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数以千计个县,县县都有文联。恕笔者孤陋寡闻,所见有关报道县文联主席的文学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何故?“玄机”未解。然而,笔者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为铅山县文联姚增华主席走笔;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情:为他开创的事业喝彩!“不去不住”的缘由是他出类拔萃的才干,将县文联由弱势嬗变成强势,以至于成为全县改革开放最耀眼的亮点之一;“或挥或抑”的彳亍是自己的笔拙,力不从心,难以揭示这一亮点产生的深远意义与启迪的真谛……
一
骀荡之春风,温柔之春雨,和煦之春晖,将山山水水渲染得嫣红鹅绿。春胜之际,我慕名“踏青”,登上了铅山县机关办公“高居第一”处,采访了既熟悉又陌生的铅山县文联主席姚增华。说熟悉,早在20多年前,时任铅山县新安煤矿党委办公室宣传干事的他,曾艺术性地“破格”款待过我,“蝴蝶水”的盛情,至今暖在心扉,让我从他的举止,感悟到“先做人、次做事、后做官”的顺序哲理;说陌生,完全出人预料,在这既无钱又无权的文联主席岗位上,他却肩担道义,妙招迭起,后来居上,干得人气鼎旺、事业崭新。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令人刮目,歆慕万分。
目前,铅山县文联除作协、书协、美协等常规协会应有尽有外,还兼有诸如少儿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协会等独创协会,各类会员由昔日的几十人发展到逾千人,方兴未艾之势犹如春潮澎湃向天涌……
创办的《鹅湖文艺》双月刊,以其独特的风貌与精美的内容,一举被评选为“全国十佳地方文学内刊”,并拥有合法的刊号,向县内外广大读者免费赠阅。全国各地慕名而发来的稿件接踵而至,一个月之量足可编辑10余期,仿佛春草勃发连天碧……
由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领衔主办的“鹅湖文学写作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学爱好者,“鹅湖派”的新锐文俊纷纷崭露头角,名扬四海,宛如春花斗妍香天外……
聘请了全国各地24名网络高手担任版主,鹅湖文艺社区网站“笑傲江湖”,小说、散文、诗歌等21个专栏图文并茂、新作崭露,每日均有200多条帖子滚动刷新,恰似雨后春笋向天歌……
每月数次的“联谊活动”、“基层采风”、“精品集萃”,形成了富有铅山特色的“文联精气神”:人气旺、情缘深、路子宽、效益显,好像春景灿然映天晖……
探幽溯源斯景斯境,采访的主题由然而凝:“嫣红鹅绿春胜处,姚黄魏紫尽增华”。
笔名为“黄紫”的姚增华,早已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他的散文《父亲》《郎中妈妈黄金香》在《燕赵散文》《鹅湖文艺》《三省坡》等杂志发表后,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其难能可贵之一在于:他即是文人领导,又善领导文人。相信人们听过这句俗谚:文人不善为官,官者不善为文。虽有些偏颇,但不乏其理。所以,著名军旅作家彭荆风在《鹅湖文艺》发表的《风正一帆悬》一文中,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而姚增华主席恰恰就是将“为官与为文”这两者有机相衔的“将”!于是,熟悉、歆慕、爱戴他的人,平日里不叫他“冒号”或是“老板”,而是昵称他为“文头”。
二
要想深入领略“文头”的领导艺术风采,先得从铅山的历史文化渊薮说起。
一提起铅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真让人提神来劲:这里是“文学起家,致位宰相”的明代首辅费宏的故乡,在鸿篇巨制《冠盖里》中,展示出他“泣鬼惊神”的风骨;这里又是清代戏剧家蒋士铨的故里,梁启超称赞他为“中国词曲界之最豪者”;南宋词坛巨擘辛弃疾晚年寓居于此,词笔慷慨,情韵横流,在铅山瓢泉畔,写下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流光溢彩的200余首佳作;更有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在鹅湖书院讲学激辩,开创出中国辩论先河之浪觞,誉满神州……
当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要有坚实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的理念深入人心之际,如何弘扬“斯文宗主”、“继往开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与历史深度的鲜明特色,打响铅山文化品牌,让“文化铅山”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这部宏伟乐章中奏出更加高亢优美的旋律,如同一份艰深的考卷,横亘在“文头”面前。
