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7300000034

第34章 熊经鸟申——运动养生(10)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使用刀子时发出的声音就像演奏音乐。文惠君说:“太好了!你的技巧怎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庖丁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巧了。最初我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无非是牛;三年之后,就未曾看到过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劈开筋肉相连的间隙,导入骨节之间的空当,依循它本来的结构运转刀口,不曾碰到经脉筋骨相连的地方,更何况大块的骨头呢!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十九年了,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刃还像刚刚磨过的一样。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薄得像没有厚度一般,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宽绰地运转刀口,必定是有回旋余地的。虽然如此,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觉得难下刀,不得不小心谨慎,目光专注,行动迟缓,动刀很轻,牛就解体了,就像土堆散在地上一样。这时,我提刀站着,环视四周,心安理得,把刀擦得干干净净并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语意: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纯任自然。

语见《老子·第二十五章》,此为道家的至理名言。自然是最高的法则,要效法自然,就不应当违背自然的规律。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赢的观点,无疑更高一筹。就养生学而言,情况也是一样的。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原则,处处都有所体现,青壮年和老人,男性和女性,酷暑与严冬,在养生的方法上,都有一些显著的差异。这种灵活的原则,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一大特色。虽然在执行中,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总比那种刻板划一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要理想得多。《庄子·达生》中说,善于养生的人,就好像放羊一样,总是要用鞭驱赶落在后面的羊。换言之,养生的人,应视具体情况,着力改正自己落后的地方。

《庄子·至乐》上说,从前有一只海鸟飞落在鲁国都城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太庙,用酒宴招待,演奏九韶之乐去娱乐它,设太牢之宴作为它的膳食。而这只鸟却头晕目眩,忧愁悲苦,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这是人用养己的方法去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用养鸟的方法养鸟,应该让它栖息在林中,漫游在沙洲荒岛,浮沉于江湖水面,捕食泥鳅等小鱼,随鸟群飞行与留止,从容自如地生活。鸟最厌恶听到人的声音,何以还要做这些喧闹嘈杂之事啊!咸池、九韶一类的乐曲,演奏在广漠的旷野,众人听了,会环绕观看,但鸟听了要飞走,兽听了要逃跑,鱼听了要潜入水底。鱼在水里而得生,人在水里就要死。人与动物必定是彼此有异的,故而好恶也各异。人与动物的差别是如此,人与人的差别也是一样。因人而异、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出发点。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

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语意:心神纯粹而不混杂,内心虚静专一而不改变,恬淡无为,运动与天道同步,这就是养神之道。

语见《庄子·刻意》。老子主张无为养生,强调静心安神,而庄子在这里则主张静心之余要顺时而动。不过,无论动与不动,静心专一都是必不可少的。明代养生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指出,“人之学养生,曰打坐,曰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此即是说,人习养生,其措施一是打坐,一是调息(调节呼吸),这都是习练静功的功夫。但在打坐调息的时候,一定不要使心神胡思乱想而躁动,如心躁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做样子,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作,是不能保健长寿的。

《庄子·达生》上说,孔子一次往楚国去,从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老人在捕蝉,就像拾取一般熟练。孔子问:“老先生真是灵巧啊,有什么妙法吗?”老人回答说:“我是有妙法的。技艺练到五六个月的时候,在竿头上摞两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小丸坠地,这时去捕蝉,逃掉的就很少了;在竿头摞三丸而能不坠,则逃掉的蝉只有十分之一;在竿头摞五丸而能不坠,再去捕蝉就如同拾取一样容易了。我立定身体,就像一根立着的断树桩;我控制手臂,就像枯树枝。虽然天地广大,万物众多,我只知蝉的翅膀。我心神凝注专一,不肯用万物交换蝉翼,为什么不能得到呢!”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用心不分散,精神专注,不正如这驼背老人嘛!”捕蝉要精神专一,养生习练静功时,更需要精神专一。

修德篇

修德是养生的上等方法。钟离权对吕洞宾说:“要想养生小有成就,需要做善事三百件;想要有大成就的人,需要做善事一千件。”孔子也说:“仁者寿。”德高的人鬼神都敬仰,哪有不长寿之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语意:若想修身长寿,必先正心养心;若想正心养心,必先使意念纯善无恶。

语见《四书·大学》。儒家讲入世济民,而建功立业的基础则是修身,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既是入世济民的前提与基础,当然也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了。

