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主要在胸骨后部或心前区阵发性压榨性疼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常因劳动或情绪激动、饮食不当和寒冷等因素诱发,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少数心绞痛发作与体力或脑力负荷引起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而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量减少有关,为心肌的一过性缺血所致,疼痛较重,时限较长,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过去曾称为自发性心绞痛。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本病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1)血脂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载脂蛋白B(Apo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载脂蛋白A-I(Apo-I)和载脂蛋白A-Ⅱ(Apo~Ⅱ)降低。目前已证实TC和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增高(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脂蛋白(a)[Lp(a)]增高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2)高血压: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比血压正常者高3~4倍,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冠心病的危险性均随之增加。
(3)吸咽: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比不吸烟者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4)糖尿病:糖尿病者冠心病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2倍,多伴有高脂血症,且常伴有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堵塞。
(5)肥胖:体重超过正常的20%,尤其是体重迅速增加且伴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6)年龄:多见于40岁以后,通常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7)性别:常男多于女、但女性在经绝期后发病率明显增加。
(8)饮食:常摄入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糖、盐等食物者,易患本病。
(9)遗传因素: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家族史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比无家族史者高5倍。
2.发病机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血管痉挛、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可致血管内膜损伤,血中LDL及VLDL等由此渗入内膜并滞积于血管平滑肌细胞间及胶原、弹力纤维上,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并进入内膜吞噬脂质,成为噬脂细胞。在早期仅于血管内膜表面滞积为脂质条纹,以后噬脂细胞逐渐增多或脂蛋白释放出胆固醇、胆固醇脂、三酰甘油等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在内膜表面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同时,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可被激活而在该处聚集并释放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引起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和血管收缩,此外,受损内膜释放的具有使血小板解聚和血管舒张作用的前列环素(prostacycline,PGl2)减少。TXA2释放增多和PGI2释放减少均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痉挛,血管痉挛又加重心肌缺血和内膜损伤,使TXA2进一步升高,PGI2进一步减少。除以上血管内膜损伤、脂质浸润、血小板聚集学说外,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与神经、内分泌变化、动脉壁活性降低等有关。
【临床表现】
1.症状典型的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并有其明显的特点。
(1)部位:疼痛的部位多发生在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范围如手掌大小,其边界不清,可放射至上肢、两肩,尤其左臂内侧及小指和环指。
(2)性质:多表现为压榨样或紧束感、闷胀感或窒息感;而不是针刺痛或锐痛。发作开始时疼痛较轻,以后则变为难以忍受或伴濒死的恐惧感,迫使其立即停止活动,不愿说话,直至逐渐缓解。
(3)持续时间:典型心绞痛历时多为3~5min,一般不少于1min和不超过15min。疼痛1d内可发作数次,亦可数日或数周发作1次。
(4)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多在1~2min或几分钟内缓解,超过15min缓解一般认为不是硝酸甘油的作用。
(5)诱因:心绞痛发作多由增加心脏负荷的一些因素所诱发,如情绪激动、劳累、负重行走、愤怒、恐怖、吸烟、寒冷、饱食、性交、心动过速等。疼痛多发生于劳累的当时,而不是其后。
不典型心绞痛是指:典型心绞痛的5个特点中某些表现不典型,如胸痛部位不在胸骨后,而在上腹部、左或右胸、颈、下颌及牙齿等;性质不典型,表现为烧灼感、闷胀感等。
2.体征疼痛发作时伴有下列体征,则有助于心绞痛的诊断。①胸痛伴面色苍白、出冷汗,面容焦虑。②新出现的加强的第四心音;心尖部一过性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亢进及反常分裂。③胸痛时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约有60%的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可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改变或非特异性ST-T变化,有时可伴有房性、室性期前收缩,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2)发作时心电图:绝大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或ST段急性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原为T波倒置者发作时变为直立(假性改善)。
(3)心电图负荷试验:是早期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方法简便、易于接受。目前常用的心电图负荷试验有运动和非运动负荷试验两类。最常用的是运动负荷试验,运动方式主要为分级活动平板或踏车。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变主要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2min为运动试验阳性。
(4)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图):可从中监测24h内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并与患者的活动情况进行对照和分析,如出现以下情况可供诊断时参考: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持续时同≥1min,且2次缺血发作间隔时间≥1min。②ST段压低≥2mm。③缺血发作总时间≥60min/24h。④缺血发作≥24h6次。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T改变而当时患者并无心绞痛时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
2.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肌灌注显像:随冠状动脉血流放射核素很快被正常心肌摄取,缺血心肌可显示灌注缺损,而在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后复查则出现缺血区再灌注现象。心腔造影:可测定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射血分数,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及显示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
