一项生产用固定资产,其特征应当是使用;而购买一项投资性房地产,其特征应当是出售或出租。前者人们关注的是使用价值问题,而对价值变动可能不太关心;后者的价值变动则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要对某一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就必须考虑计量对象的属性,即计量属性。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是指企业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是按照为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录。
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也称现时成本,是指如果在现时重新取得相同资产或其相当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是按照目前购买相同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录的;负债是按照目前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加以记录的。
3.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的税金后的金额加以记录的。
4.现值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该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
5.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事实性交易的真实市价,也可以是基于假设性交易的虚拟价格。计量属性的选择取决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情况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此,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也存在着差别。在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中,明显可以看出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如历史成本十分可靠,但缺乏相关性;公允价值十分相关,但可靠程度不够。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在对两者进行权衡时,人们更关心的是可靠性。所以,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而在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的,而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必然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面对这些变化不定的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对象作出一些合理的假设和基本规定,以保证会计核算正常进行。所谓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前提。
(一)会计主体
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即明确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根据这一前提,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必须严格限制在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之内。只有这样,才能使某一主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与其他主体区分开来。同时这一假设也将企业或主体的活动与投资者个人活动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不反映投资者个人经济活动及其财务状况等信息,它仅对企业或主体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报告有关该企业或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信息。在理解会计主体假设时,要注意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之间的关系。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非法人,如合伙经营组织;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中的内部单位,如企业的分公司;可以是单一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联营公司或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