人生处处是考场,姚增华曾无数次经历过,而且出色过:童年时,他家极其贫困,只为凑足七块五毛钱的学杂费,其父竟然要爬上房顶掀瓦下来卖。艰难困苦是磨砺人格的最好学校,年幼的他,从小就“当家”:砍柴、放牛、挑水、种菜、打猪草……上农中时,年少的他,不仅品学兼优,还熟练掌握“扶犁捣耙一条边”等农活技能;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被学校推举兼任全校的“伙食总管”,面对一毛三分钱要安排一日三餐的难题,他却是游刃有余地破解,被誉为“最有经济头脑,最具管理才能”的“神童”;师范毕业后,他担任新安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教师,年级中最差、最乱、最出纰漏的班,他却能迅速地弄得条顺,以至于成为全校的模范班。后来,他成为煤矿“排忧解难”的“宝贝人才”,后来,他被“挖”进县委宣传部,随后,从干事、副部长的岗位调到县文联担任主席。
然而,这次面对“打造文化铅山”、“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此严峻的考验时,我们的“文头”,该怎么“联”?该如何“主”?
三
虽然县文联属“上层建筑”范畴,为县一级单位,但是“清贫、清苦、清冷、清酸”的“四清”部门。四五个编制,人员少得可怜之情状暂且不说,最头痛的是一年仅有六千元的事业经费,扣除必要的医疗保险费、办公费、工会会费、学习培训费等后,所剩的还不够“潇洒者”一餐宴请的饭钱,更不要提及诸如办公“电气化”、行走“车辆化”、交际“时尚化”等奢望。面对如此窘境,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与做法,姚增华主席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守守摊子享清闲,哼哼哈哈交差事”……
但挚爱事业、善于创新、精明能干、乐于奉献的姚增华怎会辜负上级领导的信任和厚爱,怎会辜负父老乡亲的支持与期许!因为他所奉行的人生哲理就是:路,就在脚下,彩虹总在风雨后!他所向往的追求就是:人生能有几次搏!他所认定的价值观就是: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不优秀!
2002年9月底,当他走马上任召开第一次文联办公会时,就向5位同事掏出了心窝窝:“位卑不敢忘职责,事在人为敢冒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看得起自己的价值,看得起自己的单位。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姓‘联’,就要善于与兄弟单位‘联手’、与企业厂矿‘联姻’,与各界人士‘联心’,与各类媒体‘联网’,去开创‘文化铅山’绚丽多姿的春天!”
于是,我们的“文头”,见势求变,蓄势待发,聚势而为,乘势而上,敏锐、机智、艺术,成功地抓好“三出”大事、实事、美事……
造平台推动事业出新。他深知,一个地方文学的繁荣,首先要有一个好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他认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等于“巧媳妇不能善为少米之炊”。秉着“事在人为,一切皆有可能”的创业理念,姚增华主席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企相联、互补双赢”的招数,先后与铅山县移动公司、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等多家单位“联姻”,以“繁荣文艺创作、培育文学新人、弘扬和谐文化、打造文化铅山”为宗旨,出新地创办起《鹅湖报》《鹅湖文艺》,为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搭建起服务平台、创作平台、成长平台。2009年8月中旬,全国地方文学杂志首届联谊会在河北省邢台市召开,姚增华应邀参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努力探索办好地方文学内刊的新思路》的精彩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赞许。在众多的刊物评选中,《鹅湖文艺》以县级刊物获票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十佳地方文学内刊”,对此,德高望重的彭荆风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在一些地市级文联都难以办起文学刊物,或是有刊物难以定期出版之时,铅山县文学的发展能如此(红火),这是很难得的,也令人欣慰的事!”