有下列情况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①心脏低作功负荷即出现新的灌注缺损;②多处或大面积缺损;③心腔增大,肺摄取增加;④射血分数≤40%,运动致射血分数下降>5%。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造影的主要指征为:①胸痛似心绞痛不能确诊者;如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可谨慎地做激发试验。②内科治疗无效的心绞痛,须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而考虑冠脉旁路移植手术者。一般认为,冠脉管腔狭窄70%~75%以上可以确诊,狭窄在50%~70%者也有一定意义。
4.其他检查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亦可见心影增大。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检测到心室壁阶段性运动不协调。心肌超声造影可了解心肌血流灌注。此外,多排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MDCT)冠状动脉三维重建,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镜检查等,也已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可显示血管壁粥样硬化病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①易患因素和年龄40岁以上;②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含服硝酸甘油有效;③发作时心电图有缺血型ST-T改变;④心电图运动试验或动态心电图阳性;⑤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阳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可确诊。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表现方面胸痛的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之一:①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②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③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也属此列。
2.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胸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疼痛剧烈,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以上,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并见发热,含服硝酸甘油疼痛不能缓解。心电图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并有异常Q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及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2)心脏神经官能症:多见于中年或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其疼痛部位在左乳房下或心尖附近,多为短暂的刺痛或持续性胸闷、胸痛,患者常喜欢不时地深吸气或叹息样呼吸。与体力活动无关。常伴有焦虑、心悸、手足麻木及其他神经衰弱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3)其他可引起心绞痛的疾病:如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Kemp1973年发现,多见于女性,心电图负荷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且无冠状动脉痉挛表现,预后良好,为冠状动脉系统毛细血管功能不良所致)等,依据各病特点,鉴别多不困难。
【治疗】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和减轻心肌耗氧,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1.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刻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失。
(2)药物治疗:较重的发作,可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类制剂。①硝酸甘油:
0.3~0.6mg,舌下含服。②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5~10mg舌下含服,2~5min见效或用喷雾剂吸入。
不稳定型心绞痛必要时在严密心电监测之下,吸氧,镇痛(吗啡5~10mg,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持续静脉滴注或微量泵输注,应及早开始应用B受体阻断药,抗凝(阿司匹林、肝素)治疗。
2.缓解期治疗积极控制冠心病易患因素,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调节饮食,禁绝烟酒,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情绪乐观,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发的因素。
药物治疗:使用作用持久的抗心绞痛药物,以防心绞痛发作。可单独或交替应用或联合使用下列药物:
(1)硝酸酯制剂。硝酸异山梨酯5~10mg,3/d,或缓释片1片,2/d;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d,必要时可增加至3/d;5一单硝酸异山梨酯20~40mg,2/d;长效硝酸甘油制剂,2.5mg,8h1次;2%硝酸甘油软膏或膜片制药(含5~10mg)涂或贴在胸前、上臂皮肤,作用可维持12~24h。适应于预防夜间心绞痛发作。
(2)p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25~50mg,2/d;阿替洛尔25~50mg,2/d;比索洛尔2.5~5mg,1/d;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25mg,2/d。使用本类制剂应注意禁忌证。
(3)钙通道阻滞药:尤其适用于同时有高血压的患者。常用制剂有:硝苯地平,其缓释剂20~40mg,2/d,控释剂30mg,1/d;尼索地平10~30mg,1/d;氨氯地平5~10mg,1/d;地尔硫革30~60mg,3/d;维拉帕米40~80mg,3/d。副作用有头痛、头晕、血压下降,后二者有P-R间期延长等。
3.血管再通术根据情况,可选择使用外科手术,如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或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等。
4.中医辨证论治参见中医常见病证“胸痹”。
【预后】心绞痛患者大多可生存多年,但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尤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更容易发生。有室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但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心功能。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预后较差,左前降支病变较其他两支严重。
二、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i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本病中医称为“真心痛”。
【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少数情况下,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若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尚未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持久地缺血,若持续缺血1h以上即可致心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