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的败亡、程元振的崛起并没表示宦官专权的结束,相反,这恰恰代表着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干政进入了一个更加恶劣的阶段。而单从这次事变来讲,作为皇帝的代宗李豫,其表现非常糟糕。
自古以来,从帝君制度形成的那一天起,如何统治好国家就是一个严肃的议题,当一个好皇帝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封建制度不是民主宪政,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三权制衡,封建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因此就要求这唯一的统治者必须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近乎神一般的智商、近乎钢铁一样的意志、近乎大海一样的胸怀。古往今来,在中国,这样的皇帝从来没有出现过,即便是秦始皇、汉武帝、苻坚、唐太宗、武则天、康熙这样的明主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
平心而论,李豫是一个标准的好人、老实人,但作为封建帝国的第一首脑,他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甚至连一个皇帝最基本的强硬他都不具备。从李豫登基的前前后后来看,有很多机会,他可扭转帝国的混乱局面。
首先,他在明知李辅国专权的情况下,进京探访父亲时没有带兵,这是非常愚蠢的,搞得他如提线木偶一般任人摆布。
第二,张良娣劝他先下手为强时,他犹豫再三,甚至痛哭流涕。李豫说他怕父皇肃宗伤心,这简直就是浑蛋逻辑。首先肃宗未必就那么希望李辅国继续活下去;其次即便是此举让肃宗伤心,也总比继续让李辅国专权好的多,而至于政变之后,有关张良娣的问题就更不用考虑了。要知道,张良娣再狠也没有武则天的本事,甚至于根本就是一个不足为患的小角色。假如那时,李豫能果断一点,以他太子的身份,扳倒李辅国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第三,登基之后,李豫也不是没有机会逐步削减李辅国的势力,但是他的胆怯战胜了一个皇帝应有的霸气,当李辅国明目张胆地威胁他时,他竟然选择了忍气吞声,甚至还不断地满足李辅国的要求,最终造成了一个宦官独揽大权的尴尬局面。
第四,利用程元振扳倒李辅国,这虽然是一个昏招,但深究起来也无伤大雅。但问题是成功之后,他居然没有趁机改变宦官执掌军权的制度,反而又把禁军的统治权交给了程元振。打掉一个宦官,然后再扶植一个宦官,这几乎就等于什么都没做。
以上这四点不能不说明,作为皇帝,李豫是极度愚蠢的。
宦王之前赴后继
和高力士相比,李辅国是个地地道道的流氓,但是他虽然流氓,却也还坏得磊落。和李辅国相比,程元振则是那种让人厌恨的小人,背后捅刀子是他的强项。
李辅国再浑蛋,人家也是冒过危险受过苦,靠胆大心细、政变起家的,程元振就完全不同了,他是靠出卖别人起家的。
当年出卖皇后张良娣,获得了李辅国的信任,虽然没得到什么太大的好处,但也活得潇洒滋润,最起码不用担心被人收拾,之后出卖李辅国,摇身一变成了帝国最大的宦官。这厮的成功真是让人看着便恶心。
程元振得势后,就如同大马猴当了皇帝,权力成了他炫耀和挥霍的资本。他的家人无论之前是什么角色都摇身一变成了大官。他的父亲被封为司空,母亲也被封为赵国夫人,兄弟姐妹也都或大或小地当上了朝延官员。
程元振这种胡作非为式的折腾,很快也引来了朝廷重臣的不满。但是这些人统统下场悲惨,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一时之间整个帝国的政治系统陷入了半瘫痪的状态,这种情形就如同一台电脑中了病毒一般,而这病毒的名字自然就叫“振荡波”。
程元振的“振荡波”祸害巨大,他不光是对抗那些杀毒软件式的大臣,同时对一些异常重要的“核心系统文件”也是毫不留情。比如诬害大将郭子仪,就是程元振对大唐帝国“系统文件”的一次致命进攻。
事实上,以功劳而言,在当时的大唐帝国,几乎没有人可以和郭子仪相比,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前线御敌,经历了生死考验,他对帝国的忠心可昭日月。
郭子仪出身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宝八年(749年),郭子仪为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754年),为天德军(内蒙乌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初起,郭子仪即调任朔方节度使(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并奉命率军东讨叛军。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由于当时势单力薄,岌岌可危,遂调郭子仪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为皇子李豫),继续征讨叛军。同年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逼近长安,与叛军十万人相持于长安西南香积寺北、沣水之东。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 肃宗回到长安,召郭子仪还京,并派人隆重地迎接于京城以东的灞上,见了郭子仪之后,肃宗李亨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从履历来讲,郭子仪可谓戎马一生,每一次升迁几乎都是因军功累积而获。在郭子仪执掌兵权的时候也从未对朝廷的旨意有过什么违拗。可以说,郭子仪在当时不光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还是一个听话的好臣子。