多活动推动事业出彩。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在于活动。姚增华主席煞费苦心,运筹帷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联起来”的举措,短短的几年,开展了上百次活动:组织广大文学艺术工作骨干,走南闯北借鉴经验,拓辟出“跳出铅山、发展铅山,融入大文化发展圈子”之路;多次邀请省内外大家名流来县传经送宝,转变理念,拓宽视野,促进文化艺术事业产生质的飞跃;深入全县乡镇进行民风、民俗、民情、民意采风,一方面抢救珍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创作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鹅湖文学系列丛书》应运而生,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摄影、书法等优秀作品,屡屡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与县委宣传部、县司法局、县教委、《铅山报》社、县工行等30多个单位或企业联手,开展了诸如“江西省葛仙山文学笔会”、“上饶市鹅湖书院谷雨诗会”、“法制故事征集”、“敬廉崇洁”书画比赛、“魅力铅山自然风光摄影展”、“我与工行的故事”征文等多种活动,展示出全县文化艺术事业的多姿多彩。
强素质推动事业出色。任何事业的竞争,说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早出、快出、多出文化艺术人才,姚增华主席以赤诚之心,赢得了文坛泰斗彭荆风和其女儿彭鸽子的鼎力相助,一举创办了引人注目的“鹅湖文学写作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强化了铅山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素质,一支庞大的文学生力军昂然突起。对此,彭老特意撰文“如数家珍”:
“衷龙达送来一本厚达七八万字,回忆他少年山村生活的长篇散文《家园》。开始我有些担心,这种‘大散文’是否会冗长难读?但翻开几页后,就被他那朴实、清新的叙事语言引起了兴趣……”
“丁智是个能用简练文句营造文学意境的作家,如他在那篇《紫荆》中的描写:‘紫荆很美,也很忧郁。她在门前屋后栽满紫荆花,篱笆式地围着她那矮小的房。房子就像睡着似的,她就寂寂地躲在家里,忧郁以及看书和沉默。’‘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夜晚。月很圆,我们坐在无灯的窗下,任凭月光将我们漂泊,紫荆的馨香在这秋的月光中明明灭灭。’这都读来有韵味。”
“读过傅荣华的散文《古巷幽韵》,又一次被引进了我也熟悉并时常怀念的小巷,很是欣赏,但没有想到他的小说也写得好,那篇《依水楼》故事结构严谨,语言简朴,情节、细节都安排妥帖,很有可读性。”
“短小说是中国早就有了的文学样式,结构、故事又是写好的短小说应该注重的事。黄建新的《中奖》《罗后村的‘仙姑婆’》《一票否决》等都能抓住一件具有典型意义、又有趣的故事,产生小中见大的效应。”
“陈万民是位记者,接触面广,给了他观察人事的方便,那篇《独腿人生》既结构精巧又笔触深沉。”
“傅小菊是位勤奋的女作家,散文短小精练,也很明白散文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煤油灯》《江边洗衣妇》都写得情真意切。”
“他们的写作水平,不是县级、也不是市级,而是达到了省级”,“铅山有着这样多作家,实际已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体”。更为可喜的是,有几所中小学也成立了“少儿习作小组”,一大批佼佼者涌入了“文苑之门”,这,无疑为打造“文化铅山”注入了强效的“催化剂”与创新的活力!
