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森认为:迄今为止在全球性教育中,媒介和其他类型的手段的使用比人们所想像的要少。在她几年前所做的研究中,她显然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例子,即一所提供全球性教育的学校同时具有以下特点:诸如:世界两大洲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之间以及和教师进行交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吸引各国的教师或学生参与;专门为跨国参与所设计的课程内容;支持性的组织(support structures)———包括制度上的和技术上的———为全球性的学生群体提供帮助和辅导;教学工作规模较大,不仅仅只有一个教学大纲和一个课程领域,并且同时要面对100名以上的学生。
如果我们要考察有关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各种计划,我们需要一个方案,该方案允许进行经验性的观察。例如就教学来说,这也许包括:(1)学习某种特定课程的学生群体的组成是洲际的或全球性的,学生相互之间、师生之间使用网络进行交流的能力;(2)力争能够培养全球各地的毕业生的课程;(3)设计用来鼓励跨国参与的课程内容;(4)技术和制度层面的支持性组织,以便为全球性的学生群体提供帮助和辅导;(5)在一所大学的课程简介的小册子中,能体现出以上特征的课程范围(占25%~50%?)。
另一种方法可能也能够测定国内大学系统中的以下各项内容:(1)高等教育政策———在国家系统的和单个学校的层面上———受到国际的或全球的知识界或网络的影响的程度;(2)师生在各国大学之间进行国际流动的能力;(3)利用通讯和信息技术24小时提供跨国学习及其管理(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4)高等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显然是全球性的。
和跨国公司的培训计划相比较,当前有少数大学正在发展全球性的支持性组织。全球化的实践似乎主要还局限于教师中少数热心的革新者,同时这种实践所涉及到的学生也相对较少。甚至还没来得及以一种令人满意的方式采用互联网来管理众多的大学生。然而全球性的活动无疑正在增多,尽管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诸如大学缺少进行先期投资的足够资金,没有能力去制订那些用以奖励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必要的制度(我们上面已讨论过)。
就绝大部分而言,推行全球化的私营和法人团体表达了一种对一所传统大学的片面看法。它们一般不做研究,经常依赖传统大学任课教师的第二职业的活动。然而它们对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专业发展投入很大,经常依靠少数人去保持消费者的满意、教学的完整以及个人与集体的支持。它们关键的资源是控制越来越高的演讲平台和安排好的学习环境,再加上高效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制度。
很难想像受到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的全球性形式的重要性将不再增大。反之,这种高等教育似乎在教学上将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加技能型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这种教育会和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相联系(在后现代派那里,教师的特权将被取消)。这种高等教育也似乎将根据终身教育的进程来调整(终身教育实际上现在到处可见),根据满足成人最新的需求来调整(成人的时间有限,经常闭门不出),这种教育将尽可能运用最方便与有效的方法。互联网的普及将促进这种发展,尽管人造地球卫星和广播等手段将在一些国家中(诸如在亚洲)得到运用(在那里,讲授较多的教学方法继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