然而光听话、能打仗是不能保障安全的,在封建社会里运用权柄、沟通关系才是能否获得荣华富贵的关键。由于郭子仪功高位重,很快就引起了程元振的嫉妒,于是他多次在代宗面前诬陷郭子仪。偏偏郭子仪对于官场上的斗争又不在行,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处处受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反击,最后只好窝在家里任人宰割。
说来也是上天过分,只给了郭子仪打仗的脑袋,可怜这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战场上无往不利,结果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宦官程元振弄得整天坐卧不安,胆战心惊。两人斗到最后,郭子仪全面落败,他要求代宗解除他的副元帅、节度使等职。代宗本来就是一个糊涂人,此时又被程元振挟持,因此他便傻乎乎地准了郭子仪的奏折,一代神人从此丧失了兵权。
除了郭子仪之外,程元振对待其他朝廷重臣也同样是毫不留情。在平叛安史之乱时,另有一员大将李光弼也是功勋卓著。肃宗驾返长安之后,李光弼在朝廷中渐渐受到重用,等到代宗登基,他的地位已经相当显赫。而这在程元振看来,是绝对不行的,此时的程大宦官恨不得一个人兼任帝国所有官职,于是他便勾结另一个手握兵权的宦官鱼朝恩,在代宗面前联名中伤李光弼。和往常一样,代宗继续着他的迷糊生涯,也没多问就把李光弼贬出了长安,连他的弟弟李光进也受牵连被贬往他乡。
广德元年(763年),代宗皇帝还没在龙椅上坐热屁股,边关就传来了灾难性的消息。吐蕃军队大举向中原进攻,十月,到达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京师震动。
此时代宗慌乱不堪,当年他领兵作战时,有郭子仪在旁边协助,自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如今郭子仪已经成了白丁,朝中除了程元振还是程元振,根本不堪一击。
就这样,百般无奈之下,李豫不得不起用原来的那套抗敌阵容,下诏以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抵抗。
郭子仪领命之后,急忙赶到军营,可是到那里他才发现,可供他驱使的人马少之又少。然而强敌在前,此时再从别的地方调兵已经不可能了,郭子仪只好带领骑兵二十人起程到了咸阳。按照《新唐书》的记载,郭子仪到达咸阳之后,吐蕃的大部队也到达了城外,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各族军队二十多万人,漫山遍野,前后绵延达数十里,已经从司竹园渡过渭河,顺着山脉向东涌来,而郭子仪的部队连人带旗也戳不满城楼。
在这危急时刻,郭子仪只好派中书舍人王延昌回长安请求救兵。按照当时的流程,王延昌回京之后立刻求见执掌兵权的程元振,然而程元振不光不予以召见,居然还控制王延昌在京城的活动。此种作为简直让人纳闷至极,就仿佛吐蕃进攻与他程元振毫无关系,他唯权力是图也就罢了,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甚至连自己也不考虑,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个权宦的智商到底有多少了。
由于程元振对郭子仪的信使避而不见,郭子仪自然也等不到救兵,因此根本无法在咸阳建立有效的防线,吐蕃军队很快便长驱直入,兵锋直抵长安。
面对兵临城下的窘境,代宗李豫慌了手脚,他急忙下诏,召集各地军队勤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各地军队竟无人响应。
地方军队的观望态度让李豫深感郁闷,但事实上这只能说是宦官政治所致。从李辅国开始的宦官专政极大地打消了地方官员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军事官员,御敌在外却不受重视,一举一动都受到宦官的监视。而这不仅仅是权力的制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侮辱。特别是程元振上台之后,专横跋扈,陷害名将忠臣,闹得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地方与中央离心离德,谁也不敢轻易到长安去,生怕遭到程元振的诬陷而没命。
广德元年十月初八,代宗李豫逃离长安,到达华州时,州府官吏早已逃散,没人为代宗一行提供食宿,随从将士饥寒交迫。幸亏碰上观军容使鱼朝恩率领神策军从陕州前来迎驾,这才解了燃眉之急,最后代宗灰溜溜地跟着鱼朝恩去了陕州。
十月初九,吐蕃军队进入长安,大肆抢劫府库里的财物,焚毁宅居,长安城中一片萧条,以至于当地百姓都纷纷跑到山中避难。
