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倒掉存在于大脑中的“脏水”
有这样一个现象:如果一个杯子中有些脏水,不管加多少纯净水,仍然浑浊;但若是一个空杯,不论倒入多少清水,它始终清澈如一。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人际、健康、知识等;当然也包括烦恼、郁闷、挫折、沮丧、压力、骄傲等。这些东西,有的早该丢弃而未丢弃,有的则是早该储存而未储存。
一个落魄的篮球明星来到一家洗车店里打工。由于工作环境特殊,老板要求他在擦车时摘下冠军戒指,以免将车划伤,但遭到了他的拒绝。他说,那枚冠军戒指是他剩下的唯一荣耀,如果把它拿走,他将一无所有。结果他被洗车店解雇了。
人活于世,头脑中一定会有各种固有的观念,有各种各样的“污染”。正是这种“污染”使我们的生命不再年轻,让我们丧失了许多创造力和生命的生机。人们开始担心失去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各种资源,要放弃这些东西,让自己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便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正是这种担心和害怕,越来越使人变得世俗。只有将头脑中的“脏水”倒掉,我们才能保留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保留思想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东西。
人要学会归零,让自己从初学者的心态开始前行。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半桶水,就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封闭境地,成为孤陋寡闻、不思进取的井底之蛙。
◎警惕!成功有时是一株剧毒的罂粟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写道:“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的向导。”
成功,很多时候像是一株剧毒的罂粟,麻痹成功者的斗志和毅力,让成功背后蒙上一层失败的阴影。因此,当我们赞美成功、为成功鼓掌喝彩的同时,也必须时时警惕成功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否则,在成功面前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就会为自己的失败埋下隐患。被成功冲昏头脑、独断专行的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老福特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他16岁闯天下,依靠杰出的管理专家和机械专家,使福特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老福特面对成功后的荣誉忘乎所以,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逐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使一批英才纷纷离去,公司每况愈下,濒临破产。
在危难之中,老福特的儿子小福特接过了烂摊子,他礼贤下士,励精图治,聘请了一批管理精英,重整旗鼓,使公司起死回生,达到了新的高峰。但历史再次重演,成功后的小福特重蹈覆辙,刚愎自用,把自己看作公司内至高无上的王者,搞得公司内人人自危。20世纪80年代初,小福特不得不交出大权,并被公司除名。
这个故事令人感叹,无论是老福特还是小福特,他们赢在了起点,却输在了终点。已有的成绩和功业并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更进一步努力的起点。他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结果便让自己的功业中途夭折。
人生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永远的前进。在成功面前,要心态归零,时刻警醒自己,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只有归零,才能收获更多的喜悦。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其他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学毕业了,一切从“零”开始
只要活着,就没有终点,人生每一阶段的结束,都意味着下一阶段的开始。在人生之中,总有无数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大学毕业,只是另一段人生旅途的开始,并非进了大学,就能保证以后的成功。
现在的大学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承受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是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生存发展过程。
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不足以让我们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中得以顺利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发现,有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很难认清自我,找到自己的相应位置,在自己的岗位上常常无法适应,很难在一个岗位上长期地发展……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的生存与发展,到底靠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吗?当然不是!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五大素质,即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从这五大素质结构来看,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仅是文化知识素质当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对一位大学生来讲,要将“大学毕业等于零”的思想铭刻脑中,用归零心态去面对社会与工作,认识到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为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当中所做的一部分准备。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并不具备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因此,当他们进入社会以后,才发现自己离社会的素质要求相差太远了。很多学生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点,并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以及心理成本。
其实,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等于零,人生处处可为零。一个新的工作、一个新的领域,都要我们抱着一种归零心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够不被时代抛弃,不断走向成功。
◎自负是自掘的“陷阱”
许多人总是把自负当成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和赖以为生的精神动力,事实上,自负是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盲目。综观历史,一些成功人士的失败,无不源于在成就面前的忘乎所以、我行我素、目空一切。
被人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少年得志、豪情满怀、意气风发,这些成就自然让他挺胸阔步、昂首视人。
一位爱护他的老前辈意识到,一位有成就的普通人如此表现无可厚非,但作为国家领导人,这样很危险。于是他将富兰克林约出来,地点选在一所低矮的茅屋。富兰克林习惯于昂首阔步、大步流星,他一进门,只听“砰”的一声,他的额头顿时起了一个大包,痛得他连声叫喊。迎出来的老前辈连忙说:“很疼吧?对于习惯仰头走路的人来说,这是难免的。”富兰克林由此有所领悟。
“谦”不是自我压抑,“满”也不是自我张扬,最关键的是站在成功面前,以一颗归零的心面对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成就保持长久。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人应该谦虚,不要让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气泡那样一闪就过去了。”如果你拥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卓越的智慧,却没有谦虚镶边的话,你就不可能取得灿烂夺目的成就。你要永远记住:“伟人多谦逊,小人多骄傲。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不要相信人会永远英明,即便连伟大的牛顿、爱迪生,到晚年都保不住自己的“品牌”。古今中外的很多伟人都难逃“成功—自信—自负—狂妄—轻率—惨败”的怪圈。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在为事业奠定一个物质和制度基础后,平视自己的成就,平视周围的人,而不是仰视成就,俯视周围的人和事,这样的人才可能事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