修身之道在于正心、诚意。《大学》指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换言之,所谓诚意,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好比厌恶难闻的奇臭,喜爱艳丽的美色,这叫做自然的感触。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小人平日做坏事,没有什么不干的;一遇到君子,便躲躲藏藏,掩盖自己坏的行为,显示自己好的表现。可是别人看他,连五脏六腑都能看到,这样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心里有什么,总要在外面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即便是独处时,也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纯善无恶。此书又说:“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即是说,若有愤怒,心则不正;若有畏惧,心则不正;若有喜好,心则不正;若有忧虑,心则不正。心不在那里,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吃也不知味道。简而言之,正心就是调节感情,端正思虑。

谦谦君子道可得。

语意: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可以长寿。

语见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训·立命之学》。人的命运虽然不可知,但只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谦虚谨慎的品格,就可以安身立命。具体来说,生逢显达时,也以落魄的心境处世;生逢顺利境遇,也当做拂逆一样谨慎;遇到富有时,也像贫穷一样节俭;被别人拥戴时,也不趾高气扬;如果名望很高,也不可自鸣得意;学问高深,也应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如此行事,克己复礼,则德可进,道可行,寿可长。时时维护祖宗之高德,日日弥补父母之愆尤;上思国家社会栽培之恩,下谋家庭子女之福祉;待人常抱救急之心,待己务必严格自律;务必日日反省,时时改过。养生的人须知,修身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不能安于现状,自认为没有过失,自认为是十全十美的人。

天下聪明的人所在皆是,之所以会有道德不修、事业不达、寿命不永的人,都是因为常人倾向于因循苟且、安逸享乐,从而耽误了一生。《了凡四训》所说的立命之论,确实是至理名言,人们应该经常诵读,并努力躬行,才不会枉度一生,荒废时日。古书有云“唯命不于常”,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天命之说,其实是不可信的,命运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有人说“人生福祸唯天定”,这人必是凡夫俗子;如果有人说“祸福凭心定”,这人必是圣贤豪杰、贤达能知命的人。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语意:尺璧价值连城,但毕竟有价可得;寸阴时间虽短,但却一去不返。所以养生的人多重寸阴,而贱尺璧。意谓应当珍惜时间。

语见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古人用日晷测计时间,即在圆形石板上刻有度数表明昼夜的时间,圆石中心立一金属棍儿,由日出到日落,小棍儿被阳光照射后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映在刻度上,代表相应的时间。所谓寸之阴,即显示在圆石盘上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刻度,表示甚为短暂的时间。尺璧,即直径为一尺的圆形玉璧,在先秦时其价值连城。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自古以来,大凡有修养之人,都珍惜时间的分分秒秒。据《淮南子》载,古时的大禹,非常珍惜时光。他在治水时,一次忘记了带鞋子,却不愿回头再去取鞋。还有一次在行路时,帽子不慎被树枝挂住了,他也置之不理,仍朝前赶路。禹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名利而争先,而是为了争取宝贵时间。汉朝刘向在《说苑》中指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他以灿烂辉煌的初晨旭日,比喻少年时期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此时如能抓紧时间,则前程似锦;中年好学虽不为迟,但终是日到中天,年岁过半了;老而好学虽值得称赞,可惜已如烛光一样,日落西山了。正因为如此,《乐府诗集·长歌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叹,陶渊明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之伤。倘若总抱着“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待明年”的态度,即便寿命再长,也只不过是暴殄时光了。

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语意:人的过失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都是从心而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哪里还有过错产生呢?意谓过错从心中产生,也当从心上改正。

语见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改过之法》。袁了凡指出,“一般人改过有三种方法:有的从事上改,有的从理上改,有的从心上改。方法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最正确的做法,是从心上改正过失。不必逐样检讨好名、好利、好色、好货等诸种过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气凝聚,邪念自然不生,就像太阳当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本立而道生”之理。心上改正之法,也正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然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去摘了。能治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更不知治心,则不过是最笨拙的改过方法。

如果发誓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果。至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梦见种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些都是消过灭罪、行而有征之象。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过失。若冷静思考,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必是粗心大意的人。凡是罪恶累累的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无事烦恼,见到正人君子,则显出惭愧沮丧之状态,情绪大起大落,噩梦不断……这种精神状态显而易见对健康极其不利,因此若有了这种情形,应当及时改过向善,以免自误。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语意:若想延年,必须积德行善,以慈悲为怀。若可以原谅自己时,也可原谅别人。

