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山药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
③脾不统血
主证:久病尿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齿衄、肌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药见鼻出血气血亏虚证)。
④肾气不固
主证:久病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用:山药10g,肉苁蓉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茯神10g,菟丝子10g,五味子6g,赤石脂10g,巴戟天10g,泽泻10g,杜仲10g,牛膝10g。
(3)单验方
①白茅根30~60g,水煎服。治热证尿血。
②鲜车前草、鲜藕、鲜小蓟草各60g,共捣汁,空腹服。治各种尿血。
③车前茅根汤:车前草、白茅根各30g,白糖适量,水煎后去渣,加白糖代茶饮。用于膀胱湿热之尿血。
(4)针灸疗法:心火亢盛者,针刺大陵、小肠俞、关元穴,施加泻法,大敦穴以三棱针刺血。脾肾两亏者,针刺脾俞、肾俞、气海、三阴交穴,施补法,三阴交亦可平补平泻,气海穴宜导出针感向阴部放射,可在针柄上用艾卷灸之。
七、紫斑
紫斑是指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亦有称为肌衄者。
1.诊断依据①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②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③重者可伴有鼻出血、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④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以女性多见;⑤血、尿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管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骨髓穿刺等,有助于诊断。
2.辨证论治
(1)应急措施:可选用口服止血药。①水牛角60g,水煎服;②紫珠草粉5g,4/d,吞服;③阿胶15g,1~2/d,烊化服;④田七粉3g,4/d,吞服。
(2)分证论治
①血热妄行
主证:皮肤发斑,斑色鲜红或黯红,甚则紫红,融合成片,起病急骤,常兼有鼻衄、尿血、便血,或伴发热,烦渴,尿赤便秘,或伴有发热恶风,头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药用: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生石膏60g,知母10g,玄参15g,赤芍10g,牡丹皮10g。
②阴虚火旺
主证:斑色鲜红或紫黯,时发时止,起病较缓慢,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心烦少寐,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茜根散合大补阴丸加减。药用:黄柏10g,茜草10g,生地黄10g,龟甲10g,知母10g,黄芩10g,侧柏叶10g,阿胶10g,墨旱莲10g。
③气虚不摄
主证:紫斑色紫黯淡,散在出现,时起时消,反复发作,病程轻长,伴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呆腹胀,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见鼻衄)。
④瘀血内阻
主证:久病不愈,斑色紫黯,面晦黯或唇甲青紫,胸或腰腹疼痛,痛有定处;舌紫黯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消斑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lOg,丹参20g,鸡血藤20g,三七6g,生地黄10g,赤芍10g。
(3)单验方
①白茅根、藕节各15g,白及粉3g。前二味煎水取汁,入白及粉共饮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②升麻、鳖甲、玄参、生地黄各10~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茜草、白茅根、槐花10~15g,水煎,分2次服。
(4)针灸疗法:针刺膈俞、脾俞、涌泉、血海、三阴交等穴,1/d,每次选2~3穴。
【预防】增强体质,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受外邪;饮食有节,勿过食辛辣、烟酒,保持大便每日通畅,以免助火动血;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气郁化火;坚持劳逸结合,避免劳倦过度,耗伤正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或服食与血证发生有关的物品及食物。积极防治血证的原发疾病。注重生活调摄。
西医常见疾病
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5×1012/L及(或)血细胞比容〈0.42,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4.0×1012/L及(或)血细胞比容〈0.37,孕妇血红蛋白〈100g/L就可以诊断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因为红细胞计数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贫血的存在及贫血的程度。如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数的减少往往比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轻;相反,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显著。婴儿、儿童及妊娠妇女的血红蛋白浓度较成人低。久居高原地区居民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居民为高。
需要注意,上述正常值是指正常血容量时而言。
【分类】贫血通常是根据红细胞形态或引起贫血的原因和发生贫血的病理生理来分类。
1.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主要根据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为三类(表12-1)。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肾衰竭时的贫血骨髓被异常组织浸润〖〗白血病、骨髓瘤、转移癌等、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细胞成熟障碍〖〗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病、珠表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红细胞外因素失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后贫血上述两种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
【临床表现】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携氧能力的降低。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贫血程度;贫血的速度;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合并症及原有体质情况。
