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九月壬子日,皇帝说:“以前大禹广求贤士,扩展到境外,四方边远地区,凡舟车所能到达,人迹所至的地方,没有不遵从命令的,以求弥补其施政之缺陷;无论远近,人们都能显出自己的聪明智慧,戮力同心,协助天子。所以大禹能不失去德政,夏朝长治久安。高皇帝亲自拔除大的祸患,铲除祸乱滋生的土壤,选拔豪杰贤士,作为官长,他们尽力劝谏,弥补天子朝政的不足,而拥戴汉王朝。幸依上天之灵,宗庙之福,天下安定,福及四方边境。现在朕即天子正位,以继承宗庙的祭祀,朕既没有高德又不聪敏,不能洞察天下,智慧不能使国家大治,这是诸大夫看得见的。因此下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郡守,各倚仗自己的意志,选出贤良之才,深明国家大体,通晓人事的变化,并敢于直言劝谏的贤士若干名,用来辅佐弥补朕的不足之处。现在有二三名大夫可以论述国体、人事、劝谏三方面的道理,朕十分高兴,因此请诸大夫登朝,亲自告谕诸位朕的旨意。大夫应通晓国体、人事、劝谏三道要领,深思朕的不足之处,官吏办事不公正,政事不畅通,百姓不安宁,四者缺漏不妥之处,都要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要隐瞒。上可以进献先帝之宗庙,下可以为万民谋利益,写成具体篇章,朕要亲自阅览,看看大夫用来辅佐朕的建议,是尽到了责任还是存在未说明的问题。将它写下来,然后慎重地封存起来。由朕亲自拆封,大夫们要秉笔直书,不要有所顾忌。啊,切记啊!被推荐来的二三位大夫应发挥自己的意见,不得怠慢!”
晁错回答说:
平阳侯臣曹窑、汝阴侯臣夏侯灶、颖阴侯臣灌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公孙昆邪联合荐举的贤良太子家令臣晁错冒死再次进言说: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王没有不寻求贤士来辅弼自己的,因此黄帝因为有了力牧而能占据五帝之中的首位,大禹因为有了咎繇成为三王的祖先,齐桓公得到管仲才成为五霸中实力最强的一位。现在陛下提到从大禹至高皇帝选拔豪杰英才的事情,并谦虚地认为自己不够英明,想得到贤明之士的辅佐,实在是过谦啊。我观看前世的历史传记,如像高皇帝那样建立不朽功业,以陛下您深厚的德性从而得到贤士辅佐,这都是有司所能够观察到的,让他们将这些篆刻在玉板之上,藏在金匮中,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到千秋万代,被后代帝王所景仰,将与天地一样长久。今天您的臣下曹密等人把臣晁错拿来充数,这与陛下您颁布诏书寻纳贤良的目的很不相符。我晁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臣,缺少见识,现冒死献上我愚笨的对策,它的内容是:
诏策所说的“明于国家大体”,我想通过远古时期五帝的事例来解释它。我听说五帝智慧非凡,当时的那些大臣都不如他,所以他们能够亲自处理事务,无论在宫殿之中,还是明堂之上;他们处理政事都能够做到上符合天意,下顺应地势,中间符合人民的意愿。所以众多生灵没有照顾不到的,生长在土地上的万物没有不受他培育的;这就像用蜡烛来照明一样,光亮无所偏倚;他们的恩德向上可以感动飞鸟,向下能够触动水虫,像草木这样的生物,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这样一来,就能够调和阴阳,控制四季,可使日月生光,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使妖孽灭绝,毒气散去,人民没有疾病,黄河出现符图,洛水出现神书,神龙到来,凤凰飞翔,德泽充溢天下,灵气漫延四海。这就是顺应天地,是治理国家的最理想的成就。
【原文】
诏策日“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其动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为之。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之若父母,从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
诏策日“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明之。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如此,敛民财以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而安己也。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故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谓平正之吏矣。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举天下之贤主,五伯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极谏补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势,万万于五伯,而赐愚臣策日“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之!
诏策日“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者,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成怨,离散逋逃,人有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乱法;躬亲本事,废去淫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少孤;罪人有期,後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阴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就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幸矣。
【译文】
诏策所说的“通于人事终始”,我想通过古代的三王来说明。我听说三王时代君臣都非常贤明,因此他们一起计议,共同商议安定天下的大计,没有不从人情出发考虑的。人们没有不想长寿的,三王就保护人们的生命而不去伤害;人们没有不想富裕的,三王就想法使人们财产丰厚而不使人穷困;人们没有不想安宁的,三王就努力维持社会稳定而不去危害人民;人们没有不想舒适的,三王就节省人力而不滥用民力。三王制定法令,只有符合人民意愿的才去执行;发动民众兴办事业,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然后去实行。以自己的心理需求来要求别人,以自己的好恶去揣测别人。自己心里厌恶的,不可强加于人;自己内心想要的,不要禁止人们去追求。这样做的话人民就乐于接受政府的统治,愿意顺从他们,像父母一样敬仰他们,像流水一样跟从他们;百姓和睦团结,国家安宁,名分地位的秩序不混乱,延续到后代。这就是明白民间人情世故的政治统治。
诏策所说的“直言极谏”,我私下认为可以用春秋五霸的大臣来作说明。我听说五霸的能力不如他们的大臣,因此他们可以把国家托付给大臣,把大事交由大臣办理。五霸的辅佐大臣作为臣子,能够省察自身而不做诬陷之事,遵守法令而不容私情,恪尽职守而不自以为是,遇到国家发生灾难能不避死亡,碰到贤人不凌驾在他上面,接受俸禄不超过规定的标准,不让无能之人占据显贵位置。他们自己的品行就是这样,可以说是严格按照法则办事的臣子。他们制定法律,不是设置机关来使人民受苦受伤害,而是用来兴利除害,是为了尊主安民、治理暴乱的。他们进行奖赏,不是为了收取人民钱财私自吞占的,而是用来鼓励天下忠孝之人并宣扬其功劳的。因此功劳多的人得到的奖赏丰厚,功劳少的人得到的奖赏就少。这样一来,收取人民的钱财又按功劳高低赏赐给人民,百姓知道了不痛恨,是因为他们明白了自己的付出是为了自己的安定。他们实行惩罚,不是怀有愤恨之心进行诛杀来放纵自己的暴躁之心,而是为了禁绝不忠不孝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因此,罪过大的进行重罚,罪过小的进行轻罚。这样,百姓犯罪至死也不会怨恨,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招来的对自己犯罪的处罚,这样心里就会平衡。制定法律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法律的制定者肯定是公平正直的官吏。法律违背了情理,就要修改,不要用来伤民;君主执行得暴烈,就反过来恢复正确措施,不要用来伤害国家。补救国君的过失,发扬国君的美德,彰明国君的功劳,使国君内无奸邪行为,外无损害污秽的坏名声。辅佐国君到这种地步,可谓直言极谏之士了。这正是五霸之所以用德政来统治天下,威慑诸侯,功业盛美,名声显赫的原因,举出天下贤明君主的话,五霸就是突出的代表,这是虽然自己不如其臣却能利用直言极谏来弥补不足的功劳。今天陛下统领人民众多,威武庄重,德惠深厚,令行禁止之势,超过五霸万万倍,然而赐给愚臣的诏策说“弥补朕的不足”,愚臣怎么还能够认识到陛下的高明而要去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