面临着京城失守的严重局面,逃亡在外的李豫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种种过失。而在这次动荡中,程元振的倒行逆施也引起了广大朝臣的义愤,他们一致呼吁要求惩治程元振。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上书曰:“犬戎来侵犯关陇,居然兵不血刃就从容地进入京师,抢劫了皇宫,焚烧了陵寝,士兵没有一个人在拼死作战,这分明是将帅背叛了陛下;陛下亲小人而远君子,天长日久,酿成大祸。而大臣们身居朝廷,却没有一人敢触犯龙颜,使陛下回心转意,这是公卿大臣背叛陛下;陛下才出都城,老百姓便大声鼓噪,争夺府库,互相残杀,这是百姓背叛陛下;从十月初一日颁下诏书征调各路军队以来,已有四十天,但是没有一兵一卒入关赴难,这是地方背叛陛下。内外叛离,陛下认为今天的形势有多么危险?如果陛下认为形势危险,难道还能高枕无忧吗?正所谓良医治病要对症下药,不对症下药是没有好处的。陛下看看今天的病根,是什么原因使陛下落到这种地步呢?假如想让宗庙社稷存在下去,陛下只有将程元振斩首,通告天下,并且让担任内诸司使的宦官全部隶属各州,将神策军交付大臣统领。然后自削尊号,颁发诏书,引咎自责,说:‘如果天下允许朕改过自新,那么,应当立即招募士兵西来救援朝廷;如果天下认为朕有恶不改,那么,朕愿意听从天下人心向归,请访求圣贤登上帝王宝座。’如果陛下那样做了,而军队仍然不来救驾,人们仍不感动,天下仍然不服,那么,我就请求将我满门抄斩以向陛下谢罪。”
柳伉这番话可谓以死相谏,代宗接到这个奏疏之后不禁面红耳赤,心中虽然觉得柳伉措辞过于严厉,但是却不得不承认,起用程元振确实是个错误,即便是这样,代宗皇帝也没有下决心砍了程元振,只是将程元振削官为民,放归田里。
程元振被罢官之后,一时之间并不甘心。回到老家之后,他依然幻想能有朝一日卷土重来。然而等来等去,朝廷并没有传来什么好消息,一着急,他决定自己潜回京师。
程元振返京虽然也是一个政治事件,但说起来,这段故事却是异常幽默。为了能够掩人耳目,程大宦官冥思苦想,最后他身穿女人衣服,打扮成老妇模样,从老家三原出发,一路风餐露宿,小心翼翼地跑回了京城。
到了京城之后,程元振也不敢公开抛头露面,于是便住在昔日同党、司农卿陈景诠家里,企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然而虽然他处处小心翼翼,但是行踪还是被御史大夫王升发现,并被上告朝廷。代宗一听程元振一个戴罪之身,居然敢私自回京,不禁勃然大怒,立刻下旨将程元振抓了起来,而后流放冷州。
在去往冷州的路上,程元振如丧考妣,结果走到江陵时,冲出一伙不明身份的杀手,刀剑相加,结束了他令人厌恶的一生。
3.活宝宦官鱼朝恩
纵观唐朝历史,安史之乱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转折。从表面看,似乎这一次战乱就将繁盛的唐帝国赶进了深渊。自玄宗离开长安的那一夜起,种种过往都成了美好的记忆,帝国的辉煌不再,大唐的威望不再。
然而,一次战乱真的足以摧垮这个李世民、武则天一手打造的强悍帝国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安禄山结束了一个神话不假,但却并未成为帝国的终结者,真正让唐帝国落入深渊而不能超生的祸根依然是宦官干政。
在唐朝的历史上,几乎每次大的政治变动都会伴随着新权宦的诞生。李隆基的玄武门之变催生了高力士;李亨的灵武登基催生了李辅国;诛杀李辅国,催生了程元振,程元振的倒台呢?
他的后面还站着鱼朝恩。
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并改元至德。在当时掌权的宦官是李辅国,但离皇帝最近的却不是他,而是一个年轻的宦官,他的名字叫鱼朝恩。
在漫长的患难岁月里,鱼朝恩是肃宗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他是解闷的亲随,是办事的左右手。慢慢地,他成了皇帝最宠信的人之一,虽然他很年轻,没有李辅国的老道,也没有程元振的油滑。但是他还年轻,他有足够的时间沿着前辈的道路,走上权力的巅峰。
肃宗回京之后,对满朝文武和身边的宦官论功行赏。鱼朝恩由于陪驾有功,被肃宗指派为李光进的监军,随后又被任为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从此,鱼朝恩掌握了宫廷事务大权,上升为宦官头目之一。
肃宗统治后期,大唐帝国从战乱中缓慢地恢复着元气。考虑郭子仪、李光弼均为元勋重臣,恐难统属,肃宗决定在军队里不置元帅,派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监诸军,承担着总监九节度使兵马的重任。至此鱼朝恩渐渐地走上了帝国的政治前台,成为皇帝在军队中的全权代表。
肃宗去世后,代宗即位,这依然是一个糊涂皇帝,软弱而缺乏真知灼见。在他的管制下,大唐帝国并没有任何起色,反而再次陷入了战乱之中。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军队大举进攻。此时的大唐帝国正好处在宦官程元振的祸害之下,军队毫无抵抗力。代宗命令大将郭子仪咸阳御敌,可郭子仪身边居然只有骑兵二十余人。
面对气势汹汹的吐蕃军队,代宗皇帝弃城而逃,把长安的百姓留在了水深火热之中。正在陕州监军的鱼朝恩接到皇帝出逃的消息之后,在华州迎驾,算是保下了代宗一命。
由于护驾有功,鱼朝恩很快便接替了墙倒众人推的程元振,在战乱中成长为帝国的新任宦首,继而开始了他专横跋扈而又令人发笑的活宝人生……