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认为,在我国,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在微观层次上,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经济功能调整不到位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影响利率市场化进程最突出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货币当局宏观调控机制的不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缺陷、基准利率的缺失是制约利率市场化深入的主要因素。(1)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依然未尽完善,其行为的非市场化倾向依然十分突出,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只要公共财政的框架没有确立,各级政府对信贷资金的渴求,将成为制约利率市场化深入的重要因素。(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还来自银行部门本身。第一,我国银行业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不良的经济后果;第二,利率市场化将引致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这无疑会使已被巨额不良资产纠缠的焦头烂额的我国银行业雪上加霜;第三,迄今为止,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真正的利率风险。(4)在我国的实践中,由于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存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仅较难影响商业银行的头寸,从而引导商业银行增加或缩减货币供应,而且也难对利率施加影响,不能引导市场利率变动。(5)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的资金“非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反复出现,将危及银行存款的稳定性,进而对中央银行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和全社会的支付清算体系造成不利影响。(6)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又一个因素。在我国,银行的利率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是,这种银行利率并不是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的,同时,它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功能是以确认不同期限的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分割且资金不可能在市场间无成本地相互流动为前提的,因此,银行利率不可能真正替代基准利率的作用。基准利率的缺失将严重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①
邵伏军认为,在利率体系和利率管理体制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利率调整的灵活度不够,还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2)利率管制程度高,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权限较小,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3)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尚未形成关联程度高、灵敏的市场利率体系。(4)利率监管的方式急需改革,监管手段和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行为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5)市场缺乏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和手段。②
吴水龙、周涛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资产负债结构及期限不匹配,利率市场化后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2)业务与收入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3)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不合理,难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4)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机制;(5)利率浮动权限受到严格管制,利率运用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6)缺乏利率风险预警系统和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7)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利率风险及信贷管理队伍。③
任建军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1)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一是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度;二是内部资金利率体系还不完善;三是市场定价机制还不健全。(2)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和手段。一是缺乏全面、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准确、迅速的利率风险衡量手段;二是未开发适应利率风险管理的数据库和管理软件。(3)缺乏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一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缺乏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二是我国金融市场上没有一个合理的基准利率为各商业银行预测利率的变动提供参照;三是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还不允许使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和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4)缺乏表外业务操作手段和人员。一是商业银行在期权等方面缺乏专业管理制度和人员;二是各商业银行现有管理人员还无法达到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5)缺乏外部金融市场。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客户结构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客户分担利率风险的能动性;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制约了商业银行弥补利率风险损失的经营渠道;三是非市场化监管措施制约了商业银行有效化解利率风险。①
王育宝等人认为,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因素有:(1)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债务效益指标的相对恶化使宏观经济的稳定存在隐患。(2)巨大的累积性金融风险在短期内很难克服。第一,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整体的经济效益相对下降;第二,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存在较大风险;第三,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投机牟利。(3)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仍未全面建立,自我生长能力依然很低。(4)我国缺乏一个迅速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稳定的融资环境和经济环境。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