语见《医心方》所引《抱朴子》。积德行善者可以长寿,然而何为有德?《抱朴子》指出,“看到别人有好事的时候,会真心为他人高兴;别人有了不吉祥之事时,也应当为他悲哀;当他人有了困难的时候,应当主动帮助他人;在别人穷困的时候,应当真诚救助别人;手不杀害无辜生灵,口不背地里说别人坏话;见人有得,就像自己得到了一样高兴;见人有失,就像自己失去了一样难过。不自高自大,不自吹自擂;不嫉贤妒能,不诬陷他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即是有德。有德之人,必会受福于天”。

人不仅要有善行,更要有善念。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指出,“无论人的内心有多么幽深,上天也能知道人内心的秘密;无论在怎样的暗处,神仙也能看到人的身形。即便是心中最短小的言语,鬼神也能听得到;人所犯的禁律太多,自然就会给予惩罚。做善事为人所知,即能得到报答;做善事不为人知,是积阴德,鬼神就会报答。做恶事为人所知,即能得到惩罚;做恶事不为人知,是损阴德,鬼神就会惩罚。天地是公正的,会根据人的行为给予回报”。《感应录》载无际大师开出的治心药方指出,“凡欲学道、修身、齐家、治国的人,先须服十味妙药,方可成就。这十味药是什么呢?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愈”。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语意:短命也好,长寿也罢,都不为之而动心,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语见《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尽可能保持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一般人都认为,短命与长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孟子为什么说是一样的呢?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训·立命之学》指出,“人若能使心处于不动欲念之境,随遇而安,善尽生之职责,必然过得踏实,那么还有什么夭与寿的区别呢?进一步而言,丰歉、贫富、穷通、贵贱……也都是在人心中有了欲念之后才有分别。正因为世人心中存有妄念,不敢面对现实,不能以静心处理顺境,以善心安于逆境,因此穷达、生死等就演变成对立的两面:一切吉凶祸福、毁誉是非、穷通贵贱,也就困扰着世人,使之心神不定,永无宁日。人若是能修身养性,去恶向善,安于顺逆现实,时刻处于不动丝毫是非之念的境界,明心似镜、似光、似无,则离返本还原、归根复命的境界已不远”。古人认为,时刻处于无思无虑的状态中,则人心即是天心,必能感动天地而得福。这样,一切罪恶过失自然也就无踪无影,命运自然归于称心如意、全吉无凶之境。这才是真正利人利己、有价值的人生。

慎动者,吾儒谓之主敬,老氏谓之抱一,

佛氏谓之观自在。总是慎独功夫。

语意:慎动,儒家称为主敬,道家称为抱一,佛家称为观自在。总之就是做到慎独。

同类推荐
  • 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为糖尿病患者提出了理想、专业、可行的防治细节。特别是针对初发患者,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向那些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们提出忠告.让他们提高警惕,及早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囊括了日常保健、饮食方案、用药细节等方面,旨在为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资讯、最实用的养护细节,让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够轻松生活,享受健康和幸福。
  • 中草药治病大全

    中草药治病大全

    健康是人生的根基,如果不尊重健康,纵使你学贯东西、才华横溢,纵使你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当你收获辉煌的同时,你还将会收到一份健康的全面惩罚。 为了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 厨房妙招大全

    厨房妙招大全

    现代家庭,幸福温馨的生活离不开厨房。享受饮食、享受美味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不了解厨房,就谈不上美好生活。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很快的,能在厨房里一展身手,做一道可口的饭菜是一件很快乐很难得的事情。你会做饭吗?你做的饭菜好吃吗?你在厨房里的时候会遇到手忙脚乱的情况吗?你知道怎么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吗?
  • 月子餐280例

    月子餐280例

    本书为产后坐月子的妈妈提供了科学全面的月子食谱,按阶段划分进补程序,从初期的排除恶露、器官修复,到中期的催乳下奶,再到末期的滋补药膳,最后还为产后的新妈妈设计了恢复身材的瘦身餐。
  • 家庭用药必读

    家庭用药必读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药物不良反应、禁忌证、假劣药品的简易鉴别、处方药、非处方药、药源性疾病及国家基本医疗保障用药目录、特殊药品的概念、国家有关药品管理的政策规定,还就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和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单方、验方和偏方做了特别说明。本书通俗易懂,内容实用,可供所有关注自身及家人用药安全的读者参考阅读。
热门推荐
  • 慕容卫商