四
与“女子之魅力,不在美而媚”的说法相似,姚增华主席之魅力,不在外而在内。
初次相见,“文头”他身型魁梧健硕,浓眉大眼,声音洪亮,给人第一印象:一条硬汉。其实不然。县文联副主席周剑宇介绍说:“有幸、有缘与姚主席共事,倍感有劲、有味。他理念领先,妙招迭起,待人真诚、无私奉献……”另一位文联副主席马言认为,“文头”的最大特色在于:朴实的言语含着幽默的哲理,平凡的举止,暗藏胆识与艺术。
于是,在采访过程中,我特别专心聆听姚增华主席的历程回顾,从那一桩桩琐忆事例中,细细咀嚼其滋味……
2002年10月,第一期《鹅湖报》问世,填补了县里一项空白,但办报经费的窟窿如何填?姚增华带领原副主席傅金发,推着自行车,先后找了20余家企业,最后,好不容易与一家企业达成了口头协议,赞助4000元。然而,一年下来,累计欠的印刷费达一万余元,因口头协议无法兑现,姚增华竟然争取到夫人的支持,拿出自己的私人存款垫付了这笔“冤枉债”。所以,一次省里召开各级文联主席座谈会,在谈到文联工作窘迫缘由时,姚增华直言一句:“文联主席最佳人选,可以考虑为有钱的老板。”是调侃?是幽默?反正酸楚的自嘲,引起了与会者的深思……
彭荆风“老帅”,不顾千山万水的旅途疲惫,辞掉各类盛情的邀请,一股脑“扎根”在铅山,连续讲课七八天,挚情难以言表。姚增华主席专程送他到南昌机场,临别时,彭老给姚增华下达一个任务:“铅山县鹅湖文学写作班能否办起来,关键在你!办得好坏在于我。”姚增华紧握彭老之手,正儿八经地说出一句话:“彭老,想给您我也下达个任务!”顿时语惊众人:“您老可要十分保重身体呀!您老九十岁也好、一百岁也好,我都要专程前往祝寿!”发自肺腑的感激、关爱、希冀、祝愿之深情,却寓于“下任务”之“冒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县政协组织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赴桂林考察,一下飞机,姚增华未去领略漓江风光,而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穿街走巷,询人问路,特意去拜访一位铅山籍的文坛“宿将”。同行者无不诧异,姚增华莞尔一笑:“观光是私事,拜访是公事,咱们不是常讲,要公私分明么?”
2010年7月下旬的一天,其爱人刚送进医院做小肠憩室摘除手术。紧接着,又一电话急告,其妻弟因开车肇事被拘留入狱。晚上,噩耗又传:其妻老外婆因病逝世。一天内,一人病,一人捕,一人死。姚增华赴余干奔丧后,不顾病床上的妻子和狱中的内弟,依然带领“鹅湖文学写作班”学员去鹅湖镇公果祠堂进行每月一次的采风活动,学员们纷纷劝之:“‘文头’!学习班的活动可以推迟,但您家火烧眉毛的棘事急需您去处理,不能延误啊!我们理解您的苦衷,可这次的采风活动真的不必亲往,要么干脆取消算了!”谁知姚增华仍以公事当头,迈出了率队赴村采风的步履,为“无私奉献”作了生动的诠释……
县文联老秘书长、号称“鹅湖乐子”的吕锡炎过七十大寿,姚增华“破例”特意挤出《鹅湖文艺》封页,图文并茂地为其贺寿,这意想不到的举措,让“乐子”感慨万千,也让我们不是看到了“文头”一颗“关爱入微”的滚烫之心。
“我与工行的故事”征文评选,为确保公平、公正,姚增华主席将所有的参赛作品一律抹去作者的姓名,委托上饶市文学院石红许等专家去评定奖项,“艺术”的妙招,一举避免了“人情网”、“感情网”的羁绊……
窗外是春雨阑珊,内心仍是激情流淌:嫣红鹅绿春胜处,姚黄魏紫尽增华。拂晓将至,遥想姚增华主席应是步脚不辍地攀登着炮台山,开始新的征程了吧!衷心祝愿:我们的“文头”—姚增华主席,“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如斯赞誉姚增华主席,其实是在赞誉像他一样默默耕耘在基层文联战线的奉献者。正如浩瀚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组成一样,社会文学大厦就是由无数块砖石所砌成,才能如此巍峨,如此壮观,与日月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