1.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以观察甲床、口腔黏膜、睑结膜及舌质较为可靠)。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常见。部分严重贫血患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患者可有心率过快、心搏有力、脉压增加。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及嗜睡等都是常见的症状。严重贫血患者可出现晕厥,老年患者可有神志模糊及精神异常的表现。维生素B12缺乏者可有肢体麻木、感觉障碍。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症状较为常见。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见于溶血性贫血。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性欲改变及女性患者月经失调亦较为常见。严重贫血患者可有尿液增多。
6.其他皮肤干燥,毛发枯干,创口愈合较慢。眼底苍白及视网膜出血偶见。
【诊断】贫血的诊断应包括贫血的程度、类型及原因。贫血的病因诊断最为重要,只有查明病因,才能合理和有效地治疗贫血。
1.病史询问询问贫血发生的时间、病程及贫血的症状,包括:有无出血史、黑便、酱油色尿;妇女月经是否过多,营养状况及有无偏食习惯;有无化学毒物、放射线物质或特殊药物接触史;家族中有无类似的贫血患者及有无慢性炎症、感染、肝肾疾患、结缔组织病及恶性肿瘤的病史。
2.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皮肤、巩膜有无苍白,淋巴结、肝、脾是否大及心脏是否有杂音。肛门指检是否有指套染血等。指甲变平或凹陷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舌乳头萎缩及神经系统深层感觉障碍见于维生素B12缺乏。
3.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1)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根据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计算出MCV及MCHC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及分类。
(2)血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可观察红细胞、向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及形态方面的改变,有无异常细胞及疟原虫等,可对贫血的性质、类型提供诊断线索。
(3)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帮助了解红细胞的增生情况以及作为贫血疗效的早期指标,在贫血患者中应作为常规检查。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大出血后、贫血的有效治疗后或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检查:任何不明原因的贫血都应做骨髓穿刺,必要时还应做骨髓活检。
(5)病因检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病因检查项目。
【治疗】
1.病因治疗消除贫血的病因是治疗贫血的首要原则。贫血病因的性质决定了贫血的治疗效果。如急、慢性失血而致的贫血,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使失血停止后,贫血可以得到纠正。对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除补充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B12外,还应对造成缺乏的原因进行纠正和治疗,否则贫血还常会复发。
2.药物治疗贫血原因查明即可用药。常用治疗贫血的药物有下几种。
(1)铁剂:常用的亚铁制剂(如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及葡萄糖酸亚铁等)仅对缺铁性贫血有效,对非缺铁性贫血长期应用是有害的。体内铁负荷过重可引起心、肝、胰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并影响其功能。
(2)叶酸和维生素B12:仅对缺乏这两种维生素的巨幼细胞贫血有效,对其他贫血无效。溶血性贫血时由于叶酸消耗过多,也可补充叶酸。对单纯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或恶性贫血,不能单用叶酸治疗,否则会加重病情。
(3)维生素B6(吡哆辛):大剂量服用(100mg,2~3/d)对部分铁粒幼细胞贫血有效。
(4)糖皮质激素: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较好的疗效。亦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发作期,特别是有出血倾向时。
(5)雄激素: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使贫血减轻。对一些慢性疾病伴发的贫血也有一定的疗效。应用过程要监测肝功能,或加用保肝药物。
(6)输血:输血能迅速减轻或纠正贫血,是对症治疗的主要措施。由于输血可能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有增加肝炎、疟疾、梅毒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感染的可能,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在急性大量失血时,输血可以迅速恢复血容量及纠正贫血。对慢性贫血有明显缺氧症状者,输血可使其减轻症状。
(7)脾切除:脾是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与抗体的产生也有关系。脾切除可使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及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红细胞破坏减少,从而减轻贫血。
(8)骨髓移植:主要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移植要求技术条件高,患者年龄不超过45岁,需要有HLA配型的供髓者,且医药费用昂贵,目前尚难普遍开展。
3.中医辨证论治参照“虚劳”治疗。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储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了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
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很高。全球有6亿~7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本病属中医“虚劳”、“萎黄”等病证范畴。
【铁的代谢】
1.铁的分布正常成年男性、女性体内铁的总量分别为50~55mg/kg和35~40mg/kg。体内铁的2/3在血红蛋白内,约15%在肌红蛋白中。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仅为3~4mg。细胞中各种酶所含的铁不到10mg,但其功能极为重要。其余的为储存铁,正常男性的储存铁约为1000mg,女性仅为300~4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