    慕容卫商

    “你没有名字,我给你起一个名字好了,你看海棠花开的正好,你就叫海棠如何?”“好!”他给了她一个名字却不能给她一生“你叫什么名字”“川红【蜀客】”海棠花的别名川红【蜀客】你起的名字你又怎会不知“为何不告诉我是你”“你在乎吗”怕的不是你不记得最怕的是你装作不记得
  • 红尘吹散迷离的浮生

    红尘吹散迷离的浮生

    雕一朵心花,写下曾经最美;这一程山水,又错过,有拥有,也有失去;终于明白,人生的有些风景,远远地欣赏,更显风韵;有些人,只适合深藏,有些故事,只适合铭记!
  • 天超神棍局

    天超神棍局

    听说美帝搞了个神盾局来对抗异常神秘事件,我大天超当然不能落后于人,也要搞个神棍局来维护全城和平。神盾局每天要对抗管理着那些个由于辐射基因突变产生特异能力的异人,我大神棍局每天也要对抗着那些个吃多了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等产生的邪恶异能人士。神盾局要面对着来自外太空漫无边际的外星生物对整个地球的侵略,我大神棍局也要防备着那些个从地底墓穴里爬出来的不死生物对地球的威胁。神盾局拥有着最高端的超凡科技和最严谨的特工团队,我大神棍局也掌握着最特色的风水算命布阵嘴炮的传统技艺和最无厘头的坑爹职业人员。我大神棍局···上可逆天改名,下还能说一口好相声段子。
  • 赤魂刀皇

    赤魂刀皇

    我命由我不由天。重生为夺回前世所失去的不惜屠满门,杀天下。再度踏上王者巅峰。握至宝,踏虚空,渡神劫!
  • 独宠废材小腹黑

    独宠废材小腹黑

    同是一样的名字,同是一样的样貌,一个21世纪的杀手,一个古代的柔女,一个如血泊中的血玫瑰,无情,腹黑的天才;一个如池塘里的莲,柔弱,从小被人唾弃的废材,意外的一次,腹黑的她代替了她,且看她如何虐世人……
  • 重生之帝女江山

    重生之帝女江山

    她出身高贵,生母乃是他国公主,而她却在王朝的后宫之中苟延残喘。皇帝每月一次的召见,让她不至于湮灭在冰冷的宫墙之中。她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排名第二的杀手,一场古墓之行断送了她的人生,也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本是将死之人,却意外的重生归来。曾经处处做小伏低的她,摇身一变,却成了这天下的掌权之人!不安帝王之术又如何,不识阴谋诡诈又如何,且看她芊芊素手、翻云覆雨,如何将这天下江山尽握于手,打造出别样的锦绣江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当吸血鬼发现自己爱上了人类,就等于饥饿的人爱上了自己的食物;当吸血鬼渴望阳光,那么他已不再是吸血鬼。懂得温暖的含义,因为已经找到了阳光。文章搞笑兼煽情,希望这篇文可以温暖你我他……我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你,哪怕等待漫长的岁月,哪怕灵魂遭到了干涸,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也要与你生生世世在一起,永远没有尽头。
  • 月反重奇

    月反重奇

    无敌的主角,第一卷就获得伪金仙之后力量,喜欢假装不厉害。
  • 孪生血猎姐妹VS吸血殿下

    孪生血猎姐妹VS吸血殿下

    十年前吸血鬼血洗了她们的家乡,十年后她们成为了实力强劲的血猎手她们拥有着S级猎人甚至比这更强的实力,却以B级猎人的身份生活和工作她们与常人不同,背负着被诅咒的命运她,洛允依,冷酷理智,冷静严肃,左眼能看到眼前事物的未来情况。她,洛允欣,野蛮活泼,天真机灵,右眼能看透眼前所有不透明事物十年来,她们相依为命,形影不离,都下定决心为自己的家人报仇当她们邂逅了一群吸血鬼帅哥后,她们的命运究竟如何?
  •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上)

    本书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员园园周年,经原作者史扶邻教授赞同,将他的两本专著《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的中译本合为一册,并将由其本人精选的散见于海外书刊他撰写的几篇有关孙中山研究的论文作为《附录》,结集出版,并与原作者史扶邻教授商定,将收名定为《孙中山与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